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2(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28 14:50:22
下面世尊以偈頌為我們重說一遍。重說的意思,前面都說過,此地就不需要再講。底
下有二十一首,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重說』,說明下面是重頌。
【安住下劣業。遠離殊勝行。退失大利益。是名眾務過。】
這個偈頌的體裁雖是重頌,實在講也是補充前面殊勝的義趣。喜歡經營這些事務的出
家人,他的心安住在『下劣業』,就是講六道輪迴的事業。『遠離殊勝行』,殊勝行可以
說專指我們本經的末後,最後一章,彌勒菩薩教我們發十種心求生西方淨土,那是殊勝行
,殊勝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淨土。『退失大利益』,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別的人不懂,
我們在座的同修都清楚、都明白。《無量壽經》這些年我們在此地講過兩遍,讀誦、念佛
、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這是真實的利益。他喜歡經營事務,把這個利益退失了,非常的
可惜,這是眾務之過。
【樂讀誦比丘。及修禪定者。一切皆呵責。是名眾務過。】
『讀誦』就是熟悉經教的。我們中國的佛教,常常把它分為兩大類,叫宗門、教下。
『樂讀誦比丘』是代表教下的,『修禪定者』代表宗門,依教修行的。這兩類的人對你一
定是敬而遠之,不會親近你。第三首:
【常行生死業。捨離解脫因。虛受於信施。是名眾務過。】
『生死業』就是貪瞋痴。你的生活,你生活在哪裡?你生活在貪瞋痴中,你就造的是
生死業。『捨離解脫因』,解脫因是什麼?是勤修戒定慧,你把戒定慧捨掉,你天天搞貪
瞋痴。『虛受於信施』,你虛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養,這個果報不可思議,這是眾務過。
下面一首:
【樂受諸財寶。不得生憂惱。住於下劣行。是名眾務過。】
『樂』是喜歡,這個字念去聲,愛好,希望得到這些財寶,我們講的名聞利養,喜歡
這個東西。如果得不到,他就『生憂惱』,『不得』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名聞利養,他就
天天生憂惱、生煩惱。『住於下劣行』,他的心安住在六道,安住在三惡道,貪瞋痴所感
得的是三惡道,這都是眾務的過失。第五首:
【是人多愛染。往來婬女家。如鳥入樊籠。是名眾務過。】
這首裡頭是講的比喻,這個人『多愛染』,愛是貪愛,染是污染。這個意思是講,內
具足煩惱,外面又禁不起誘惑。『往來婬女家』,是比喻你內有煩惱,外面又禁不起誘惑
,外面是五欲六塵的誘惑,於是就像一個鳥,被人抓去關在籠子裡面。這是比喻墮在惡道
,墮在三途裡面,這都是眾務的過失。
【不受尊者教。違矩而輕賤。毀犯清淨戒。是名眾務過。】
『尊者』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你不能夠接受。『違矩』,矩是規矩、戒,違
犯戒律、規矩,『而輕賤』,輕賤是輕賤佛的教誨。所以他的行為必定是『毀犯清淨戒』
,這個是眾務過。第八首:
【其心多憶想。勤營於世業。不能修智斷。是名眾務過。】
他的心裡頭妄想多、雜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間的事業,於是把佛法捨棄掉,『
不能修智斷』。智破無明,滅斷煩惱,把這兩樁事情疏忽了。第九首:
【貪心恆熾盛。樂著於諸味。曾無知足心。是名眾務過。】
這就是講他的煩惱增上,說一個貪心,連帶的就有瞋恚、愚痴、貢高我慢、嫉妒,必
然會連帶的生起。所以『恆熾盛』,像猛火燒的那樣盛。『樂著於諸味』,這是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之味,永遠不知足,這是眾務過。
【得利生歡喜。無利便憂惱。貪吝無仁心。是名眾務過。】
這一首好懂。得到名聞利養就歡喜,得不到他就憂慮、就煩惱,這個人經常是貪吝,
貪是貪得,吝是自己有,捨不得布施給別人。仁是仁慈之心,沒有仁慈之心,自私自利,
這是眾務之過。
【惱害無慈愍。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是名眾務過。】
這第十一首。「惱害」,常常或有意或無意會叫別人生煩惱,更嚴重的就是叫別人受
到傷害,沒有慈悲心。佛菩薩慈愍一切眾生,所以對一切眾生生大慈悲,不但不害眾生,
連讓眾生生煩惱都感覺到自己有過失。譬如說,那個眾生不喜歡我,看到我就討厭,看到
我他心裡生煩惱,我們看到那個眾生遠遠的來了,趕緊躲避。為什麼躲避?不要叫他看到
我生煩惱。這是不是怕他?不是,這是慈悲心,不讓人家看到我生煩惱。舉這一個例子來
講。我們應當要曉得,令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怎麼能傷害人?所以『惱害無慈愍』,這
是從喜歡世間眾務,這是個緣,煩惱自然有它的業因,可是這個緣非常強烈,會把你的煩
惱、習氣讓你常常起現行,你麻煩就大了。所以『增長諸惡業』,惡業不但不能消除,天
