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往生論講記12(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4-25 15:50:25
b.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面,從第一行看起,這是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第二種。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
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
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因為我們知道這些狀況,明白這些事實,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
個經文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在這一段裡面,這是講到應化身,前面一段是講的清淨法身
。經與論裡面都明白的告訴我們,生到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
界,蒙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無量壽經》我們在四十
八願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法。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
,天親菩薩在《論》裡面是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八地以上。這個果位不是我們自己證得
的,因為我們往生,帶業往生,煩惱、迷惑一品都沒斷,這一下就得到八地菩薩的智慧、
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所以這是他力法門。
諸位要曉得,自古以來,淨宗祖師大德們給我們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就是自力與
他力。自力是我們信願持名,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這個他力的加持,只要我們現前深信
切願,就得到佛力加持。這個加持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信願的確是成正比例,我們的願力
強,加持的力量也強;我們的願力、信願薄弱,那加持的力量也顯得弱了。那個信願怎樣
強法?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同修們既然選擇這個法門,都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真正
求往生要如教修行。這個教就是淨土三經,後來祖師大德們把這個《行願品》、《大勢至
菩薩圓通章》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我們必須依照這些經論的理論、方法、境界
去修行,這才能相應。
在通途法門裡面,正如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這四個階段,信、解、行
、證。而通常說教,教有四種,有教、理、行、果,這個是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
的信,要信教、要信理、要信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信果,如教修行的果報,我
們深信不疑。特別是西方境界,西方境界真的是難信之法,博地凡夫生到西方居然就是七
地、八地的境界,這個真是叫人很不容易相信。但是這個的確是事實,生到西方都是阿惟
越致菩薩,《彌陀經》裡面講阿鞞跋致,就圓證三不退。信了以後要解,解底下也是教、
理、行、果。你要了解,了解你就不會懷疑了,不會憂慮了,所以解門非常重要。解了之
後要做,要做到。所以這個信、解、行,你要去實行,怎樣去實行?教、理、行,你要把
這個教、理、行、證這四個字統統要做到。
淨土五經也好,三經也好,實在說,這個三經,古德稱《無量壽經》為淨宗第一經,
這個我們要重視它,是淨宗第一經。三經我們仔細去觀察,《無量壽經》可以稱得上是淨
宗概論。經文雖然不長,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為我們說
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性、相、理、事,面面都給我們
介紹出來了。後面這兩種,《觀無量壽佛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得上是《無量
壽經》的補充。《觀經》詳細為我們說出淨宗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特別是三輩九品、十
六觀法,這些方法在《無量壽經》裡面只有兩品經,這個三輩九品,所以《觀經》裡面的
十六觀跟九品,確實是這一品經的詳細說明。更要緊的,《觀經》為我們說出九品因果,
這是我們修淨宗不可以不知道的,修因證果。而小本《彌陀經》是佛的徹底悲心,是一而
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要求生淨土,四番的勸告,這個在其他法門裡面我們還沒
有見過,真正是徹底悲心。所以這個三經是一而三,三而一。
大本《無量壽經》之所以沒有小本《彌陀經》那樣盛行,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
文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
翻譯最多的,從後漢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裡面傳下來
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所以在當時,一個人要想把這些譯本全部都看到,幾乎是不可
能。以宋朝的王龍舒居士,這個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做了一個會集本叫《大阿彌陀
經》,實際上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他就沒見到。由此
可知,那個時候能夠各種版本都見到不容易。根據五譯本,古人得到一個結論,因為這五
種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決定不是一種原本,根據現在這個五種本子推測,至少有三種不同
的原本。這證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講一次
就是一個梵文本,不管多少人翻總是大同小異,不會出入很大,那個出入很大,必定是不
同的本子,證明佛是多次宣說。這個說法很值得我們採信。於是我們明白這一部經的重要
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為什麼講很多遍?這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
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 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最先來,當時廬山遠公大師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
個道場,我們尊他為淨宗初祖,當年只有《無量壽經》。因為《觀經》跟《阿彌陀經》沒
有翻出來,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的蓮社,修淨宗,就是依靠《無量壽經》。所以《無
量壽經》稱為第一經,這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一定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
修行,這才能得真實的受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而現在這個《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不
同的本子,九種本子我們現在全印出來了,我們把它印在一冊裡面,大家看起來就很方便
了。九種本子細細去比較,確確實實這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殊勝。從前李老師,
好像是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次,就是採取這個會集本,他老人家有很詳細的
眉註,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現在流通的非常之廣,我們弘揚淨宗就採取這一個會集本。
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之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
的應化身,這是前面跟諸位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西方世界不但沒有六道,
也沒有十法界,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怎麼知道?《華嚴經》
