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6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1-10 08:15:24
(....接續前文 #1S09YDKz 佛誕節-58)
摘自:《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二、別釋異生地
(疏)丁二、別釋異生地
若此論中抉擇菩薩甚深廣大二道及彼果者,則於菩薩道極關重要之異生地諸道次第,
應於禮敬後宣說。今未說彼而即說聖地何耶?
答:已於禮敬時說。前明修三種因乃成菩薩,即是顯示欲入大乘者須先修彼三法,故
此處不復宣說。又彼三法非僅道前須修,即成菩薩亦應修習。其不依二邊之智尤為諸行之
上首。以彼為例,則施等餘行亦皆須學。如《集經論》云:「菩薩若無善巧方便,不應修
學甚深法性,以方便智慧雙運,乃是菩薩之正行。」
此說當學二種資糧雙運之道。僅有智慧或方便一分,不應知足。若全無殊勝方便智慧
,僅修心一境性,尤不可恃。
未知觀察真義正理所破之界限而妄破一切者,現世大有其人。誤以一切分別皆是實執
,謂:「一切名言安立皆唯就他而立,佛果唯有智慧觀空之真如法身,佛色身是所化相續
中攝。」若爾,則以教理成立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從菩薩生等,一切皆非《入中論》
之自宗。彼謂:「修三法乃成菩薩,亦非中觀師自宗,唯就他而立。」
總之,凡自宗所應修之道,悉皆毀謗。與論說自性本空之有情,有六法如水車流轉生
死等,悉成矛盾。應知彼等始從禮供乃至論終,皆是倒說也。
聖地所說修學施等,多有為異生地所應學者,故於現在即應精勤修學。
(記)
宗喀巴大師認為,你在學什麼法就要修這個法,為了要修這個法而去學任何一法,應
該是要這樣去修學的。不過,我們還是要分出修的內容與學的內容。
像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這一類,理解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要修的就是這個
部分。而要學的就是空正見的部分,如果沒有理解空性,就沒有什麼好修的,所以一定是
懂了才修。
以上所說的是加行道以前的內容,加行道以前主要修的就是如出離心、大悲心、菩提
心這些內容。以下要說的聖者道的內容。
丁三、廣明菩薩聖地
戊一、十地總相建立
(疏)丁三、廣明菩薩聖地,分三:戊一、十地總相建立,戊二、諸地各別建立,戊三、明
十地功德。今初
(自釋)
前已敬禮緣生緣法無緣大悲,今為宣說菩薩十種菩提心之差別。先依第一菩提心說。
(記)
前面已經禮讚大悲心,現在要宣說十種菩提心的差別。這邊的菩提心與一般所說的菩
提心不同,這邊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
(頌)頌曰:「佛子此心於眾生,為度彼故隨悲轉,由普賢願善迴向,安住極喜此名初。」
(疏)
安住初地之佛子,由見眾生皆無自性,以無自性為悲心緣境之差別,此心為度諸眾生
故,隨大悲轉。由普賢菩薩之大願,迴向眾善。其無二相智,名曰極喜。證得功德數量等
果。此地菩薩之勝義心,名最初出世間心。初地菩薩發無數億大願,如《十地經》之十大
願等,皆可攝入普賢願中。故本論唯說普賢大願。於中「文殊室利勇猛智」等兩頌,《集
學論》尊為無上迴向。
(記)
偈頌分三個內容。第一是「佛子此心於眾生,為度彼故隨悲轉」,此中佛子是初地菩
薩,初地菩薩由於修無緣大悲心的緣故,自己的內心完全隨著悲心而轉。
第二個內容是「由普賢願善迴向」,初地之時,菩薩會迴向無數內容,這些內容都包
含在普賢行願中,更包含在普賢行願的二個偈頌—「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一切的願都包含在普賢願中,所以我們迴向時應用普賢願來迴向,
這樣可以包含一切願。這邊是說菩薩會由普賢願善迴向,不見得真的是用普賢願,是會迴
向很多之意。
第三個內容是「安住極喜此名初」,極喜指極喜地,初地稱為極喜地,安住極喜地的
這個是初地。
(自釋)
菩薩無漏智為大悲心攝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功德數量,神力殊妙,布
施波羅蜜多等增勝,異熟增長等輾轉上進之差別,安立極喜地等十地差別。諸地體性實無
差別,如云:「如鳥飛越空中跡,智者無說亦無見,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說寧可聞。」
(疏)
此中說極喜等十一地者,如《寶鬘論》云:「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
,說菩薩十地。」今依彼論所說十地,及略說佛地為根本,並依《十地經》。
彼說極喜等十地為十種發心者,意取勝義發心。建立為勝義發心之十地,《釋論》以
地之體性、何法攝持、得名,及其名義四義而釋。
如云:「菩薩無漏為悲等所攝持,各別分位,名之為地,是功德所依故。」其體性之
無漏智。有說如《俱舍》漏不隨增者,名為無漏,是未解此宗安立無漏之義。
自宗謂實執無明與彼習氣隨一所染,即為有漏,離染之智乃是無漏。如《顯句論》云
:「離無明翳障諸智,非觀待無漏境性。」此復應知,未得佛地以來,其未為無明習氣所