天在增長。『愛蔓相纏縛』,愛蔓是貪愛,也就是說很容易增長貪心,貪財貪名貪利,患
得患失。下面一首:
【遠離於師長。親近惡知識。擯斥持戒人。是名眾務過。】
良師、善友心懷道業,看到你這樣做,當然會勸勉你。勸你,你覺得他來破壞你的利
益,你不能夠接受,一定跟這些良師、善友愈來愈遠,這也是必然的情形。而對『持戒人
』,依教修行的人,你看到了很不舒服,為什麼不舒服?他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如法。雖
不如法,也不服氣,我眼前得許多利益,你看他修行雖然不錯,苦不堪言,對他自然起輕
慢之心。這是「擯斥持戒人」,擯是遠離,不跟他在一起。下面一首:
【晝夜無餘想。唯念求衣食。不樂諸功德。是名眾務過。】
晝夜他所想的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想這個東西。而佛在經典當中教他修學一
切功德,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說,他連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大概都沒有搞清楚
。如果真的搞清楚,我相信決定回頭,為什麼?少許的功德,都超過世間名聞利養;換句
話說,不樂修功德,喜歡搞事務,這些人在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中他不識貨。他要真的搞清
楚、搞明白,我相信他一定會求取最大的利益,這種小的利益他一定會捨棄掉;還是對於
經教沒搞清楚。我們翻過來,再看下面第十四首。
【常問世間智。不樂出世言。耽愛於邪說。是名眾務過。】
處事待人接物之間,有意無意在閒談的時候,都談一些世間之事。世間跟出世間,界
限在哪裡?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們剃了光頭,穿起長袍大衣,這叫出世間,你們在家同
修就叫世間,這麼看法就大錯特錯。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在於覺迷、在正邪、在染淨。我
們講三皈依的時候跟諸位講得很清楚,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出世間。假如
你是反過來的,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那你就在世間。所以與形式,出家、在
家,毫無關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討論佛法、討論教義,交換修持的經驗、心得,這是出世之言。或者是討論利益眾生
的這些事理,怎樣幫助眾生覺悟,怎樣幫助眾生離苦,怎麼樣幫助眾生過得更幸福、事業
能夠成功順利,充滿了高度的智慧,這是出世間的言語。如果要問、要談論怎麼樣發財,
怎麼樣賺錢,怎麼樣享受,那是世間智。世間智就是世智辯聰,不是好事情,佛法裡面稱
做八難之一,世智辯聰屬於八難,難就是你遭了災難。為什麼稱為災難?你已經墮入迷邪
染裡面去了。
底下必定的,你喜歡邪說,正論不喜歡聽,喜歡聽邪說;換句話說,你喜歡聽六道輪
迴之說,喜歡聽三惡道之說。你不要以為我說這話沒有根據,三惡道,誰喜歡三惡道?說
起來沒有一個人,誰願意墮地獄?但是你要想想,地獄、餓鬼、畜生是果報,果必有因,
因是什麼?因是貪瞋痴。今天跟你講發財,高興!發財什麼?餓鬼道。給你講發財,你一
高興,就是叫你去作鬼,不是叫你去作佛。講到貪瞋痴高興得不得了,那就是你喜歡三惡
道,那有什麼辦法?這就是邪說。我們看看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期望著社會人與人之中
能夠消除種種的隔閡、歧視,大家能夠和睦共處,希望社會安定繁榮,這是每個人掛在口
頭上的期望,而事實上做的,不一樣。社會許多人在那裡指導、教誨,我們看到、聽到也
怵目驚心。他教誨的是什麼?妖魔鬼怪,邪說。你如果不相信,我們印這麼多佛經,正說
,幾個人看?送給人人家還不看,還不要。世間書店裡賣小說的,教人殺盜淫妄的,花很
多錢去買來看。電視裡演的,電影裡頭演的,那是什麼東西?花了錢,天天看到,還捨不
得離開。正說,你送給他,搖頭不接受,沒時間,沒空看。教他來聽兩個小時佛經,沒空
,教他去聽戲、唱歌,那有時間,時間太多了。唱歌,歌裡頭是什麼東西?邪說!你看看
那個歌詞,是不是邪說?『耽愛於邪說』,都是眾務過,剛才講都是眾務之緣。第十五首

【自恃知眾務。輕慢諸比丘。猶如狂醉人。是名眾務過。】
他自己仗恃著他會辦事,他有辦事的能力、有辦事的才幹,經營許多的事業,這裡頭
值得驕傲。於是對真正修道的這些出家人,這比丘,認為他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樣樣
都不如我,生起貢高我慢之心,輕視有德有智之人,這是罪過。下面這一句是比喻,『猶
如狂醉人』,頭腦不清醒,這也是眾務過。
【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眾務過。】
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真正想修行,要從哪裡下手?
