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740經 修七覺支得七種般涅槃

作者: Samus (阿建)   2018-12-19 09:28:35
原址: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740.htm
北傳:雜阿含740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3經
關涉主題:實踐/從四念住修七覺支 (11/16/2018 10:16:38 更新)
雜阿含740經[正聞本937經/佛光本752經](覺支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
  「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
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
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
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6相應3經/戒經(覺支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見《雜阿含724經》,編譯者刪略)。
  比丘們!當七覺支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七果、七效益應該可以被預期,
哪七果、七效益呢?
  在當生之初期到達完全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則在死時到達完全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為中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
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生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
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
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無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
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
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無行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有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
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未為無行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有行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為上流到阿迦膩吒者。
  比丘們!當七覺支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這七果、七效益應該可以被預期。

註解:
1.
「五下分結(SA/MA);五下結(DA);五結(AA)」,南傳作「五下分結」
(pañcannaṃ orambhāgiyānaṃ saṃyojanān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種較低拘束」(the five lower fetters)。
按:「五下分結」也簡為「下分結」,即「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加上
「欲的意欲(貪)、惡意(瞋)」。而「五上分結」
(pañcuddh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aṃ),
《增支部1545經》(AN.10.13)作「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2.
「中般涅槃(SA/MA/DA);中間般涅槃(DA)」,南傳作「中般涅槃者」
(antarāparinibbāy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間隔中達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按:《顯揚真義》等說,他不超越[生到淨居天]壽命一半證涅槃(, SN.46.3/AN.3.88),
或污染的般涅槃達阿羅漢狀態(, DN.33),但長老認為,如果從[antara]字面上的意思,
那應該是在兩個生命之間的間隔證涅槃
(attains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銔Nives),
也許是在細身(subtle body)存在的中間狀態。
按:「細身存在的中間狀態」意同「中有」(antarābhava)。
「中有」的存在否,部派論師間是有異議的,南傳主流一向是不承認「中有」的。
3.
「生般涅槃(SA/MA/DA);生彼般涅槃(DA)」,南傳作「生般涅槃者」
(upahaccaparinibbāy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降臨時達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upon landing)。
4.
「無行般涅槃」,南傳作「無行般涅槃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努力而達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without exertion)。
按:《顯揚真義》等以「[被生往某處而]以無行(無為作)、無努力(無加行)
到達[阿羅漢狀態]」(, SN.46.3/AN.3.88),
《吉祥悅意》以「以無行、無努力、無疲勞地以樂到達」(, DN.33)解說。
5.
「有行般涅槃(SA/DA);行般涅槃(MA)」,南傳作「有行般涅槃者」(),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以努力而達成涅槃者」(an attainer of Nibbāna with exertion)。
6.
「上流般涅槃(SA);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MA);上流阿迦尼吒/阿迦尼吒(DA)
」,南傳作「上流到阿迦膩吒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駛往上游,走向阿迦膩吒領域
者」(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 ) realm)。
按:「阿迦膩吒」,另譯為「色究竟天」,《一切經音義》說:「言阿迦者色也,
尼瑟吒究竟也……又云,阿無也,迦尼瑟吒小也……此之一天唯大無小故以名也。」
感想:
修習七覺支有不同到達涅槃的狀態,
行者或許在當生到達,生命轉換間到達,降生時到達,無努力到達,有努力到達;
尚未涅槃者則可能上升至色究竟天。
而現階段,我能做的是朝向 斷 身見、戒禁取、疑 來實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