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6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1-18 17:49:2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接著要談如何從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
因為現在討論的,主要是依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來說明,或者說整個中觀宗主張
的都是究竟一乘的觀念,所以即使像先前的聲聞行者證得阿羅漢,或獨覺行者證得阿羅漢
,就中觀宗來講這都是屬於暫時的,究竟來講,這些聲聞阿羅漢與獨覺阿羅漢還是必須進
入大乘道,所以底下的討論會有二類的行者,一類的行者最初就是決定大乘種性的這類行
者,第二類是先走小乘道,先有了小乘道的證悟之後,回小向大的這類行者。
5.從大乘資糧道轉移至加行道的方式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從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姓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這句話要
說明的是這類的行者,他跟聲聞道、獨覺道毫無關係,他從一開始走的就是大乘道,亦即
他不是從聲聞或獨覺的證悟回小向大),什麼時候證得緣空性的觀,那他就從大乘資糧道
上品轉移至大乘加行道。
大乘加行道的情況,跟前述大乘資糧道的下中上又有不同,大乘資糧道下品的時候,
有了解空性與不了解空性二類,但是到了大乘資糧道的中品就必須了解空性,到了大乘資
糧道上品的時候就必須要有緣空性的止,現在進一步的要從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
行道,除了要有緣空性的止之外,還要證得緣空性的觀(毗婆奢那勝觀),此行者才有辦
法從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
無造作的菩提心的有無,是決定一位行者能否入大乘道的一個門檻,或說(無造作、
任運)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之門。但是從大乘資糧道一直到大乘的無學道,道的轉移或增
上,證悟的達成,光靠菩提心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無我慧或空性慧來輔助,所以道的轉移
主要是透過空性慧,即以菩提心結合空性慧,才有辦法讓行者從下下道轉移到上上道。
這裡要特別分清楚,入道是菩提心沒有錯,但是入道以後,道的晉升主要要透過空性
慧,這是因為菩提心雖然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誓願,但是要達到成佛這個目標的中間會有
障礙,其中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實有執,唯有空性慧能夠打敗(摧毀)實有執,也只有空性
慧能夠直接對治實有執,光靠菩提心是不夠的,所以道的增上、晉升主要要靠空性慧。
因此像這樣(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性的大乘行者)住於資糧道上品的補特伽羅,他
1.得緣空性的觀、2.證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3.證得緣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4.證得大乘
加行道煖位,這些均是同時的。
到此為止,是說明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性,而沒有經歷過小乘道的大乘資糧道上品
的行者,如何轉移到大乘加行道的情況。
底下要講的是一開始是走小乘道也證得緣空性的觀,但是因為沒有菩提心,所以還是
屬於小乘道,他有證得緣空性的觀,甚至也成就聲聞阿羅漢或獨覺阿羅漢,這類行者心續
中緣空性的觀早就有了,一旦他回小向大,如何從大乘資糧糧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
現在看的是第二類的行者,可跟剛才那個作一區分,剛才是29頁第4行,(一)從一
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姓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底下第8行《經》(參閱本文P13,改為
《西藏論典》)當中有:這是要說明第二類的行者,也就是先走小乘道後來回小向大的行
者,而且之前已經先證得緣空性的觀。
此外,《西藏論典》當中有:(二)「已證得緣空性之觀的聲聞、獨覺的證悟為前行
(即之前已經有這些證悟了)之(回小向大的)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當他從大乘資糧
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就跟第一類的行者不一樣,因為第一類的行者是一開始就走大
乘道,所以第一類行者轉移的方式是以緣空性的止為基礎,一旦產生緣空性的觀就轉移到
