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13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15 16:45:58
② 攝用歸體
請掀開經本七十六頁第二行:
【千華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以為本源,名為盧舍那佛。

這一段經文在科題上所標的是「攝用歸體」。體就是自己的本體,真如自性;佛經裡
面常常講的佛性,本性,真心,如來藏,第一義。名稱有許許多多,所指的都是這一樁事
情,在近代哲學裡面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是自體起用
,用不離體,用就是體,這就叫做攝用歸體。這一段註解裡面說「此舍那」,就是盧舍那
,「知凡小不能通達即體之用」。凡是指凡夫,小是指小乘,凡夫、小乘不能夠明瞭、不
知道宇宙一切萬法是即體的大用。如果真正明白即體之用,這叫真正開悟,真正悟入。不
曉得,「而謂實有本跡應跡之分」。由此可知,這個經論就是常常講本跡。譬如盧舍那是
本,千釋迦是跡;千釋迦又是本,千百億釋迦又是跡,那叫應跡,其實是一樁事情,佛這
種說法都叫做方便說。「故言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之化身,千釋迦是舍那之化身也」。
「上其臺等」。這個「上」講前面,前面一段經文裡頭所說的「是明從體起用」。這
一段是講「攝用歸體」,從體起用是「即體之用」,攝用歸體是「即用之體」,這就說明
「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與用是一不是二,所以「體用不二」。如果對於這個境界要
真正能有所契入,可以說許許多多這些枝節的問題全都解除了,曉得什麼?萬法一如!絕
對不會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為什麼?曉得一切法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十方諸佛是即體之用,我們現在哪一個人,哪一個眾生,哪一樁事情又不是即體之用?
真正是大用無方,這才真正心開意解得大自在。一切法裡頭不再有執著,不再有分別,曉
得什麼?曉得一切法是一體,他享福就是我享福,他受罪就是我受罪,是一不是二。十法
界是一,盡虛空遍法界還是一沒有二。
「故曰吾以為本源」。本源就是講的本體。「名為盧舍那佛」。盧舍那是印度話,翻
成中國意思淨滿。淨就是清淨心,滿是圓滿,什麼時候清淨心圓滿?必須把這個體用是一
不是二徹底悟入,真正的通達明瞭,你的心就圓滿清淨,不會在心地裡頭起一個念頭,起
心動念了。換句話說,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你再沒有得失的觀念,人才真正得大自在
,稍稍還有一點得失的念頭就不自在。這上面是「廣答果相竟」,下面說因相。
(2) 廣答釋名(廣答因相)
因果,佛法裡頭常常將果放在前面,是幫助我們起信,鼓勵我們修學,讓我們一看到
這麼樣殊勝莊嚴的果報,我們才起仰慕之心,才生起修道的這個念頭。這是真理!我們在
此地讀到、聽到了,這都是道聽塗說,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我們在利害當前,還是
有選擇,還是有得失;換句話說,這不是我們真正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還是凡夫不是
聖人。真正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確確實實是自己的境界,你是聖人不是凡夫。下面是
「廣答因相」,因相就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去修因,這底下就非常非常重要。
a.標牒問詞
【爾時蓮華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爾時』。就是前面將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跡遍現,攝用歸體」這個時候,其實這
個境界就是我們眼前的境界,這是真實的境界,也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不思議解脫
境界,或者像八十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上面是講的一真法界,是講的實報莊嚴土,是
講的常寂光土。說的這個時候,『盧舍那佛,廣答』,「廣答」就是詳細的說明。因為在
前面是屬於略說,略答。他老人家講了他是「百劫修行心地」,這是前面說過的,他到底
修的什麼心?什麼地?如果我們要不把它搞清楚,我們在修學就無從下手,所以下面這是
詳細來給我們解釋他修的是什麼心、修的是什麼地?