這非常重要。佛這個話不是說一遍,在這個經上屢次看到,「不求他過,不舉人罪」,要
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無量壽經》上講到修行的綱領,身語意三業,它沒有按照身語意
來排列,它把口業排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也是這個意思。這就說明了,人
與人的接觸不能不說話,說話有意無意造許多的口業,何況你還是有心要找人碴,有心要
找人麻煩,這就是『伺求他短』。自己的過失見不到,只看到別人過失,自己過失看不到
。古德曾經講過,世間人有兩種人沒有過失,第一種人,佛沒有過失,佛所有的過失都斷
掉了。第二種人,凡夫沒有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專門看到別人過失。唯獨菩薩
才知道自己過失,如果你每天都覺察到自己有過失,你就不是凡人,恭喜你,你已經是菩
薩。菩薩有自覺覺他,自覺就是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就覺悟了;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是
迷惑顛倒。這樣的人,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當然『輕毀有德人』,輕
是輕慢,毀是毀謗,輕慢是心裡面瞧不起,毀謗是言語。第十七首:
【如是愚癡者。無有善方便。輕慢說法者。是名眾務過。】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說的,犯這些過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這當然之理,如果他有
智慧,他有高度的覺悟,他怎麼會犯這麼多過失?犯這樣的過失自然是愚痴之人。『無有
善方便』,善是善巧,善巧方便是指什麼?簡單的講是生活。生活裡面沒有善巧方便,你
生活裡面得不到樂趣;工作裡面沒有善巧方便,你在工作裡面也得不到樂趣,佛法講離苦
得樂,你的工作很辛苦,不樂。處事待人接物,誰有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
愚痴的人哪來的善巧方便?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應酬只有苦沒有樂。如果你說
他也有些樂,歡樂場合當中去找那種樂。那個樂,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有比喻說,那是
吸毒,不是真樂。吸毒的時候好像短暫的那一點樂,樂完了之後,後面有大苦在等著他,
那個不正常。唯有高度的智慧,生活在智慧裡面,無論什麼事情他有善巧方便,他有真樂
。這個真樂不是從外面境界上刺激的,是從內心裡向外湧出來,像泉水一樣,從自己裡面
湧出來的,真樂!
