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黃念祖老居士:淨修捷要報恩談(31)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7-12-22 19:44:16
(第二十三拜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
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
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裡講到「五宗」啊,這個就是禪宗的五宗,然而在念佛法門裡頭「圓攝了五宗」啊
,這就是把禪宗的這五宗就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了。正好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禪宗一千七
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只要你老實念哪,就在裡面哪。有人問蓮池:「如何融
通禪宗與淨土?」蓮池大師說:「若待融通是兩物。」如果等著去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
了,他不答覆你如何融通,他說如果需要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
那麼現在就是,本來就是一個,幹嘛要融通呀?實際就是這樣兒一句話嘛,所以禪淨
本來是不二啊!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鬥諍牢固」的時候,大家就是要「門戶之見」哪,所
以有很多很多是「門戶之見」,產生了「門戶」。禪宗就是反對其他的宗,密宗也反對,
都是一樣門戶之見。在禪宗,我是某個師父,我就反對你其他師父的一些禪;密宗也是如
此。各個這樣,所以「鬥諍牢固」啊,現在就是這樣。一句佛號是「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
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天不是說嘛,那個郭兆明,他說是去看見台灣的情況,他說中
國的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說,這是我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的思想。(我那時候)就
是看到這些大居士、大和尚還是勾心鬥角,還是機心哪、宗派呀、種種概念哪,世間這一
些考慮一點不減少。我(當時錯誤的想法)就跟(郭兆明)他那一句話(一樣),「那個
佛教不靈了,沒有用」。念了佛之後,就都是到這個水平有什麼用啊?沒有用。所以產生
一個錯覺。(我)在二十歲的時候,大學三年級,寒假考完之後,看到《金剛經》,那就
是醍醐灌頂了,這個「安樂」啊,那個「輕快」,是沒有法子形容啊!這就明白呀:「不
是佛法不靈,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
這個「無住生心」,當時我就體會了一個,「無住生心」凡夫辦不到啊,剛才不是說
了嗎?你要到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啊。可是剛才我說(念佛)這麼殊勝,要講出點道理來
,不能就(口頭上)說好,不行啊,要有點道理,是不是?這道理(就是)「無住生心」
哪。怎麼(回事),(我當時)就覺得你這個念佛,你什麼都不想,就念佛了,「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了,別的就
無所住啊。沒有住在工作上,沒有住在地位上,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
所以一切事情都「無所住」啊。也沒有住在什麼要成佛、要什麼什麼的,都沒有。法上也
「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這句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
是沒有斷滅,沒有死啊。
所以「無住生心」,你在這念佛裡頭,那時還沒有現在這個明白,是自個兒這麼琢磨
的,覺得這個是可以這麼去達到啊!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當時並想,如果要是念咒就
更好啊。為什麼會更好?你這個念佛有佛字。但是現在(對)初機來說,還是有個佛字,
你起恭敬心哪!那個時候兒就是要全放下,連佛也放下。我那時候兒的想法,佛也放下。
佛也放下,你有個佛字就不大容易放了。你那個咒,連佛也放了,真正的無所住啊,可是
此心還不亂哪。那是我第一次看經,糾正了我的錯誤。
所以這樣來看,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上(開悟的)。第一次,他是在客棧裡頭,
給客棧裡頭挑柴送柴。第二天客人跟那兒念經,他在旁邊兒聽,第一次就(是)這個,聽
到「無住生心」,就問他:「你這是哪來的?」(回答說,)「黃梅」。他就要去黃梅,
大伙兒就捐錢給他。他還有個老母親,買些柴,買些米,讓人家照顧母親,他就走了。到
了五祖(那兒),碰見之後,這(是)機緣,五祖給他說法,又是說到「無住生心」,沒
有說完哪,但他就第一遍聽到這兒,他就超過神秀。神秀能夠講「十二部經論」,五百個
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當然他得衣缽,我們無份,威望非常高啊!這麼一個苦力,還
不是和尚,在廟裡做工,南方人,少數民族,那個五祖管他叫獦獠、蠻子、文盲。他就是
「無住生心」,就得衣缽嘛,他真正的開悟了。
「五宗」不就這麼出來的嗎?那麼五宗就是這麼出來的,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不知
不覺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誰呀,老太婆,你只要這麼念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你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這一句老「淨念相繼」,就暗合「無住生心」嘛。所以有的時
候叫「明合道妙」,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覺就合了道妙。明合跟暗合都是合嘛,
所以不可思議呀!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圓攝五宗」啊?這就是(像上面所說的)。當然
這個真正要說,那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只有體會到這個地方。
卍 橫超三界,逕登四土
所以「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號之內呀!是「橫超三界」,我們剛才說,那個蟲子
橫著一咬就出去了,別的法你要豎著咬啊,這橫著咬。「逕登四土」,極樂世界不是四土
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捷)就登
了四土啊!你登了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所以生凡聖(
同居土),就是時間嘛,你現在還沒有斷惑,到了時間,你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時間是
人類的錯覺嘛,所以不要在時間上把它看死了。(說完這句話,念公超然而笑。)
卍 一生成辦,九品可階
「一生成辦」,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還是不大懂,有人說密宗是一生成
就,淨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現在學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標榜自己呀,
來壓低淨土宗啊,我就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生成就?」貢噶上師很負責任:「