b.釋心地名
底下這一段「釋心地名」。解釋心的名稱,地的名稱。這裡面一共有四段,這四段在
科判裡面列得很清楚。我們現在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解釋十住。十住的前面還有十信,
十信通常把它略掉,因為十信他還沒有地位;換句話說,他還沒入門。到「住」,這就是
入門了,所以從這個地方講起。好比我們讀書,小學、中學這個不算,為什麼?他還沒有
學位,不能算是一種成就,大學畢業他得了個學士學位。十信位的菩薩就好比是小學、中
學,還沒有地位,十住菩薩開始有了學位,所以從這個地方講起。
(a) 釋十住名
【諸佛當知。】
這個經是盧舍那佛為『諸佛』所講的。
【堅信忍中。】
此地是字字句句都重要。
【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
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這是十住菩薩所修的心,一共有十種。這十種有次第、有圓融,圓融就是同時的,從
初住到十住都是修這個十心,這是圓融。在每一住裡頭他有偏重,初住菩薩修這十種心偏
重在捨心上,他真能捨,真能放得下,初住菩薩;不能捨,放不下那沒入住。諸位請看註
解,註解裡面講得詳細。
「此釋十住心,名德位也」。此是指這一段的經文,是跟我們解釋十住菩薩心的名稱
、德相以及他的地位。「諸佛當知」,這不必說就是指的「千釋迦」,盧舍那佛的應身。
「千百億釋迦」又是千釋迦的應身,應身之應身。千百億釋迦還有沒有應身?還有。無量
無邊的應身示現在四聖六凡法界之中,普度一切眾生。佛菩薩再來的人多!可惜我們肉眼
凡夫就是當面也不認識。「今為當機」。這個當機是諸佛。諸佛為當機,報身佛來給他說
明。
「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者」。先解釋這兩句,這兩句《地持經》裡面說「十住、
十行名種性住」,這是說明他們的地位,二十個位次,十住、十行這二十個位次都叫做種
性住。種是什麼意思?種是種子,「有發生之義」。性是什麼意思?「性為性分,乃自分
不改之義」。我們簡單的跟諸位說明,種就是我們通常講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或者說我
們心裡面的印象、習氣,這都是種子。種子隨緣,能隨緣現一切相,它起作用。譬如我們
煩惱的種子,凡是在順境裡面隨緣,隨順境之緣起歡喜、踴躍、高興,這隨緣;在逆境裡
面瞋恚、嫉妒、障礙,他就生這些,這都叫隨緣。雖然他隨緣,他的本性不變,所以大經
裡面說「煩惱即菩提」。
怎麼說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的本性跟菩提的本性是一個性,一性無二性,性不變,
種子隨緣,就是相跟作用它隨緣,體不變。在唯識裡面我們就看得更清楚,像《百法》裡
面常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這是我們常常讀到的。這四分就是「見分,相分,
自證分,證自證分」。自證分是本體,它不變。五十一個心所的自證分是一不是二,八識
的自證分也是一不是二,心心所的自證分是一個自證分,但是見分就不一樣。八識的見分
不是第七識的見分,七識的見分不是第六識的見分,所以見分與相分各個不相同,那是什
麼?那是種子隨緣。
自證分是本體就是本性,它是不變的,它是不改的,不改就是不變。所以要曉得我們
的真如本性成了佛是那個樣子,墮在阿鼻地獄還是那個樣子,絕沒有改變。可是相跟作用
就大大的不相同,就有很多的變化,這叫做「種性住」。可見得這個種性住並不怎麼高明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他是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比凡夫、比二乘高明多了。凡夫沒有
這個境界,凡夫迷失了本性,所以隨緣隨變;二乘人還是迷失本性,他不變不隨緣,所以
都沒有能夠得到解脫,都沒有能夠證得自在。唯獨菩薩初入這個境界,不變隨緣,隨緣不
變!他入了這個境界,他能夠隨順一切緣,正像《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他在天堂跟地獄他是平等的享受,為什麼?他不取相,天堂的樂相他不取,地獄的苦
相他也不取,他都不取;天堂的樂受他不動心,地獄的苦受他還是不動心,所以他那個境
界叫「平等一味」。這個平等一味就叫做一真法界。
所以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六道輪迴?有,有這個相
。但是覺悟的人他是平等一味的感受,不是沒有這個相。不像我們凡夫隨著這個境界變,
樂的境界有樂受,苦的境界有苦受,他取相,他動心。菩薩那個本事之高,他就是不取相
不動心,那就入了初住。能夠真正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堅信忍中」。
下面說明「以初住位,即中道種成就,安住其中,無有退失,數數增進,故名種性住
」。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這都是我們真正修學的處所。初住菩薩的境界就是到了
中道種成就,中道是不偏,他能夠守住中。底下講「安住其中」,就是安住在中道上,他
不偏有也不偏空。諸位如果要問怎樣才能安住中道?你要把一切分別、執著都斷了,這個
心就是在中道上。你執著空,落在空這一邊,二乘人,四空天執著空;凡夫執著一切都有
,分別執著一切法都有,落在有一邊,都不是中道、都不能夠見性。所以到初住菩薩這個