愚痴不但無有方便,而且『輕慢說法者』,為什麼?說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說法要
有智慧。沒有智慧,佛的意思你怎麼能說得出來?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說法要
有智慧,智慧大難!那怎麼辦?如果這個世間還有大智慧人在那裡說法,我們趕緊躲在後
處聽聽就好了。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人說法,你們諸位都要上來說法。那你說法,「我智慧
沒有開,我不能說」,不能說,沒人說,佛法在這個世間要斷絕了。因此我們一定要發心
。知道這個事情難,難,有方法,什麼方法?求感應。不是我有能力說法,我有智慧說法
,沒有!我求感應,求諸佛菩薩加持,求諸佛菩薩保佑。不但佛加持我能說,我還要代大
家求,求佛菩薩加持你們都聽懂。我在這裡說,你們沒聽懂,那我不就白說了。所以說的
人、聽的人都得佛菩薩的加持。怎麼個求法?真誠的心、恭敬心、慈悲心,果然具足這三
種心,一定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你才能說。萬不可以以為我會說,沒那回事情,自己決定
不會說,為什麼說決定不會,說得那麼肯定?沒開悟。
誰能說經?最低限度要開悟的人。什麼叫開悟?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個沒有
問題。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你明心見性了,雖然只
見得一分,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對於佛的經
教有真實的體會。沒有見性的人,展開佛經,摸索。我們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經,那你是
用意識心,對如來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你怎麼能相應?所以我們要不從恭敬當
中求,問題就很嚴重。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這個利益就是三寶加持的利益,不可以不謹慎,不可以不恭敬從事。這個事業,跟世間
其他的事業不一樣,世間的大事業如果沒有誠敬也很少能成就的,何況出世大法?善導大
師教給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也是這個道理。輕慢說法的人,過失、罪過無量無
邊,前面經文都說過,這裡不再重覆。看下面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業。具足諸過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
這一首,『如是』兩個字也是總指前面所說的。狹義的是指這一段,喜歡經營事務,
廣義的,從本經開端一直到此地,所說的末法時期初學的菩薩所做許多的過失,都是『下
劣業』。這些事情我們讀了這部經,很冷靜的去想想,仔細去觀察。看不到自己,看別人
,看到別人的過失,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說別人,回過頭來再觀察自己,我有沒有這
個毛病?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毛病,那就對了。因為自己看自己的過失非常
困難,就是叫你冷靜去反省、去檢點也不容易,我們不妨用這種方法。一切眾生的過失就
是自己的過失,你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你在修學上會有很大的長進。這是『具足諸過失
』。末後兩句話是佛感嘆的話,也是教訓我們的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哪有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去喜歡它,喜歡這些過失,還去學這些過失?佛這個感嘆很深很長
。下面一首:
【清淨殊勝業。具足諸功德。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這一首是從正面上來講。清淨業、殊勝業這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清淨是從心上講
的,清淨心,以清淨心,無論經營哪一種事業,都叫做殊勝業。這也是前面,我跟諸位舉
出,世間跟出世間差別在此地,下劣跟殊勝差別也在此地;換句話說,無論從事哪個行業
,如果這個行業會增長貪瞋痴,那個業叫下劣業;如果你從事的行業,這個行業可以增長
清淨心,這個事業就是殊勝業。你要問哪種事業能增長清淨心?給諸位說,任何一種事業
都可以增長清淨心,這裡頭沒有說哪一種。任何一個事業都可以增長貪瞋痴,你要細心去
觀察。你做生意天天想賺錢,這增長貪瞋痴,這是下劣業,這是世間業。你到佛堂來拜佛
,這個佛堂今天有法會,你是法會的大施主,你到這邊燒香,一定要燒頭一柱香;你到這
裡出功德,一定出得比人多,為什麼?面子問題,你還是增長貪瞋痴。這是不是清淨業?
不是,下劣業。你要跟別的同修們爭,「我要站在前面,我要站在第一」,貢高我慢。所
以你來拜佛也是下劣業,你來念經也是世間業。
由此可知,殊勝、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如果你做生意,你做生意沒有貪瞋痴慢,
完全是為社會大眾服務。賺了錢,這個事業做的發達,對社會服務更大;賺得少也很歡喜
,省一點事情,少做一點,你多快樂!沒有貪瞋痴,哪一樁事業都是殊勝業,為什麼?心
地清淨,遠離貪瞋痴慢,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也是真誠、恭敬、慈悲,沒有兩樣,什麼
事業都是清淨殊勝業,裡面具足無量功德,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懂得這個意思,你才能把
佛法完全落實在生活上,你才真正得到受用。否則告訴你,到佛堂面前來,每天禮佛、拜
佛,這是殊勝業,你幹別的行業都是下劣業,講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曲解如來真
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穿衣、吃飯沒有貪瞋痴,穿衣、吃飯是殊勝業,穿衣、吃飯是出
