Re: [請益] 金剛經看不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5-14 20:17:21
轉自:四諦講修佛學會法訊
摘自:不執著的次第 雪歌仁波切
《金剛經》裡面一直談到「空」或者「不要執著」,最重要的,要記得,《金剛經》
裡面談空或者不要執著的時候,一直都用緣起的理由,它沒有把緣起丟在一邊而只講空,
而是以緣起的道理講這個空。
比如「若菩薩有我相(自性見的我相)、眾生相(自性見的眾生相)、壽者相(自性
見的壽者相),即非菩薩。」前面「若菩薩有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講緣起,把它
當理由,「即非菩薩」,破除前面這個執著,就是講空性。
所以,要非常注意,很多人會有這種反應:好像講到空性或者讀讀《金剛經》,就說
:「啊,空了!」這是不對的,這有問題。他忘了前面那個「若…」,然後「即…」;而
沒有把「若…」當理由(能立因)。
如果沒有如理思惟好前面這個理由,就說「不想」或是「不要執著」的話,那不是《
金剛經》講的內容,不是真正空性的意思。
如果只是「我不要想」、「我不要執著」的話,這是逃避而已,不是智慧。現在把緣
起當理由(能立因),以緣起的道理講這個空性,那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對這些事情,看
到它的緣起如何;透過這樣子,然後破除這個執著。
要記得這個「緣起」的理由,先有緣起,然後由於緣起這個力量的結果,於是沒有什
麼可執著;有這樣子的次第。就像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所說的,先要認識業果這些緣起
的法,然後才會通達空性。意思是,前面是理由,由這個理由、這個緣起,慢慢地培養、
培養之後,就可以達到修空性(以緣起為能立因,成立空性),或者可以學空性的一個境
界,不是一下子馬上就說「空」,沒有這樣子的。要先培養緣起的法。
我們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話就可以理解:這個緣起的法,先下士道、中士道、上
士道,然後後面才講空性。這個意思是,前面下士、中士、上士道這些,都是空性的理由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5-14 21:49:00
阿彌陀佛!
作者: ykkdc (ykk)   2020-05-15 00:09:00
隨喜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5-15 06:19:00
阿彌陀佛
作者: samhwang   2020-05-15 09:19:00
阿彌陀佛
作者: babypot (恰恰恰)   2020-05-15 10:08:00
阿彌陀佛 感謝師兄
作者: tzboy (tzboy)   2020-05-15 12:33:00
阿彌陀佛
作者: johnyuko (...)   2020-05-15 20:09:00
阿彌陀佛
作者: aneshsiao (ed105905)   2020-05-16 17:32:00
緣起才解性空,用字義上的空性去想空,很容錯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5-16 20:21:00
禪宗是漢地的一個宗派,漢地佛教說龍樹是八宗共祖,包含禪宗也推龍樹是祖師,可以多學習龍樹的的理聚六論來了解般若經所詮空性的義理內涵。
作者: aneshsiao (ed105905)   2020-05-17 01:00:00
用禪宗的語言來講空,不談龍樹菩薩因爲我對其無所知空性無二,理解有頓漸法無頓漸,至於大乘小乘之戰不想管講法講到宗派是在求學問,我只在乎解脫道,要戰宗派非我興趣對於求道同好,請隨時觀自己的意識流,反觀自照,乃空至無所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5-17 06:15:00
禪宗是末學接觸佛教時最早接觸過的宗派,如你說的沒有要戰宗派的意思,佛弟子也不宜用戰字,只是提醒佛弟子皈依三寶,三寶當中以法寶為正皈依,三藏的大教典是我們的依循,漢地佛教說龍樹是八宗共祖那就更沒有宗派之爭,都可以學習,佛典三藏中,以古印度那爛陀佛法的傳承而言,般若經的顯義空正見主要以龍樹的中觀理聚六論為根本傳承。
作者: kundalini (拙火)   2020-05-18 10:52:00
想往解脫道的話 修的比較是無常觀 空觀才是菩薩道強調的 菩薩利益眾生第一 不畏苦難 於涅槃修而不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