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6(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1-22 11:45:53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倒數第三行,從第三個字看起: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實通後八。對文可知。】
  『文中』,「文」是指經文,前面這段經文當中。『正辨第五九十,實通後八,對文
可知』,就是這段文裡面所講的十種禮,第五、第九、第十,跟後面第八「大悲禮,隨一
一禮,普代眾生」,對照起來能看得很清楚。這個文的第二段,從「所有盡法界虛空界」
,前面都已經說過了,這是解釋禮敬的相狀。這裡面分兩段,前面是說境界,境界也就是
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後面是講禮敬的因緣,我們為什麼要修普賢的禮敬。這裡面最重
要的原因,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明心見性為最高的目標。如
果我們要見性,必須要以性德來修學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所謂性德,跟我們凡夫概念當中
許多的美德實際上是相同的,不一樣的是用心不相同。凡夫的心量窄小,有分別、有執著
、有好惡、有喜愛,有這種種差別不同,於是跟真性就相違背。真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
執著、沒有界限,所以心性確實是包含虛空法界。
  禮敬這稱性,稱性就是我們禮敬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我們一禮就
是一切禮。禮敬一尊佛就是禮敬一切佛,禮敬一個人就是禮敬一切有情眾生,因為他沒有
分別、沒有界限,隨著心量拓開了,是這麼個道理。這個事情在凡夫來說自然有困難,凡
夫心量很小,我想不分別也不行,自然就分別了;想不執著,它自己會執著,分別執著很
不容易斷掉,因此我們就必須要依靠普賢菩薩的法力。這個法就是他為我們所說的這一切
法,他講明白了,我們也聽清楚了,才曉得自己有個真心,有個本性。實在講世間人曉得
有真心本性的人不多,確實不多,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知道有這回事情就相當不容易了
,也可以說是相當幸運。我們向著普賢菩薩的教導勉強去做,這就是依普賢願力,做不到
也做,能做多少算多少。真的向心力是向著普賢菩薩教的這條道路,就一定得到普賢菩薩
的加持,這是一定的,我們只要有這個意念就得到佛菩薩加持。這是第一個,我們勉強可
以學習的。
  第二個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因為我們有心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做,自己心性就透光明
了,哪怕是透一線光明,這一線光明都非常可貴。這一線光明縱然是一剎那,像閃電一樣
,我們從無始劫來就沒有放過光,現在雖然放一次光,放的時間很短,都很珍貴。這是自
己的深信解力跟普賢菩薩願力的加持,這兩個力量集合起來,我們也勉強可以做到了。如
果我們的修學能夠精進不退,我相信進步是相當快速的,是會能夠叫自己滿意的,這點非
常重要。後面的經文是總結無盡,我們不必再多說。我們看第二段,在第十三面第四行。
  經【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
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
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
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我們看這一段,這段當中的經文裡面把「諸佛」這兩個字換成「如來」,前面是禮敬
諸佛,這個地方是『稱讚如來』,關鍵在此地。如來跟諸佛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一
樣的,就不應該換個名詞,這在寫文章裡面也是不如法的;那麼這兩個名詞一定是不盡相
同,才會換兩種稱呼。確實如此。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是我們中國人讀誦、受
持最多的,《金剛經》裡面有的時候稱諸佛,有的時候稱如來。凡是稱諸佛都是從事相上
說的,稱如來是從理、是從性上講的,這個地方也不例外。禮敬的對象是一切事相,所以
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要禮敬,稱讚就不一樣。禮敬,我們對佛要禮敬,對善人禮
敬,對惡人也禮敬,這裡面確實沒有分別。稱讚就不一樣,如果善行我們讚歎,人家造惡
我們也讚歎,天下就大亂了,所以菩薩在此地換上如來。如來是稱性,稱性當然是至善美
滿的,他的心、他的行為都是善的。而且善有個標準,標準就是性德,如來就是標準。
  凡是與性德相應的心行(存心、言行)我們要讚歎,要稱讚;換句話說,凡是與性德
相違背的,我們不讚歎。五十三參,我們這一會是最後的一參,第五十三,前面善財童子
參訪善知識的時候,我們見到。這部經是《四十華嚴》,我們就照《四十華嚴》上所說的
,善財參訪勝熱婆羅門。我們看到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是第一次見到的;第二次見到
,他去參訪甘露火王,有禮敬,也沒有讚歎;第三次看到,他去參訪伐蘇蜜多女,有禮敬
,沒有讚歎。這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什麼?貪、瞋、痴,三毒!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
貪愛,善財童子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甘露火王代表瞋恚,脾氣大的不得了,哪個人
言語、行為稍稍不滿意就要把人殺掉,瞋恚心特別重。善財童子參訪沒有稱讚;勝熱婆羅
門愚痴。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毒煩惱,與自性完全相違背。