時候才真正契入了中道,空、有兩邊都不住。
這個空有兩邊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相對的,把相對的離開就是中道。相對離開絕對,
絕對跟相對還是兩邊,絕對是一邊,相對是一邊,古德所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那
才叫真正的中道。這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他住在這個中道裡面他不退失,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一般修行偶爾也有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現前不能夠保住長久,沒有多久他就退心
了,這不是菩薩的境界。菩薩境界,一入這個境界他永遠不會退失,他只有再往上提升,
他不會後退的,這才叫種性住的菩薩。所以種性住菩薩裡面包括了二十個位次,十住、十
行。
「瓔珞經云,三賢、十地、等、妙,諸菩薩」。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
三賢位。十地,從初地到十地。等是等覺,妙是妙覺,妙覺就是如來的果地。這些菩薩可
以分為六個分位,「各具性、觀、慧、堅、忍五法」,每一位裡面都具有這五法。「每一
法隨六位分為六種」。現在我們看十住位,「十住位於六性中,此名習種性」。「習」是
在學習,「習學,研習空觀,破見思惑故」。底下這些註解都是最重要的修學綱領。
我們要想成就,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功夫,譬如像我們一樣念佛,念佛是一種手段,通
常我們講修行,修覺正淨,這個覺正淨是總綱領,怎麼樣才能夠達到真正的覺而不迷、正
而不邪、淨而不染?菩薩六位五法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真正的去學習,學是去求學,
習是實習,要在生活當中把你所學的都做到。開頭學什麼?學空觀,萬法皆空。古德跟我
們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沒有一法不是空的,沒有一法是你自己的,你要
認為有一法是你自己,那是你迷惑顛倒。
前面我跟諸位說過,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因為我們這個身體,譬如坐在這個地方坐
了一個半鐘點,一個半鐘點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細胞新陳代謝不知道換了多少,哪個細胞是
自己的?是自己的就不應該會換掉,不是自己的。現在科學家了解,七年是一個週期,七
年我們這個身體的細胞舊的一個都沒有了。父母生我們的身從一歲到七歲,八歲那個身裡
頭沒有一個細胞是從父母裡頭生的,全部都換新了,到十四歲就第二次又換新了,全部又
換新了。七年換一次、七年換一次,要曉得身都不是自己,何況身外之物!真能這樣觀,
能作如是觀,能徹底了解事實真相,諸位想想看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沒有一樣放不
下了,還有什麼事情值得去計較?
放不下是煩惱,煩惱障,計較心那是所知障,所以是眾生自作障礙。自作障礙還得自
己去解除,因為這個障礙不是從外來的,別人障礙你別人可以幫你解除,你自己障礙自己
,只有靠自己解除,諸佛菩薩雖然有無量無邊的神通智慧,他也沒有辦法幫你解除。由此
可知,空觀的重要。
「空觀」最重要的就是四念住。我們這部經講,將來到《彌陀經》裡面講到「三十七
道品」裡頭還要講。第一個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所以我們今天講苦,苦是正常,你要
不苦那你就是再來人,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是個凡夫那怎麼不苦?哪有這個道理?三界
統苦。欲界是苦苦、壞苦、行苦都得要受;到色界四禪天雖然沒有苦苦,他還有壞苦、還
有行苦;到四空天連這個身都不要了,這真叫高級凡夫,連身都不要了,我們今天所講靈
界,精神的世界,他因為沒有身所以他沒有苦苦,他沒有壞苦,但是他還有行苦。所以佛
給我們說三界統苦,三界火宅。再教給我們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就是沒有自體。
萬法因緣生,只有緣聚緣散,並沒有實法存在,並沒有實法可得。常常能作如是觀就
會開智慧,常常能作如是觀你就能放下,放下才是真正的功夫,看破是真正的學問,所以
這個能破見思煩惱,這是第一重的障礙。見思煩惱破了這才能入初住,所以這是講「習種
性」,這個在佛法裡講真正的修道人,因為初住是見道位,見道之後才修道。我們現在連
道見都沒見到。初住修什麼?初住就修空觀,初住一定斷見思惑,這個時候真正的身心清
淨。
「於六觀中,此名住觀」。是六種觀裡面,他就是屬於住觀。「住即安住」,我們講
把心安在這個境界上。「謂心會於理名住」,理是什麼?理是真如本性,理是清淨寂滅,
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常常跟諸位提示的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理。理是理體,一切
萬事萬法都不離這個道理,都是從清淨平等心裡面顯現的,所以萬法一如、萬法平等。在