染之智,唯聖根本無分別智。彼亦是暫時。從根本定起,仍生習氣為彼所染。乃至七地以
來有無明染。八地以後與阿羅漢,斷盡能染之無明則無彼染,然仍為無明習氣所染。
又《釋論》說初地始名無二智者,是約無心境別異之二相而說,非謂遠離二邊之智。
又此論師多說離無明翳之智慧,故有說無明及彼習氣盡時智慧亦滅,以為論師宗者,如觀
行派外道,妄計垢盡心亦盡,是大斷見。有說聖根本定中無智者,亦與彼同。
《寶鬘論》云:「見彼則解脫,為由何法見?名言說為心。」此問由何法能現見真理
,答以於名言中由心現見。《法界讚》亦云:「猶如火浣衣,為眾垢所污,投於猛火中,
垢焚非衣損。如是光明心,為貪等垢染,智火燒其垢,非彼光明性。」此說如石綿衣,若
有垢染投入火中,火能燒垢而不損衣。如是心垢用智火燒,僅燒其垢,非光明心亦隨之而
盡。
(記)
對初學者來說,這個段落要講說地道才能了解。在此無法廣說,若要清楚了解的話,
應該去了解地道一門的內涵。地道是真正的道次第,有標準的道次第格式,某一種心量到
達某種程度就是資糧道,又到達某種程度是加行道,這些標準清清楚楚,如同法律一樣,
清楚標出可行、不可行,像《廣論》就不一樣,它是以情感的方式,宣說修的勝利與不修
的過患等,勸請修行。
簡單地說,我們做任何事都有前行與正行,如出門前準備行李是前行,出發上路是正
行;修道也是一樣,正行的內容是入禪定修空性,前行則是聚集資糧,聚集資糧有點類似
收集資訊、資料等。
修任何道時都會分根本定與後得智,根本定是指專注在空性上的禪定,後得智時就修
菩提心、大悲心、布施、持戒等空性以外的法。根本定又分為凡夫的根本定與聖者的根本
定。凡夫的根本定是,如在加行道時對空性達止觀雙運,那是在修禪,但是是用分別心在
修。(初地以上就能夠用離分別識修空性。)
可以這麼說,菩薩也會吃東西等,那是一般的世俗領域,不在道的範圍中。接下來菩
薩去修行,修行可以分入定與出定,菩薩入定時,有很多種禪定的內容,不一定是修空性
,如世尊示現成佛時,有一大堆魔來干擾他,所以祂就入定降魔,那時候修的是慈悲三摩
地,是修慈悲而不是空性。若是專注在空性上的定就是根本定;若是禪定在空性以外其他
內容,如修慈悲的定,或出定後的布施等就是後得智。
在應成派來說,佛陀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無漏智,除此之外
,有情之中,只有聖者根本智才是無漏智,才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其他的都是有漏的。像
世俗菩提心很偉大沒錯,但是它還是有差錯的,因為它有二現、實有現,所以仍是有漏的。
總之,加行道的根本定,雖然是以止觀雙運在修空性,但是尚未現證空性,所以仍有
實有現,還是是有漏的。聖者的根本定則是無漏的,因為它是完全無過—沒有雜染。這種
無雜染的智,有情之中,只有這種根本定才有,所以又稱為無漏智。
大乘聖者根本定是無漏智,又稱為勝義菩提心。聲聞、獨覺也有現證空性之智,但是
那並不是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必須要由悲心攝受。若要給勝義菩提心定義,就是由大
悲心所攝受的,現證空性的聖地菩薩智。也就是,勝義菩提心是初地以上現證空性的心。
又,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指的就是世俗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
就是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勝義菩提心與菩提心沒有關係,但是它是實在的菩提
心。
何謂菩提心?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世
俗菩提心才會希求佛果,勝義菩提心(空正見)不會希求成佛,它是緣某個法而了解它的空
。雖是如此,真正把菩提弄到手的是它,佛的智慧其實是由勝義菩提心達成的。
會說「佛母般若經」,但是《般若經》不是佛母,真正的佛母是勝義菩提心,《般若
經》是因為講說的是空正見,所以才說它是佛母。勝義菩提心才是佛的母親,如說小孩是
父母所生,其實是母親生的一樣,但不同於母親只生出小孩,不會變成小孩,勝義菩提心
不僅產生佛果,它後來也變成佛果,所以造成佛果的因素或成分就是它。而世俗菩提心、
大悲心就好像是模器一樣,是要造就勝義菩提心成為佛的智慧。
也就是,勝義菩提心(由大悲心所攝受的現證空性的聖地菩薩智)自己成為菩提(佛果
一切種智的法身果),從而佛陀的種種(佛果報身化身等)皆是它(佛果一切種智的智法身)
顯現出來的,所以菩提的真正因素是勝義菩提心(空正見),但是因為勝義菩提心沒有在想
菩提,所以得不到菩提心的名稱。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它是一個動機(為利有
情願成佛的發心),在動機之後,要成辦佛果就要修空正見。成辦佛果的程度到哪裡,看
的就是修空性到哪裡(由修空性的智慧獲得地道功德的增上),都是由空正見方面在談。
(沒有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無法進入大乘道;沒有空正見(去除實有執
的智慧),大乘道走不上去。故菩提心與空正見是大乘道的兩大支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