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打坐的一些疑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0-24 22:32:43
: 佛法修習禪定止觀,發心意樂、觀修內涵、修習所為等,皆不同於一般世間的打坐靜坐。
:
: 印順法師<妙雲集>:「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
: 他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
: 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止觀禪修,止禪與觀禪,佛教經典常提到:
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就是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毗婆奢那)的修習。
例如《雜阿含經》常提到:
「我獨一靜處(內心住阿蘭若處獲得安止/止),專精思惟(依於止來進行分析思惟觀察
/觀),作是念(分別思惟觀察的法類):……。」
此中,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的止觀修習,要能夠"專",就要有"止"的一分,
才能夠"專",沒有分心、專注的進行分析思惟觀察的觀。
《雜阿含經》: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佛
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
止、觀的所緣,止可以緣世俗諦法類,也可以緣勝義諦法類;觀可以緣世俗諦法類,
也可以緣勝義諦法類。世俗諦法類或勝義諦法類任一,都可以是止或觀的所緣。
世俗諦法類,如思惟親近善知識、暇滿、念死無常、惡趣苦、皈依、業果、持守十善
、四力懺悔、觀察苦諦、集諦、十二緣起支、生起出離心、抉擇三學解脫道性、慈心、悲
心、生起菩提心、六度、四攝。勝義諦法類,如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法無我。
外教也有修學止觀,但是外教修習止觀的所緣,沒有佛教皈依、四聖諦、十二緣起支
、勝義諦等法類,也沒有佛教的出離心、菩提心所攝。
佛教修習止觀,由親近善士而聽聞正法的法類,在經典中常提到:「世尊告曰:諦聽
,善思…」,由聽聞正法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來成辦止觀的功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