佛法裡生佛平等,沒有高下。佛法裡面所講真平等,體平等、相平等、作用平等,確確實
實入了這個境界,這叫做住。觀就是觀照,「謂觀察諦審一切諸法,緣生性空名觀」。觀
察,觀察裡面要加諦審。諦是詳細認真的去審查。換句話說,決定沒有看錯,所看千真萬
確的事實,這個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一切諸法是因緣所生的。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
是空,因為它沒有自體,沒有自性,緣生無性,所以說緣生性空。這就是我們平常講觀照
,這個觀照是深一層的觀照。這就是「修習空觀之理」,他的功德能破法執。
「蕩一切法,二義合言,故名住觀」。住是心與理相應,觀就是與理相應的心它起作
用。在一切境界裡他曉得這個境界的事實真相,這就是三皈依裡面覺而不迷,知道這個事
實真相,不迷失。曉得一切法是因緣生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覺;
認為這一切法是實在的,這是迷,認為一切法是真的、是有的,這是迷。這兩個意思這是
有住、有觀,所以稱之為「住觀」。住是講心,觀是講這個心起作用。所以這些名詞裡面
的含義我們一定要很正確的理解它,然後再可以把這些理論、把這些方法應用在我們日常
生活當中,那我們所修的就是初住菩薩。縱然沒有成就,但是你是向初住菩薩這個方向來
修學,修成了那你就是初住菩薩,你就入了三賢位。
「於六慧中,此名聞慧」。六慧前面就是聞思修,這是第一位就是聞慧,「達耳曰聞
」。聞就是接觸,我們耳根接觸音聲,這叫聞。六根當中舉一根,眼根接觸色塵也叫聞,
諸位要曉得他就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聞。所以這個字不要把它呆看
了,他是用一根來做代表,它代表接觸的意思。「分別曰慧」。分別不是用第六意識,這
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到,不是用第六意識,而是用什麼?用耳根的根性,這叫聞慧。像《
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楞嚴會上的觀世音菩薩他是什麼地位?就是初住菩薩,就是此
地講的初住菩薩。所以我們可以拿《楞嚴經》來作證明,他不是用第六意識。《楞嚴經》
裡面觀自在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由此可知,初住菩薩他是捨識用根,所以
他一接觸就明瞭。這個一接觸就明瞭這就是智慧,不用分別,不用思考,一接觸就明瞭、
一接觸就通達,這叫聞慧。
「因聞中道之理,而生一切無漏智慧」。這兩句說得就更明白,因是講因中,在你修
學過程當中常常聽到大乘了義的經論,這一些經論在阿賴耶識裡頭熏習成為強有力的種子
,所以根塵一接觸這個種子自然就起現行,一點都不費力,立刻就起作用。生什麼?生無
漏智慧。無漏智慧,阿羅漢以上才有,這個智慧裡面絕不附帶見思煩惱。如果要附帶見思
煩惱,那就叫有漏的智慧,是凡夫的智慧。決定不附帶見思煩惱,就是這裡頭一點煩惱都
沒有,我們今天講純理智,這叫無漏慧。「能了一切法」。了是明瞭,一切法,無有一法
他不通達,無有一不法不明瞭,這種智慧叫一切智。「離二邊相,旋轉聞根故」。這幾句
話說得更妙,就是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旋轉聞根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這才叫聞慧。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這三慧什麼人有?初住以上的人才有,阿羅漢還沒有
,阿羅漢有三學、有戒定慧,他還沒有三慧。
「堅信忍中」有兩個意思,先說堅。「堅者,於六堅中,此名信堅」。信是信心,信
心真正堅固。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說信心真正堅固?諸位要明白菩薩在這個地位裡心都清
淨,於一切法事實的真相他看得了了分明,一點沒錯,他沒有疑惑,他沒有取捨,這一點
諸位要曉得。我們在一切法裡取是錯誤,捨也是錯誤,不取不捨。不取不捨就是隨緣,這
是《華嚴》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取捨,取捨就動念(就動了妄念)。我們
今天得這個身相,這很自然的,你要執著這個身相,很愛惜這個身相,捨不得這個身相,
那是取;不要,我要把它自殺掉了,我把自己糟蹋掉,那叫捨,那也錯誤。一切法順其自
然,這裡頭沒有取沒有捨,才真正是清淨自在,取捨都不自在。一切法無取無捨,他這個
心,信心才堅固。
信就是信心,堅就是堅實。「謂信一切法,皆即真諦,無毀壞故」。為什麼說一切法
無毀壞?諸位要曉得到這種地步就像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我們說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我們凡夫看這個相有生有滅,有成有壞,菩薩看沒有。
為什麼沒有?因緣聚散,這細胞聚集在一塊現個相,散掉相沒有了,聚那個細胞相在,散
細胞相還在。今天科學家證實物質不滅,只有聚散,哪有生滅?好像我們建這個房子、建
這個大樓一樣,這個大樓是鋼筋、水泥、磚頭、瓦塊,這一共多少多少把它排列起來,這
是個大樓,統統撤掉了還是那麼多。你從物質上去看它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成沒有壞。