大乘加行道。但是這裡不一樣,第二類的行者之前已經證悟過緣空性的觀了,所以不能以
這個作為轉移的一個點,而他轉移的點是什麼呢?),當他證得摧毀『雜染所取分別的現
行』的特殊能力時,則已經轉移至大乘加行道當中。」
『雜染所取分別的現行』是什麼呢?實有執會執二類的耽著境為實有,一類是屬於雜
染品的境,一類是屬於清淨品的境。亦即實有執會把雜染品類的法執為實有,也會把清淨
品類的法執為實有。
雜染品的法是指什麼?由業及煩惱所生之法,換句話講就是苦諦,把雜染品執為實有
就是「雜染所取分別」。另一類清淨品是指由發願、善根所成之法,或者不是由發願也不
是由善根所成之法,而是無為法,這些都是屬於清淨品的法。
一般說,對於雜染品執為實有的執著,要讓它不起現行比較容易,因為行者很容易知
道雜染品不好,因此對雜染品執為實有的實有執,要讓它不起現行比較容易。但是對於清
淨品執為實有的實有執,要讓它不起現行比較難,因為雖然實有執的心態是不好的,但是
實有執所執的對境卻是好的,他只是把這種對境執為實有而已。
一般講,要讓執雜染品為實有的實有執不起現行比較容易,因為心與境都不好。要讓
執清淨品的實有執不起現行比較難,因為心雖然不好,但它的境卻是清淨的,就現行來講
會有難易的差別。但就種子(隨眠)來講,執雜染品為實有的實有執的種子,與執清淨品為
實有的實有執的種子,這二類種子在斷的時候,其實是一樣沒有難易的差別。
現在談的是,當這類的行者證得摧毀雜染所取分別的現行,「雜染的所取的分別」就
是「執雜染品為實有的實有執」,「現行」就是相對於種子來講,「摧毀」就是讓它不起
現行(不起現行還不到斷),一旦他證得這樣的能力,這類行者就從大乘資糧道的上品轉
移到大乘加行道。
「以證得緣空性之觀的聲聞、獨覺的證悟為前行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其中「
以證得緣空性之觀」的情況,並不是所有聲聞、獨覺的阿羅漢都有證得緣空性的觀,只能
說證得緣空性之觀的聲聞、獨覺是某些而已,並非周遍。
因為就聲聞行者要從聲聞資糧道上品轉移到聲聞加行道,一定要證得緣無我(補特伽
羅實體我空)的觀,而緣空性(諦實成立空)的觀對他來講並非必要,但是有些行者還是
有能力證得觀(緣空性的觀)。同樣的,從資糧道上品行者要轉移到加行道,對於獨覺行
者來講一定要證得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觀,當然有些行者也有能力證得緣空性的
觀,但並不是所有的獨覺行者都有。這裡提到證得緣空性的觀的聲聞、獨覺,這並非周遍
,是有這種情況。
針對這類,雖然在聲聞道或獨覺道但卻有能力證得緣空性的觀的行者,一旦他們回小
向大,要如何從大乘資糧道的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呢?轉移的標準是什麼?當他證得摧
毀雜染所取分別現行的特殊能力時,他就轉移了,所以並非安立在有沒有證得緣空性的觀
這點。
雖然聲聞行者、獨覺行者也有證得緣空性的觀或者說也有空性慧,但是這些聲聞行者
或獨覺行者的空性慧,並不能發揮斷實有執的功能。原因為何呢?因為聲聞行者或獨覺行
者緣空性的觀,並沒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作為輔助或支持,所以聲聞、獨覺行者雖然有空性
慧,依然發揮不了斷實執的作用,唯有大乘行者才有辦法發揮這個作用,因為大乘行者有
大悲心及菩提心為其後盾。
這裡主要是依照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而說,小乘的聲聞行者及獨覺行者,有些是
有了解空性即有空性慧,或者甚至有緣空性的觀,但是如果他們回小向大,或他們進入大
乘資糧道,他們會進入大乘是因為生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但是如果他們發的菩提
心誓願並不是穩固,他的發心還可能會退,會退回小乘道,不過他心中了解空性的慧不會
因為他從大乘道退回小乘道而退失。菩提心會退,因為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心
)是一個誓願、誓言;但是空性慧不會退。
如果先前在小乘道已經了解空性、有空性慧的這類行者,如果他回小向大後,又從大
乘道退回小乘道,菩提心雖然退了,但是空性慧並不會退。因為空性慧這個慧所了解的境
(空性)是一個非常細微的境,在了解的過程需要很多的理去成立,才有辨法了解,一旦
了解就不會退失,這些小乘行者退了之後,空性慧還在。從這裡可以說明有些小乘行者在
尚未回小向大前就有了空性慧。
這段文的第五行「《經》當中」的《經》要改為「西藏的論典」,「以證得緣空性之
觀的聲聞、獨覺的證悟為前行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這是一部西藏論典所提到的,另
外有一部的講法不一樣,見下文:
第二種講法引自另一部西藏論典,第二種說法行者的條件也一樣「以證得緣空性之觀
的聲聞、獨覺的證悟為前行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但是從上品資糧道轉移到大乘加
行道的標準如下:以及「在這樣的資糧道階段中,當已經累積了所應該累積的二資糧時,
即已經轉移至大乘加行道中。」這兩種說法。第二種說明不很清楚,第一種講法比較明確。
以上說明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的情況。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