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節要)149(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20-05-02 19:26:17
一、在色相裡面看出屏幕,色相動,屏幕不動
  「《大乘義章》曰: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痴是愚痴,闇就是不明、無
知。痴闇的心,體是沒有慧明,所以叫做無明,妄心是無明。妄心也叫阿賴耶識,它是三
毒煩惱裡的愚痴,它把外面的境界看錯了、想錯了。「無明貪瞋」這叫三毒煩惱。
  為什麼會有無明?佛說,一念不覺,從真心裡頭變現出一個妄心,妄心的體還是真心
。用電視屏幕來比喻,相是假相,屏幕是真的,沒有屏幕,相不能現。把屏幕比喻作真心
,頻道比喻作妄心,妄心跟真心永遠不能分開。屏幕永恆不變,色相剎那剎那在變。絕不
會有兩張相是相同的,沒有,決定沒有。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相、音聲,物
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全是高頻率產生的幻相。所以佛教我們不要把這個放在心
上,放在心上就錯了,因為它是假的,它不可得。
在色相裡面看出屏幕,色相動,屏幕不動。把真的用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
物,就叫做菩薩、佛。凡夫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完全忘掉了,沒有想到它有個真的。這
個屏幕沒有染污,無論什麼色相在裡面播放,屏幕確實沒有染污到。把頻道關了,電視屏
幕一片光明。用常寂光三個字來形容它,妙極了。
二、過失是假的不是真的
  「由於智慧到彼岸,並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無,三惑俱盡」。三惑就是見思煩惱,
見,看錯了;思,想錯了,這叫凡夫。凡夫有見思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第二種叫塵
沙煩惱,塵沙煩惱是有分別,沒有執著,煩惱無量無邊,用塵沙做比喻。最後無明煩惱,
就是愚痴,痴無明,本來是明的,現在不明了。佛教人用禪定把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
盡,全都放下了,所有過失都沒有了,過失是假的不是真的。用禪定的功夫了解宇宙人生
的真相,六種神通是自己的本能,全都恢復了。因為我們有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這
種煩惱把我們的能力障礙住了。成佛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能完全恢復,障礙完全沒有了
,這個人叫做佛、菩薩。圓滿了叫佛,沒有圓滿叫菩薩。
  佛法修行證果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本能,所以佛菩薩教人,無論怎麼教,都是幫助你恢
復性德,除此之外,佛菩薩一無所有。你所恢復的是你自己的本能,神通道力不是佛菩薩
給的,是自己本有的。佛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
、相好,包括福報,都是你自性裡頭統統具足的,只要開發自性就能恢復。性德圓滿現前
,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有,為什麼?自性變現的,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自性變現
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見性,你就能掌控萬法。六道、十法界、諸佛剎土、一
真法界,包括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我們自己念頭變現的。極樂,是最善最好的念頭變現出
來的。
三、淨土宗用一句佛號,讓「心不散,住一境」
  「三昧」,三昧是梵語,翻作「正定」、「正受」,正常的享受,「等持」,等是平
等,持是保持,能保持平等,平等就是中道。《華嚴經探玄記》第三卷說,「三昧,此云
等持,離沈浮故」。我們心妄念太多,心定不下來;昏沉,精神提不起來,常常打瞌睡。
三昧是讓它平等,有定有慧,定慧平等。慧超過定就是妄念太多,定超過慧就會昏沉,一
定要把它調到平等,這叫正定。所以「心不散,住一境」,這叫持,心不散亂。佛法八萬
四千法門,方法門道多,統統都是修三昧,都是修等持。
淨土宗用一句佛號,讓心裡只有一樁事,我們講放在心上,這樁事就是阿彌陀佛的名
號。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境界叫三
昧;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叫念佛三昧。修成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放不下,真放下了
,不難。南陽來佛寺三個人修成功了。海賢老和尚、他的母親、海慶法師,預知時至,自
在往生。給我們做證明,證明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決定不是假的。老
和尚一生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走得真好,真自在。是學佛人、念佛人最好的榜
樣,非常適合於現代環境,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明心見性,什麼都知道,有神通不現神
通,真開悟了,不說。每天就是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佛號不停,一句接著一句。
四、除佛號之外,心裡什麼都不放,這叫真修行
  「至於諸三昧中」,八萬四千、無量三昧裡面「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
」,所以叫寶王三昧。海賢老和尚、他的母親、他的師弟,統統修的是這個法門。就是一
句佛號,除佛號之外,心裡什麼都不放,這叫真修行。我們凡夫的麻煩,把瑣碎事都放在
心上,就錯了。心本來是空寂,放東西在裡面就染污了。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它起作
用的時候,一法不捨,用這些法,一切法,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眾生回頭。往生到西方極樂
世界,這淨土就不要了,已經到了淨土,心裡再放這個就是累贅。到了極樂世界,親近阿
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無上菩提,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就對了。所以,諸佛如來都說
淨宗是難信之法,它很容易修,就是難信,信了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信心生不起來?
念經,讀這部經、讀這部註解,一遍一遍去讀,讀多了、讀久了豁然就開悟,疑心就斷掉
了,斷疑生信。如果完全相信,經都不需要讀,也不需要聽,專念阿彌陀佛。
  「故《大集經》中稱之為寶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此處所指,應即此三昧也」
,《無量壽經》上講的當然是念佛三昧。末後有個「力」,「表以上種種盛德」。前面法
藏比丘讚歎世間自在王如來,對佛讚歎就是對圓滿自性的讚歎。圓滿的自性就是我們自己
的真心,「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教我們回頭,恢復本來是佛的樣子,學佛成佛。
五、覺悟得要快,前一念是迷,第二念就覺了。阿彌陀佛就是覺
  「故云:無明貪瞋皆永無」。無明是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
無明沒有了。從起心動念生出分別,從分別再生出執著,這個執著就是貪瞋痴慢,這是煩
惱。無明是根本。佛菩薩教在日常生活當中真修行,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練不起心不動念
、不分別不執著。用一句佛號,念頭才起,第一念是無明、是貪瞋痴,第二個念頭是阿彌
陀佛,把它換掉,要換得快,愈快愈好。煩惱習氣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它就不相續,它就
斷掉了。古人說不怕迷惑,就怕覺遲,覺悟得要快,前一念是迷,第二念就覺了。阿彌陀
佛就是覺,要覺得快,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不許有一個雜念、有一個妄想在心裡頭。
  「此六句願文,智慧廣大深如海,惑盡過亡三昧力」,以智慧開頭,以寶王三昧及定
慧等持做總結,「實有深意」,意思很深。智是看破,三昧是放下。章嘉大師教我們看破
、放下就是學佛。看破是般若智慧,放下就是三昧。三昧是清淨心、平等心,心要清淨,
不能染污,要平等,不能動搖,跟我們的經題完全相應。
==
用一句佛號,念頭才起,第一念是無明、是貪瞋痴,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把它換掉,
要換得快,愈快愈好。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johnyuko (...)   2020-05-02 20:13: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5-02 21:55: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5-02 23: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5-03 09: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20-05-03 21:1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ikehale (窗外正暴雨)   2020-05-04 00:3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