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兩位上首菩
薩,華藏世界的佛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的左右手就是文殊、普賢。而文殊、普賢在華
藏會上給我們顯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例子,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華藏世界四
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豈不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第一
真實。所以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說了三個真實。我
們如果說是深入《華嚴》,沒有不歸心淨土的,死心塌地歸心淨土。
淨土菩薩個個人都有應化身,像我們這個帶業往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
我們的受用、我們的神通道力,幾乎也跟八地菩薩平等了。這個前面說過,不是自己修得
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有這個願。如果我們到那裡去得不到這種受用,那佛
就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他每一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我們決定不能懷
疑的。
此地講的『彼應化身』,「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特別跟大家聲明,我們是裡
頭的一分子,我們在其中。『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這一句話就是講的隨時,這
個「一切」是隨時,什麼時候想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個應化身就去了。正如前面所
說的「一處一念一時」,就能夠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供養。供佛,當然要聞佛說法,
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時時刻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他那個福慧修得就快
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經上常講,修成佛道要三大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我仔細給
它算了一算,大概成佛不會超過三劫。你想,三大阿僧祇劫跟三劫不能比。那你要問我,
我怎麼算出來的?這個我不告訴你,總離不開經典。你仔細去讀讀經,應該能算得出來,
不超過三劫,真正不可思議。這是講西方成就之快,快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不但見佛,
見一切佛,聞一切佛說法,這個緣太殊勝了,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為比,比不上,這是我
們一定要珍惜的。
『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前面一段講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這
個地方講自利利他,你這個應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教化有緣的眾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
論在家、出家,不管你學不學講經,從前李老師常常囑付我們,我們跟他學講經,你要發
心學講經,先要跟眾生結緣,你要不跟眾生結緣,你講經沒人聽,沒有法緣。我們那個時
候同學,現在在這坐的是我老同學,那個時候我們一班同學當中,林看治的法緣最好,剛
剛學講經,她到各處講經,聽眾最多,為什麼?肯結緣。所以這個結法緣非常重要。如果
你沒有法緣,好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供佛聞法,別的人都到十方去應化,教化
眾生,你沒的地方去,為什麼?跟眾生沒緣。所以這個結緣很重要,要廣結善緣。
現在有不少老法師,連海外的老法師都知道我的法緣很好,還有老法師問我,他說:
「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教我?」實在沒有別的,就是結緣。我這個結緣
的方法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祖學的。印祖一生過非常簡單的生活,衣食住行非常樸素,他
老人家的信徒多,供養多,對他來說沒用處,一件衣服幾十年都穿不壞,不必要做新衣服
,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地方用錢的?他把那些供養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
的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結緣。這個方法好,只有福德,沒有罪過。所以我想來想去,這
個十方供養,只有這種用法好,不會有過失,所以我就印經。現在一年要印幾百萬冊經,
這個到處都結緣,緣結得很廣,所以法緣就盛,你要不跟大眾結緣,那哪來的法緣?所以
一定要知道結緣。
台灣現在印經很便宜,早年我們印的這個經本,我最初在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
時候,我印小本的《華嚴經》,一套十二冊,一冊兩塊錢,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
不過那個時候的錢比現在值錢。現在我們印的《無量壽經》,大概一本不超過二十塊錢,
所以我們想想,我用二十塊錢,如果這二十塊錢能省下來,這個世間就多了一本《無量壽
經》。能常常這樣想,想到流通佛法,利益眾生,你的法緣就廣了。這個是佛法裡常講,
佛不度無緣之人,你一定要跟眾生結法緣。所以西方世界這些菩薩法緣都非常殊勝,他能
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十
方世界去,就如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
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就
是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會以這個佛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個很不可思
議。在一般的大乘法裡面來講,要能夠現佛身為眾生說法的,最低限度,圓教是初住菩薩
、別教是初地,也就是說,那個最低的條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沒有
破無明、證法身,沒有這個力量。我們今天不要說是無明沒破了,見思煩惱一品也沒破,
居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聽到都搖頭,我不相
信!這不相信是應該的,這就是不合乎邏輯,這是一般人想不通的。事實真相就是佛的本
願加持,你看四十八願就曉得,本願加持。所以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這個意思就是解釋偈言裡面『無垢莊嚴光』這一首。「無垢」就是清淨,「垢」是污
染,我們今天所講的心地的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講的是這些。在佛法裡面講就是
見思煩惱的污染、塵沙煩惱的污染、無明煩惱的污染。要到無垢,就是污染沒有了,這個
莊嚴自性智慧光明顯露出來。不只是破幾品無明,八地菩薩這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
多品,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只剩下四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只剩下四品,稱得
上「無垢莊嚴光」。這樣的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前面說過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
有這個能力,何況這個是高位的這些大菩薩們。
所以他們『一念及一時』,「一念」就是講同時,同時可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
,就像世尊在《梵網經》上所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我們看不止千百億,
千百億是個小數字,因為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眾生更是無量無邊,極樂菩薩有
能力,一時、一念、一處都能夠分身到達。『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一段講的重
點是「利益諸群生」。
c.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