所以講一切法不滅、一切法不壞,從什麼地方看?現在科學家裡面講從基本的物質上
看。你看原子、看電子、看基本粒子確實沒有生滅,一切萬法都是這個基本的物質組合的
。世間最貴重的金銀珠寶是它組合的,最討厭的那個糞屎也是它組合的,諸位要曉得一樣
的原料,沒有二樣。組合不同你就迷惑顛倒,就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其實組合的基本物
質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這是現代科學家他證明。你看我們佛法幾千年前就說得很詳細、
就講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並沒有顯微鏡,並沒有現代的這些高深的數理,在佛的眼睛底下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一切萬法裡面沒有愛憎,真正證得萬法一如,這個時
候的信心才叫做信堅。這個信心堅實,決不會動搖,決不會懷疑。
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無量因緣變現的,我們通常講四緣,那是把
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四大類。每一類裡面都有無
量無邊,不是那麼簡單的。真正能夠明瞭緣生性空,自己在一切境界裡心定了,正像《普
門品》裡面所講一切恐怖統統離開了。《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有的這些憂悲、恐怖在你心裡面掃得乾乾淨淨,再沒有一絲毫疑惑,前途所展現的
一片光明,菩提道上從此以後決定不會迷失。
再講這個忍,堅信忍這是三條,「忍者於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
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以二法合言,名堅信忍也」。這是就忍這一
法來說。初住菩薩是信忍,所以這個信心難,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我們過去讀過
,《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信忍位的境界。
菩薩這個時候的心真正的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因為他真正相信一切法都是空、都是寂滅
。空無所有,清淨寂滅,對於這個境界他忍可,忍可就是同意佛講這個境界,他為什麼會
同意?他自己見到了,這不是勉強的。他忍證,證得這個境界,所以他完全同意佛的看法
,完全同意佛的說法,決定沒有懷疑。前面有堅信,後面有忍,兩個意思合起來說名堅信
忍。
「堅信忍中」。中怎麼講法?「言此堅信忍中,有十種人」。這十種人統統是堅信忍
中的,這就講十住菩薩。從初住、二住到十住,這十種人統統叫堅信忍。由此可知,雖然
統是堅信忍,有程度高低不同。雖然程度高低不同,「俱發上弘下化廣大之心」。他們發
心是一樣的,都是發大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普度眾生之心。「眾生無
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真正發這上求佛法下
化眾生,菩薩大心。
「趣向佛海,無能退轉」。什麼力量都沒有辦法障礙他。為什麼說沒有障礙?障礙是
外緣,外緣的障礙,緣只能障緣,不能障礙心,連我們世間聖人都明白這個事。「進則兼
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可見得都在境界,進與退於自己不相干,是外緣。有這個機緣
就弘法利生,沒有這個機緣就自己進修。所以古來這些大德哪一個人不是發上弘下化的心
?但是個人緣分不一樣,有的人法緣很勝,就是法緣現前他一定要教化眾生,如果不教化
眾生那就不是菩提願,那就不是菩薩心。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緣分也不能勉強,
佛法裡頭絕不勉強。所以法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就是沒有緣,沒有緣怎麼樣?沒
有緣閉關住茅蓬、住山,等待機緣成熟。機緣成熟,自然有龍天擁護你下山去弘法利生。
這個因緣早、遲不一樣的,有些法師很年輕的時候法緣就成熟了,像圓瑛法師他二十
幾歲就講經說法;像印光老法師七十歲才出來。七十歲以前沒人曉得,他沒有緣,所以他
一直就是閉關。他在普陀山藏經樓,他就是管理藏經樓,三十多年都沒有下樓。他在那裡
看經、在那裡念佛,到七十歲的時候才有幾個居士到普陀山去朝山,無意當中碰到他,跟
他一談覺得他很有學問、很有道德,於是出來之後才宣揚。他老人家給他們寫的這些信就
是現在《印光大師文鈔》,寫給他的信,他把那些信在報紙上公開,這樣法師才名滿天下
。所以印光大師弘法只有十年,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七十歲才出山,八十歲圓寂,可
是這十年的力量不得了,對我們佛教界的影響,近百年來的法師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這
就是說什麼?他沒有障礙,他在機緣沒成熟拼命自己用功夫,機緣成熟了他就發出來,厚
積薄發,這個力量不可思議。今天提到印光法師哪一個人不崇敬!
