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126) (中觀宗) (自續派)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2-13 07:51:28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八章 中觀宗
第一節 中觀自續派
四、主張
第一、瑜伽行中觀自續派
(三)果的建立(...接續 #1UGvubDv (Buddhism))
加行道分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法。修實有空(實有空是空掉諦實成立的空
性,空性是遮除空性所遮品的那分無遮)時,煖、頂、忍、世第一法,依次越來越清楚。
一方面是如此,另外也可以從所斷方面去講,這邊提到見所斷的污染所取、清淨所取
、執實能取分別、執假能取分別,即先分所取、能取,所取指境方面,能取指具境方面,
所取又分污染、清淨,能取又分實有、假有,因此就分出這四個。
我們在講煩惱障時,曾經提過欲界的煩惱障比較容易斷,色界的煩惱障比較難斷,最
難斷的是無色界的煩惱障,這是從三界去講,或者說,對外在五欲的貪等比較容易斷,內
心方面的貪等會比較難斷,有這樣的次第。與此相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境)都是
修空的對象,甚至道(具境)也是修空的對象,修空性者對它們是一視同仁地修,可是對污
染的部份的執著會比較容易斷,對清淨品的執著會比較難斷。
因為境方面,對污染的執著比較容易斷除,對清淨的執著是第二,其次是能取方面,
對實有的執著、對假有的執著,因此就用這四個項目來分煖、頂、忍、世第一法。
又,此處並不是真正的斷除,要說壓伏、制伏。得煖位時已經制伏了污染部份的執著
;頂位時是制伏清淨品的執著;忍位時制伏能取實有的執著;世第一法時制伏能取假有的
執著。
至於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名稱來源就跟這些內容無關了。「煖」就是暖和。把金
剛喻定譬喻為火,因為它可以把煩惱障之薪燒光,見道時是把分別煩惱障(遍計煩惱障)之
薪燒光。煖位時,並沒有斷除,只有壓伏,因為接近火,有暖和的感覺,故以暖為喻。
「頂」就是頂端,瞋恨會壞善根,此是壞善根的頂端,接著就不會壞善根了,也就是
不會再生瞋恨心了。(瞋心是損壞善根的最有能力者,到達頂位時不會再生起瞋心。)
忍位時,再也不會墮惡趣。這是因為因緣不具備,故不墮惡趣。像我們現在是人,沒
有墮惡趣,是生為人的因緣全部具備,墮惡趣的因緣沒有全部具備。可是我們有沒有墮惡
趣的因緣?有,具有墮惡趣的機運。到了忍位時,再也沒有那個機運了,所以不會墮惡趣
。(到達忍位的位置時,滅除了墮惡趣的機會,這種滅不是真正的滅諦,屬於非擇滅。)
到了見道時,墮惡趣的因緣被斷除了,再也沒有了。也就是,有時會說加行忍位時不
墮惡趣,有時會說見道不墮惡趣,這二個是有差別的,一個(加行道)是說因緣無法具備,
一個(見道)是說因緣被根除了。
「世第一」就是世間最高。過了世第一法就是出世間的人—聖人。因為是凡夫中最殊
勝的,所以叫做世第一法。(凡夫的最高位置是世第一法。)
緊接著無間三摩地後(緊隨著加行道最後續流的世第一法三摩地之後沒有間斷地),以
見道無間道斷分別煩惱障、分別所知障及其種子,然後現證解脫道及滅諦二者。
「緊接著無間三摩地後」:一座是從忍位的後階段開始(忍位分下中上品,加行道忍
位上品到世第一法到見道根本定同屬於一座),出定之時,已經是見道的後得智了。[1]
加行道世第一法是分別識,這個分別識的總義(義共相)越來越弱,最後完全沒有總義
時,變成現量,現證無我,此時得到了見道。(現證無我空性,轉凡成聖,獲得聖者位。)
剛得見道時,會對治分別煩惱障(遍計煩惱障)或對治分別所知障(遍計所知障),
是屬於無間道,最後連種子都不復再生,完全斷除時,就叫解脫道。無間道與解脫道的差
別就好像把小偷趕出去與鎖上門。雖然有這樣的區別,但是行者在定(見道根本定智)中
是無法分辨出什麼時候是無間道、什麼時候是解脫道。[2]
「現證解脫道及滅諦二者」:(....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