  其他的這些五十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去參訪,都有禮敬、有讚歎,五十三個只有三個
人有禮敬而沒有讚歎。我們從這裡就能夠體會到,在總結論裡面,修行十大綱領真正的含
義,這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教給我們的隱惡揚善,這是講讚歎。別人有善行,我們要讚歎
、要稱讚,要表揚他;別人要是作惡,我們一句話不說,這是絕對正確的,在社會上能夠
產生正面的作用。
  人,說實在話都有良心,王陽明說的良知良能(這是明朝的一位學者),良知良能也
就是說人人都有顆善良的心,惡人也不例外,也有。陽明先生當年在世還遇到一樁事情,
他在旅行的時候遇到土匪,被土匪劫持了。以後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陽明先生,對他也很
尊敬,於是乎就問他,他說你的學說有問題。陽明先生講有什麼問題?他說你主張一切人
都有良知良能,我們做土匪的人沒有良心,你那個說法就不對,你能不能證明我們當土匪
的也有良心?他說行!怎麼測驗?他說只要你聽我的話,馬上就能夠測驗出來。他說好,
我們聽你的話。陽明先生說「好!你把外衣脫掉」,外衣就脫掉了。「內衣也脫掉」,也
脫掉了。「褲子也脫掉」,到最後,「這不能脫啦!」陽明先生說,這就是良知!恍然大
悟,做土匪也有良知良能。陽明先生很有智慧,立刻就測驗出,讓這些做壞事的人,良心
也馬上就發現了。
  所以善的一面我們宣揚、稱讚,惡的一面隱藏,根本不說,作惡的人就會悔改,他自
己生慚愧心。覺得社會大眾,我做一點點小的好事,人家讚歎我;我做多少惡事,人家一
句話不說,心裡會感到慚愧,就能夠改過自新。現在這個社會,可以說好事不宣揚,惡事
就拼命渲染。做壞事情的人看到到處宣揚的時候,「你看看我的名字上報紙了,頭條新聞
」。感覺到自己非常光榮,很榮耀,往往真的把善良的心性更深的埋沒掉了,所以收的效
果是負面的,是反面的。佛菩薩教給我們這裡頭確實有很深的道理,這一段就是教我們隱
惡揚善。
  稱讚實在也相當不容易,這要有高度的智慧。稱讚要讚歎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過
分怕一般淺學的人受不了。這一稱讚,於是乎他就自滿了,自己以為成就了,就不會再進
步;換句話說,你把這個人害了。我們現在講捧人捧得過分,實在講就把那個人害了,他
不會再有長進。什麼人符合佛所說的稱讚的標準?佛法裡面讚歎,最低限度的標準就是所
謂的「八風吹不動」,這個時候你盡量去讚歎他。為什麼?他聽了之後像耳邊風,他決定
沒有接受,決定不為你所動,你毀謗他,他也不動心;你讚歎他,他也不動心,他還是謙
虛,還是精進,到這個程度才可以讚歎。沒有到這個程度,換句話說,你毀謗他,他還生
氣;你讚歎他,他非常歡喜,他受不了,我們對他讚歎就低一點。為什麼?他不能承受。
必須到他如如不動的時候,這時候可以承受,這個時候讚歎。讚歎不是為了他,是為了利
益一切眾生。
  我們讚揚佛、讚歎佛,佛需要我們讚歎嗎?不需要,菩薩、阿羅漢都不需要人讚歎。
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要讚歎?讚歎就是宣揚佛菩薩教誨的恩德,讓一切沒有接觸佛法的人
聽了之後心裡有所感動,他要發心來學佛,來親近善知識,目的在此地。
  因為佛法是師道,也就是佛法是教育,教育自古以來,印度跟中國都是尊師重道,「
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生要求學。學生到哪裡去找老師?哪一位老師是我們心目
當中的好老師,值得我們跟他學習?真正好老師都很謙虛,你去親近他,他說「我沒有道
德、沒有學問,一無所成,一樣長處也沒有」。他跟你說這些,謙虛、客氣,連諸佛菩薩
都是謙虛、客氣,那你到哪裡去找?他也絕對不招生,招生還得了,招生口氣太大了,「
我可以做老師,我可以教你們」,佛都不敢說這個大話,古人謙敬,不敢做這個事情。
  學生怎麼來?一個是推薦來的,認識的人推薦來的,另外就是學生當中彼此介紹,「
我的老師很好,我介紹給你,你也去親近」。怎麼個介紹法?讚歎。如果不是讚歎,拉著
介紹,那就變成拉信徒,這不可以,決定不能拉信徒。只能夠讚歎老師,他聽了之後,「
這個人有這麼好!這麼好的德行,這麼好的學問,他在哪裡住?我們也去親近他」,自動
來的。所以,讚歎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種招生的技巧,用這種方法使一切眾生自己感動
,發心來親近善知識,是這個意思。所以學生對於老師的讚歎,就是替老師介紹新的學生
。另外一個意思,能夠收到轉移風俗的效果,人人能夠斷惡修善,取法乎善良,讚歎的功
德在這個地方。在順序上,它擺在第二位,可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禮敬、讚歎

  普賢菩薩稱讚的對象,也跟心量一樣的廣大無邊。我們記住,他所稱讚的是善行,一
切眾生的惡行決定不讚歎。這個地方訂的標準高,標準是如來,就是真如本性。可是我們
要知道,依這個絕對的標準,在這裡面可以區分許多相對的標準,也就是說現代這個社會
,善惡標準用什麼來區分?這不可以不知道。實在說,在現前的社會是很難界定的,原因
是我們不幸生長在亂世,社會制度沒有上軌道,善惡的標準沒有,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
在中國古代,前面曾經跟諸位提起,這些帝王取得政權之後,五年之內,他要訂一個善惡
的標準,讓全國人遵循。這是什麼東西?就是制禮作樂,禮樂就是善惡的標準。我們國家
建國到今年八十三年了,沒有制禮作樂,所以今天這個亂象,如果在歷史家眼光裡面看是
正常的,因為沒有標準。民間還守的一點標準是清朝時候的標準,這是我們很苦的地方。
  在這種狀況之下,幸好佛法裡面還有些標準在,學佛的同修遵守的五戒十善,這就是
最低的標準。像淨宗《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三福」,三福就是個標準。「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符合這個標準,我們就稱讚,與這個標準相違背,
我們就不稱讚。三福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就是持戒、