所以修學是沒有人能夠障礙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不要說我的因緣不好,障礙
很多,那是你自己障礙自己。縱然是把你關到監牢獄裡去,把你帶上腳鐐手銬,銬著不動
了,你心裡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它怎麼能障礙你?不能障礙,你心裡面所看的是萬
法皆空,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什麼人能障礙你?不能障礙你。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
到底,誰能障礙你?再用藥把你的喉嚨舌頭弄壞了,你說話都不能說,你心裡面念,怎麼
他也障礙不了你。即使把你身體害殘廢了,你心地還是清淨的,心地裡頭還是一尊佛號,
無能障礙,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修學既然沒有人能障礙,你也就明瞭沒有人能幫忙,諸佛菩薩不能幫你忙,天魔
外道不能障礙你,這是一定要懂得。自己幫自己的忙那就是覺悟,自己障礙自己那就是迷
惑;迷惑是自己障礙自己,覺悟了是自己幫助自己,因緣成熟與否那是大眾的福報。大眾
有福,佛菩薩就降世,佛菩薩出現於世間是眾生的福德因緣成熟了,佛菩薩示現來了。眾
生罪孽深重的時候佛菩薩不來示現,為什麼?來示現就害眾生。眾生不相信,毀謗三寶,
毀謗三寶要曉得這個業造得太重了。所以眾生不相信佛法,不喜歡善法,佛菩薩不來,不
叫他造業。這個時候什麼人來?妖魔鬼怪來。妖魔鬼怪來實在講也是好事情,替眾生消業
障,給眾生帶來了無窮的苦難,帶來了災難。災難是果報,你過去造的惡業現在要受惡的
果報,這些妖魔鬼怪就帶一些果報來給你受。所以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看清楚了,佛、魔是
一不是二,佛是來救度眾生,魔是來消眾生的業障,沒有魔,眾生業障怎麼消得了?
既然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魔佛怎麼不平等?是平等的。所以諸位真正明達這個
道理,真是心開意解,境界呈現是海闊天空,這多自在。所以是他的心廣大「趣向佛海,
無能退轉」,決定不會退轉。「起信論云,分別發趣道相者」。這底下的文是《起信論》
裡面的話。「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說發心有三種,一
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此信成就發心者,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起厭離心,求菩提道,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經萬劫,信心成就」。這都
是《起信論》上的一段文字,與《梵網經》裡面所講的初住菩薩的境界是相同的。前面跟
諸位說過《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的境界也是相同的。《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統統是圓教
初住的境界,所以那個境界並不高,是教我們初學下手。菩薩示現的模範、示現的榜樣教
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這一段文也得要細講,略說過去沒有味道,細講才有受用,這是真
正入了正文,也真正是我們修學之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就從這個地方「起信論云,分別發趣道相者」,從這裡講
起。今天就講到此地。
==
只有聚散,哪有生滅?好像我們建這個房子、建這個大樓一樣,這個大樓是鋼筋、水泥、
磚頭、瓦塊,這一共多少多少把它排列起來,這是個大樓,統統撤掉了還是那麼多。
你從物質上去看它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成沒有壞。
看到這一段就想到樂高積木。無論樂高積木排成大樓還是排成長頸鹿、排成車子,
他還是樂高積木;把他打散了,樂高積木也沒有壞,也沒有變,也沒有多,也沒有少。
大樓、長頸鹿、車子,沒有生,因為還是樂高積木,只是疊在一起的方式不同,
也沒有滅,因為拆了還是樂高積木,不增不減。
就像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可以是木碳,是鑽石,是石墨烯(21世紀最重要的材料),
打散了還是碳原子。
小孩辦家家酒,樂高積木大樓塌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小孩嚎啕大哭,大人只是一笑。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15 17:4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15 20:0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15 22:24: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18 05:3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21 08:18: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