世事業,界限在這個地方,一定要辨別清楚。換句話說,凡是能夠引發你七情五欲的,都
叫下劣業,都叫做世間業。凡是能夠啟發你覺正淨的,那就是清淨殊勝業,就是出世間的
事業,不在事上。五十三參裡面各行各業都有,他們修的都是清淨殊勝業,生活當中點點
滴滴都具足諸功德,這是我們要學的。
『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學佛沒有別的,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清淨心開智
慧,所以清淨心太重要了。一般人清淨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被煩惱習氣蓋覆住。你要
知道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把這個障礙除掉,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把這個
東西去掉,你去掉一分,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就透一分,去掉兩分它就透兩分,完全都去掉
了,你就成佛了。成佛,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清淨殊勝
業,穿衣吃飯都是清淨殊勝業。穿衣穿得很自在,清淨業。我舉個例子,不舉例子諸位很
不好體會。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料子也很好,款式也很好,你穿在身上很喜歡
。坐位坐下來,先看看髒不髒,擦得乾乾淨淨的,怕什麼?怕把衣服弄髒了。你的心就不
自在,你就是下劣業,為什麼?你不是穿衣服,你是侍候衣服,你是衣服的奴隸,衣服穿
你,你沒有穿衣服。如果你開了智慧,我穿衣服,我是主人,這個地方再髒,一下坐下去
,髒的是衣服,與我不相干,那你就開悟了,你穿衣服是清淨業、是殊勝業。你從這個例
子上體會,自己要做主人,要清淨、要快樂,不要做這些物質的奴隸,你就覺悟了,你就
得自在。有智慧的人,他跟沒智慧的人不一樣。再看底下。
【若樂下劣業。智者當呵責。如人捨多財。貪求於少分。是故明智人。應捨下劣業。
應求勝上法。諸佛常稱歎。】
這兩首總結。如果你喜歡這些下劣業,遇到真正善知識,有智慧的人,他會責備你,
他會教訓你。底下舉了個比喻,譬如一個人捨了很多的財,『貪求於少分』,這就是講得
不償失。『是故明智人』,明理、智慧的人,他一定捨下劣業。下劣業、殊勝業,我剛才
講的這些話,諸位一定細細去想,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在事上,在心上。你看出家
人穿的衣服,我們海青,海青這個地方有一塊比較上特別一點,線紮得很多,這一塊是什
麼意思?實在講,現在有這個形象,意思已經失掉了,叫「貼新」。我們做件新衣服,把
那個舊的破衣服剪一塊貼在這個地方,扎起來,告訴你,把它當舊衣服穿,就是這個意思
。不要去衣服穿人,人穿衣服,穿舊衣服,哪裡骯髒邋遢不在乎,不操這個心;穿件新衣
服,顧慮的太多了。這叫貼新,新衣服當舊衣服穿,是這麼個意思。『捨下劣業』,所以
你要曉得,佛法裡面講的就是穿衣吃飯,就是日常生活;叫你怎麼過日子,叫你怎麼樣做
人,怎麼樣做事。『應求勝上法』,勝是殊勝,上是第一,上上之法,『諸佛常稱歎』,
殊勝上法,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就是,離開下劣就是殊勝、就是最上。
偈頌到這裡說完了,我們再看下面長行的結論,這一段的結論。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
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彌勒菩薩在這個地方的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這就是責備我們,特別提醒我們。『
彼諸菩薩』,初學的菩薩,我們這些初學的菩薩,把殊勝業捨棄掉了,精進業也捨棄掉,
起心動念都搞貪瞋痴慢,都搞五欲六塵,幹這些事情。彌勒菩薩說『當知是人』,這個人
沒智慧,這個人的智慧很淺很微,『甚為少智覺慧微淺』。彌勒菩薩這個話真是對我們說
的,讓我們仔細去反省、去檢點,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到底有沒有覺悟?現在就應該反
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我們應當要曉得,令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怎麼能傷害人?所以『惱害無慈愍』,
這是從喜歡世間眾務,這是個緣,煩惱自然有它的業因,可是這個緣非常強烈,會把你的
煩惱、習氣讓你常常起現行,你麻煩就大了。所以『增長諸惡業』
這裡雖然講喜歡世間眾務是非常強烈的緣,會讓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增長諸惡業』。
事實上,前面講過的利養、憒鬧、世話、睡眠,都是非常強烈的惡緣,
一樣會讓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增長諸惡業』。
所以佛在此經對初業菩薩每種過都講二十條,講完又重頌,加強、強調它的嚴重性。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8 16:1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8 17:11: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28 19:3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5-28 21:40: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28 23: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wugilin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滿願)   2018-05-29 02:37:00
南無阿彌陀佛!隨喜讚嘆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