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5-28 19:57:13
: 註3: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菩薩/玄奘譯):「何等為信(心所)?謂於有體、有德
: 、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為體,樂欲所依為業。」
───────────────────────────────────────
■ 補充:五十一心所法,十一善心所之「信」心所
十一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摘自_倉忠仁波切教授《心類學顯要》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修行上以欲求信最為重要!欲求並不是欲求信,由欲求而能產生欲求信,若無欲求則
無能產生欲求信,又由欲求信而能產生精進。
如以大乘而言,菩提心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之欲求,由此欲求才有緣無上
菩提之欲求信。
菩提心的所依有二分:身所依、心所依。此中,心所依又分為四:緣佛寶之信、歡喜
修菩薩廣大道、安忍修菩薩道之忍辱、大悲。其中就有信的部分。
又如,出離心是「希求解脫輪迴苦」之欲求,由彼欲求才有緣解脫之欲求信。
總之,若是無欲求信則無依教奉行、致力於教授或學習佛法、利益眾生等諸種精進,
故必定無能增長福、智之資糧,乃至無能成辦諸種功德。
因為,有希求之目的——增上生之果、解脫之果、無上佛果,所以就會致力於修學佛
法,這就是由於欲求信的推動。
例如,我們雖對於念死無常的內涵有所了解,然而並未對彼生起強烈感受,所以不會
精勤修持佛法,這就是對於念死無常並未產生欲求信。
又如,未能如實修十善業、斷十惡業,就是因為對於十善業的信心不足。我們應當由
多學習及思惟而增長緣業果之信,具彼信就會畏懼惡業之異熟果、等流果,由此怖畏才會
追悔造惡、遮止造惡,也就是四力懺悔之能破力、防護力。未能真正產生四力懺悔,就是
因為並無緣業果之信。
又,無始輪迴以來所造諸惡業必定尚未全數感果,由於怖畏來世墮三惡趣而祈求三寶
,其中就需要具足緣三寶的信心,所以,心續中能產生皈依的因——懼怕、信心,就是從
了解業果的內涵而引發對三寶的信心。
再者,由於已具緣三寶、業果之信,就能引發希求解脫心。如是舉例說明,欲求信對
於修行最為重要!
我們認為自己對於三寶、業果有信心,就必須以信的性相而觀察,自己的信心是否符
合其性相?彼是其分類中的哪一種?
又,緣三寶產生歡喜是不是信?也就是必須觀察清楚:信、信的類別隨一,有何差別
?例如,聽聞教授解脫之功德而心生歡喜,這是清淨信,但不是欲求信;若是對於解脫之
功德心生歡喜且希求獲得,則是欲求信。
又如,對於四聖諦雖是珍愛歡喜,然而不一定是欲求信,因為並未產生緣四聖諦之欲
求,也就是說,心續中並沒有「我一定要證獲四聖諦之欲求知」。
又如,對於業果雖是珍愛歡喜,然而未必就是勝解信,因為並未產生緣業果的取捨之
決定;也未必就是欲求信,因為並未產生緣業果的取捨之欲求,心續中並沒有「我一定要
如理行持業果的應取及應捨之欲求知」。
又如,對父母有歡喜,然而不是信。諸如此類,應多加觀察。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9 10:59:0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5-29 14:43:00
推文圖片的偈語出自《浴佛功德經》:#1R0ur8sh 《浴佛功德經》(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系列文進行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