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506(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7-12-22 18:33: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五)舉益流通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一OO頁最後一行看起,科題,「乙五、舉益流通」。分六個
小段,就是這品經: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它分六小段。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名聞經獲益」,聽到這個經的名號,或者聽
到這個經的經文,有人讀這個經你聽到了,你獲什麼樣的利益。「廣顯聞者,獲益難思」
,利益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得到的。「《無量壽起信論》云: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
,這就是講聽《無量壽經》,聞經所獲得的利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
」。為什麼會得這麼大的利益?念老告訴我們,念老是引用《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
論》,裡面所說的,這是無量壽本願力故,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皆是阿彌陀佛本願裡,
本願,就是第六品所說的四十八願,這是根。「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第二個,也是本
師釋迦牟尼佛威神加被。「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一切眾生,無論是
在家出家,無論是男女老少,只要你遇到這部經,你就能得經上所說的這些利益。
1.小乘得益
(1) 得法眼淨
  下面第一個小段,「小乘得益」。這也分兩個小段,第一個,「得法眼淨」。請看經
文: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是經文。我們看註解。「塵垢通指煩惱」,用煩惱來做比喻,比喻煩惱之多像塵垢
一樣。「如《維摩經》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意思跟此地所說的完全相同,「正同
此經」。「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云: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
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經指
小乘」,這部經指小乘,小乘的「法眼淨」。小乘見到四諦,四諦苦、集、滅、道,見到
了,我們俗話叫證,他證得了,他見到了,這叫法眼。我們再接著看經文裡頭。「今此經
指小乘法眼淨」,如憬興大師說,「法眼淨者,即預流果」,預流果是初果,小乘初果。
「又《淨影疏》云:見四真諦」,四真諦就是苦、集、滅、道。世間因果苦集,苦是果,
集是因,集是煩惱。出世法裡面滅是果,滅的什麼?煩惱滅了。滅的方法是道,八正道,
用八正道幫我們離苦得樂。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的地位,小乘初果,最低的。
(2) 得解脫益
  下面經文,「得解脫益」。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一段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諸漏已盡,心得解
脫」。在佛法裡頭,小乘我們稱阿羅漢,阿羅漢有四個等級,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
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個是四個等級。阿羅漢才真正脫離六道輪迴,三果之前
都還在天道,在色界天、無色界天修禪定,所得的果位。「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如《
維摩經》上所說的,「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僧肇大師的註解裡頭說,「漏盡
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九十八結是煩惱的歸類,把凡夫的煩惱歸納九十八種,統統斷
盡了,見思煩惱都斷盡了,證阿羅漢。所以這裡講的是「意得解脫,成阿羅漢」。「是指
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都是
指小乘。
  下面設個問答,「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非常有可能有這個
人,會有這個問題,這一部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大乘經裡面的無上大乘,怎麼會
得小乘果位?《淨影疏》裡頭有解答,「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
小果」。為什麼他得小果,他不能大果?小乘的習氣太重了,他在修行過程當中很長的時
間,養成了一個習氣。什麼習氣?對於小乘的煩惱習氣,深度的厭棄,穢惡可厭,所以深
心厭離。這個習氣在,對他有沒有影響?有,他大乘的心發不起來,無上菩提心發不起來
,他能發的心,小乘。所以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憬興大師也說,「
眾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兩位大德說的相同。所以聞無上大法,究竟成佛大
法,得這樣的利益。
2.大乘得益
(1) 得不退轉
  再看下面一段,「大乘得益」。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得不退轉」。請看經文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大乘得的利益跟小乘不能對比,差距太遠了。我們要相信,這是佛說的,不是菩薩說
的,我們要仰信,敬仰諸佛菩薩,對諸佛菩薩所說的每一句話、每個字應當深信不疑,這
就對了。那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裡消息都透給我們,我們對於佛菩薩沒有恭敬心。古人
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一分誠敬心,所以你聽是白
聽了,不能得益。他們能得益,聽了真幹,像前面講的小乘,他能把煩惱習氣放下,所以
他才能得小乘四果的利益。大乘也一樣,『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再加『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弘誓功德」尤其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
  念老註得很好,很詳細。解裡頭,右段前面這行經文,「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
,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不退轉」是什麼意思?「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
變」,他不會轉變,他不會退失,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又表勤行修習」,他
非常勤奮,認真幹,「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古大德這種修行人多,他自己有成就
,同時他也度化不少人。怎麼度法?他那個樣子,使人看到了心裡面就想到,這是一個真
正修行人,對修行人敬仰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給眾生種大乘善根,自行化他。又表勤行
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彌陀經》上有這一句
阿鞞跋致,它的意思就是不退轉。
  「本經中云住不退轉」,下面又說「得不退忍」,下面底下一段,得不退忍。「淨影
師疏曰: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這一句我們要記住,我們
是不是大乘眾生?如果是大乘眾生,一定跟這裡相應。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聽到《無量壽
經》,聽到《阿彌陀經》,裡面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很清楚、很明白,大乘眾生要聽到
之後,生起嚮往的心,願生淨土的心。所以他堅心願求,堅固的心,一心願意求生西方極
樂世界,所以他不退轉。
  下面一段註解,本經中云住不退轉,下面又說得不退忍,在底下一段,「均據《唐譯
》。至於《魏譯》則只云得不退轉」。《淨影疏》裡頭說,「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
,堅心願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莊是莊嚴,確實是莊嚴。為
什麼?令一些有緣人看到感受就很深,所以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雖
然不能同時,可以分段落,我慢慢學,一次學一願、學二願、學三願,真正發起來之後再
學三願,一直到四十八願圓滿,對修淨土的人有大利益。淨影大師疏裡頭有說,大乘眾生
,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莊是莊嚴,
自己像佛菩薩一樣的莊嚴。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確實就在這
一句,聞名求生、志願堅決,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如果我們掌握住了,誰掌握住誰決定
往生。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志願堅決,念佛的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這一點我們
必須牢記,為什麼?你真的能記住,真的能相信,你會生大歡喜。歡喜什麼?我這一生得
度,我這一生就能往生,這還得了嗎?這是志堅願定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
以自莊嚴」,誓願利他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大心。不但我自己要有成就
,我還要成就別人,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
到愈歡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據《唐譯》為住不退轉
,涵義稍深。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
他那個樣子,使人看到了心裡面就想到,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
對修行人敬仰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給眾生種大乘善根,自行化他。
這是真的。就像我們看到廣欽老和尚,看到他修行的樣子,
敬仰的心就生起來了。
他的攝受力來自他真正的修行、德行、智慧。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7-12-22 18:38:00
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23 16:46: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23 22:06: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7-12-23 23:4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7-12-24 09:13: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