守法,戒裡面包括世間的法律,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守規矩。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
生活規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禮節,我們守禮。第三條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
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很好,我們學佛的人有個善惡的標準。一個人的心行與這十
一句相應,是我們應當稱讚的;與這十一句不相應,恰恰相反的我們不稱讚,那就對了。
所以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真正有個標準可以遵循。
  古禮,我們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執著那些事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不是現代人
日常生活當中所採用的。像我上一次跟諸位說過,古時候人民見到帝王行最敬禮,三跪九
叩首,現代我們做老百姓見到總統行最敬禮也只三鞠躬。實際上見到總統有沒有三鞠躬?
一鞠躬就夠了。在正式大典當中,像開國大典、過年的時候,給總統拜年行三鞠躬,這是
大典的時候,平常見到總統也只點點頭就好了。所以在事上一定要符合於現代人的生活方
式,這個要懂得。佛弟子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是現代人。所以我常常勸勉大家,但是
收的效果不大。我勸大家見到佛菩薩形像要頂禮三拜,見到法師合掌恭敬一問訊就好了。
我們是現代人,現代的禮節是一鞠躬、一問訊,就對了。在地上頂禮三拜是古禮,古人是
這樣,我們現在不是古人,這個要知道,這是平常的禮節。我們要能夠明白,曉得應該怎
麼做法,要把佛法帶到現代化,帶到本土化。佛法才能適應廣大的群眾,讓一般人喜歡修
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是有待我們四眾弟子去努力的。
  稱讚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是說出禮敬的境界,這個境界跟前面禮敬是完全相同。『所
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這是先把空間、時間指示出來。「法界虛空界十方
」是指空間,無限的空間;「三世」是指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時空裡面所包含的
一切諸佛的世界,此地的「剎土」就是一般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範圍就
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無盡的時空當中,諸佛教化的區域也是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
,一個世界不知道包含多少星球,佛在經上是舉例說明,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死呆板,那就
錯了。
  佛是舉個例子說,他說須彌山是個小世界的中心,像我們地球、太陽都是繞著須彌山
轉的,這是一個單位世界。以這個世界做一個單位,像這樣的世界有一千個,叫做小千世
界。然後再以小千世界做單位,有一千個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做單
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有一個小千、中
千、大千,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大?真的
不可思議。我們想想我們的太陽繞什麼轉?繞著銀河系轉,那麼佛講的單位世界就是銀河
系。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三個一千,十億個銀河系,
這是一尊佛的教區,你說這個範圍多大!一尊佛的教區,這叫一個佛國土,就是此地講的
一個佛剎。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佛有無量無邊,世界有無量無邊,眾生
當然更是無量無邊。
==
五戒十善,這就是最低的標準。
像淨宗《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三福」,三福就是個標準。
「稱讚如來」的標準,起碼要符合「五戒十善」、「淨業三福」。
稱讚要看對象、要恰到好處。我們對於凡夫就不可太過稱讚,那就是害了他。
但是我們要每天讚嘆佛菩薩,要常常跟人稱讚佛菩薩,
一方面介紹佛菩薩給其他人認識,讓他們認識善知識,
一方面我們讚嘆我們也就學習,每天都在複習佛菩薩的功德和教誨。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1-22 14:53:00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篇值得大家看,如何在網路上隱惡揚善!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22 15:2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22 17:43:00
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1-22 17:57:00
禮讚普賢菩薩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8-01-22 18:34: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1-22 22:2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23 12:2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23 14:46: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