再看底下這一段: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
。】
這個境界都是講『一切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十個世界、百世界、千世
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佛讚歎諸大菩薩他們的能力,但是總沒有講到一切世界。「
一切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這才叫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統
統到達。所以菩薩這個《論》上用『無餘照』,「無餘」就是普遍,沒有一個遺漏的,以
這個智慧光明遍照『諸佛會大眾』。當然不能照佛,佛是老師。「佛會大眾」是菩薩。從
這個地方就顯示極樂的菩薩比起諸佛海會的菩薩高一等。這個高法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地位
,都比你高一等。如果你是十住位,我比你高一等,好像是十行位;如果你是十行位,我
好像是十迴向位,反正是遇到總高一等。
這個高也不是自分的功德,不是自己本分功德,是彌陀威神加持的。這個事實真相我
們可以體會得到,因為彌陀弟子不但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時時刻刻,永無
中斷,蒙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非常重要,所以他能夠超越諸佛海會的菩薩。如果我
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知道西方世界的莊嚴,常常聽到莊嚴,究竟莊嚴到什麼程
度不曉得,莊嚴到什麼樣子也不曉得,所以你的願心不切,信心也不真。真信切願是我們
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所以這個願力堅固了,非去不可,去得成
去不成?決定去得成。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往生的條件講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
的信願解行與經相應,那就是與佛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底下這一句說得更好了,『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前面這個「
無餘照」是對海會大眾,這個「供養恭敬讚歎」是對「諸佛如來」。我們迴向偈裡頭常念
上報四重恩,唯有這樣恭敬、供養、讚歎,才能報佛恩於萬一。偈子裡面:
【雨天樂華衣。】
這在前面跟諸位講過了。
【妙香等供養。】
這兩句是講我們見佛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個禮物都是自然的,隨心變化出來的

【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無有分別心』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修行為什麼比不上普賢菩薩?諸大菩薩還有分
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普賢菩薩與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清淨、
平等、覺。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到中國來,第一次翻譯的漢朝譯本,漢朝譯本那個
經題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普賢行,修禮敬,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
諸佛,修讚歎,那就是第二條,第二大願,稱讚如來。一有分別心就不是普賢行了,你的
心不清淨、不平等,那個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特色就是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
所以這個地方有供養、有恭敬、有讚歎。
供養裡面特別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養。這個普賢行願裡面跟
我們講的這個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又舉了七個條目,第
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所以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才是供養諸佛如來。因為一切諸佛都
讚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的願望,
不但是彌陀本願,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這個法門,你只要認真修學,你立刻就得到一切
諸佛的保佑,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
下面這一段這給我們解釋無餘,什麼叫無餘,就是前面所講的無餘照、無餘廣大。「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明是說明,遍是普遍,一個世界都不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
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你看我們現在生活空間,很可憐,太渺小了,縱然有機緣
,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沒辦法超越這個地球。縱然像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聲聞
、緣覺、菩薩,他們有神通了,也沒有辦法超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要依黃
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我們這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
,換句話就是說,十億個銀河系。娑婆世界的菩薩活動的空間是十億個銀河系,這是一佛
土,一切佛土無量無邊,哪裡能比得上極樂菩薩?極樂菩薩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真的
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哪有不嚮往極樂世界?
我們要拓展我們生活的空間,使我們自己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那你就到極樂世
界去了。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幸福、快樂、自在總是有侷限的,總是有範圍的,範圍並
不很大,十億個銀河系也不算是很大。所以「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佛總是講經
說法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的,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佛就現身;緣消失了,那佛就入滅
了。其實佛哪有生滅?這《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佛示現的這個生滅是為中下根性
而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沒有見到佛有生滅,佛是不生不滅,上根人見得到,中下
根人見不到。「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沒有一個佛的世界,一次佛的法會,極樂世
界的菩薩沒有去參加,沒有。極樂世界的菩薩遍至,我們只要聽到這個消息就一定要去,
這還能耽誤嗎? 我們這個信心、願心立刻就堅強起來。
==
這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
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也唯有《佛說阿彌陀經》,是佛不請自說的經。
這一點,我們也要看明白。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4-25 16:20: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4-25 23:5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4-26 21: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udamonia4u (賊寇)   2018-04-26 23:5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4-27 01: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06 16:22: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