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後來,貢嘎上師的漢話說得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話稍微說
得慢一點兒,他直接用漢話說,比人家翻譯強得多,經過翻譯,七折八扣了。他說:「你
是哪個淨土?」我說的:「我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貢噶上師說:)「那就是即生成
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沒有再要別的生了,最後都成佛嘛。這一生完了
,那一生就是這一生。
「九品可階」,你可以生到九品。但是上品上生是什麼情況啊?上品上生,你當時隨
佛就到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聽法,得種種陀羅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
變現種種的身去救度眾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薩啊!當然這個不是很容易的,這種上品上生
都是戴角虎的事情嘛,有禪有淨土的人才能。
卍 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
「十方諸佛同讚」,剛才我們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讚歎這個法門哪,這「易
行難信之法」,勸大家信受嘛。所以十方諸佛異口同聲,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
世界,說誠實言」,在那兒勸大家呀,在讚歎這個法門呀。「千經萬論」,多少部?一千
部經、一萬部論,都給大家指明方向啊,共指啊。
所以法相宗,這在中國第一代祖師是玄奘,第二代(祖師)是窺基。玄奘就翻譯了《
阿彌陀經》,窺基是第二代,他就做過《阿彌陀經》註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疏》。這
次淨空法師也印出來了,三種,把《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和《通贊疏》(印出來了)
。他這個用心我知道啊,就是你看看,唯識的人他這不(也是)作這個淨土宗的註解(嗎
)!
懺雲法師來,他看了這個《通贊》,他覺得不很突出,他覺得唐朝人(窺基法師)比
不上蓮池(大師)和蕅益(大師),他這個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見著,我就跟(淨空法師
)他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兒,把那個《圓中鈔》印進來,《彌陀疏鈔》《彌陀要解
》《彌陀圓中鈔》,底下再印上窺基的《通贊疏》。窺基的《通贊疏》就是這個作用,你
這個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讚歎淨土呀。所以現在法相宗很多人,他們輕視淨土,這就是忘
本哪!
卍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是個「王三昧」呀。(念公舉著手中
的《淨修捷要》油印本子,對著面前的居士們說:)「所以你這個(本子)翻過來就是《
寶王三昧懺》。」這個懺就稱為《長壽懺》,也稱為《寶王三昧懺》。就是這個念佛三昧
稱為「寶王三昧」,它是寶啊,寶中之王啊,所以說是王中之寶。「寶王」,既是寶又是
王,你怎麼說都可以。總之,「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
,「寶」是最可貴的,最可寶重啊!是這樣兒的三昧呀,「寶王三昧」呀。
還有說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
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
「寶王三昧」。所以有的時候你不廣讀經論,就這麼自個兒隨便聽聽、道聽塗說,好多是
有害的東西。自個兒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
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與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呀。所以《華嚴》稱為不可
思議;《阿彌陀經》裡頭也有不可思議,諸佛稱讚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華嚴經》《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
》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家都說經中之王啊,經中之最尊的了,《
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
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我就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生成就?」
貢噶上師很負責任:「你說的是哪個淨土?」
我說的:「我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貢噶上師說:)「那就是即生成佛。」
這裡也很有意思,貢噶上師不僅是很負責任問清楚哪個淨土,更是間接在說明,
淨土有很多,很多人求生不同淨土,但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才是「即生成佛」。
這就是在標舉「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殊勝。
如果我見著,我就跟(淨空法師)他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兒,
把那個《圓中鈔》印進來
《圓中鈔》就是幽溪大師所著《彌陀圓中鈔》,是以天台圓教中道第一義諦來闡釋淨土教
理,其自序中云:
「意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
微(非)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微(非)妙有而莫能顯於此心之真空。
所謂『不思議假(妙有),非偏假(即圓);
真空不空(圓空具足百界千如),非但空(但,只也。非只偏談空,即畢竟空,即真也)。』
合是二者而行之,則
圓中圓滿(圓中即空即假,既即兩邊,中道圓滿也),
非但中(非是只談不即空有之中道)之道成。
是故命為鈔焉。」
詳細的解釋請看《三千有門頌略解‧第1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57n0954_001
看得懂就看,看不懂沒關係,簡單一句話,念佛求生極樂是圓滿真實之道。#
所以,為什麼還要收《彌陀圓中鈔》呢?
就是要表明不只窺基大師這個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讚歎淨土,
天台宗的祖師幽溪大師也讚嘆淨土啊!XDDDDDDDDD
(幽溪大師融會空假中三觀,闡揚淨土法門,而且自己念佛往生!
《淨土聖賢錄》之「傳燈法師」即是。)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23 01:35:00
阿彌陀佛,感恩夏樹菩薩。(真的很奇妙,剛好解答了末學目前的困擾。好幾次了說。很是感謝,謝謝。)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7-12-23 10:49: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23 14:5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23 16:46: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23 22:12: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