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第三十二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08-28 16:44:49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二集)  1999/6/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32
  諸位同學,大家好。
  【積德累功。】
  這一句,《彙編》裡面引用《了凡四訓》所講的「積善之方」。一個修行人,修行人
就是立志要做一個好人,把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對於善惡要
有能力辨別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接著下面講還有是、還有非,還有
偏正、還有半滿,你要認識不清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種事常常有,很可能就
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斷惡修善,而實際上所做的是斷善修惡,恰恰相反
。這是佛在經論裡,我們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說「可憐憫者」,這些人真正可憐,連
個是非、善惡都辨別不清楚。李老師過去說得更令人深省的,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沒有能力
,利害擺在眼前你都不認識,所以造業,受極苦的報應。宇宙人生、天地之間的事,不但
佛法說得清楚、說得透徹,世間善人、世間的聖賢也說得不少。他們說的這些是不是真話
?自古至今,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中國的歷史是相當完整的,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現代,
都有詳實的記載,我們稱之為信史,可以採信的,尤其是對於因果報應的記載更是詳實。
從這些事實我們也證明,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真實不虛。
  善惡裡面論是非,古人有個標準,他說「不論現行,而論流弊」,這個眼光就看得深
、就看得遠,到底是善是惡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現前。流弊,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對於社
會,對於空間跟時間的影響力,要從這個地方來觀察。現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響不
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好事情,多少人讚歎。魏默深
也會集《無量壽經》。王居士的會集本收在《龍藏》裡面,古時候的著書能夠入藏,那是
大家公認的善本。為什麼印光大師對他有嚴厲的批評?批評裡面講,他將原譯本的字改動
了,他改動的,改得好,這是善,印光大師說他是惡,惡在哪裡?印光大師看的是流弊,
就是它的影響。王龍舒可以改經,我也可以改經,你也可以改經,每一個人都把經典的字
,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這個經流傳到後代就面目全非。印光大師的反對,不是反
對他不能會集,會集絕對不會反對的,不能改動經上的字。經上這個字雖然用得不好,但
是不能改,改的時候怕影響到未來。龍舒改沒有問題,人家有學問、有修持,確實改得好
。我們後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這個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夠,把這個難的改
成容易的,隨自己的意思來改,那還得了嗎?所以不能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錯了
!就是像龍舒、魏源這樣的大賢,印光大師還責備他們。但是他們對於淨宗,確實是有貢
獻,功不可沒。
  正因為如此,夏蓮居老居士才有第三個會集本出來。這個會集本避免前面的過失,有
前面會集的長處,沒有前面會集的缺點,所以大家稱它這善本,《無量壽經》的善本。這
個善本有沒有好處?好處很多。最近這十幾年當中,全世界的學佛的同修念佛的風氣帶起
來了,怎麼帶起來的?夏老居士會集本帶起來的。許多人念這個本子,往生瑞相稀有,我
們親眼見到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地區,親耳所聞的太多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看
是非,這是舉一樁事情。以此類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一定要細心觀察對於周邊
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這個一般講對歷史的影響,我們要懂得。
  再遠一點看,我們看孔老夫子那個時代,許多諸侯他們施政的表現並不能盡如人意,
夫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能認識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幫助諸侯治國平天下。他有智慧
,他也有這個本事,可是諸侯接見他,對他都讚歎,沒有一個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
教書。我們要問一問,他為什麼不搞個革命?為什麼不把那個舊政權推翻,取而代之?夫
子不幹這個事情,不是他沒有能力。你看看他的學生當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我們今
天展開《論語》看看,各種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一個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
,會造成歷史負面的影響。對於一個政權不滿意,就要起來把它推翻,你要曉得,多少人
的生命財產在你這一念之間消失掉了,這個罪過多重。滿足你一個人的欲望,讓多少人遭
難,這個事情做不得。他施政雖然是不能盡如人意,還沒有到應當被推翻的時候,沒有到
。湯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紂王實在太不像話了,不把百姓當作人看待,這是應該的。一
個執政的人沒有到這個時候!所以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
善的設施慢慢的改。這都是懂得善惡,明白是非,人家看得遠、看得深,這是聖人。孔子
雖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學,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廣及世
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
們要想想,人家是怎麼看事情,是怎樣處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別,似善而
惡,也有似惡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響善。可見得聖賢人對於是非、善惡跟我們標準
不一樣,我們要留意。
  什麼叫偏正?它這裡面也舉的有故事,舉的呂文懿公,當時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
家的時候,鄉里當然對他都尊敬,鄉下有個人喝酒喝醉了,對呂相爺很沒有禮貌,言語粗
魯,侮辱宰相。這個宰相度量大,不計較他,算了,不要跟他計較,原諒他。過了一年之
後聽說這個人犯罪判了死刑,關到監牢獄裡去。呂公這個時候感覺得很難過,他說當時他
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裡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於有今天,造這麼大的惡。當時只是
一念仁厚之心,原諒他、饒恕他,不知道他以後做的是更大的過失。像這些地方,我們在
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見到,小過失不懲治,慢慢就養成他大惡,而且這個影響不好,養成
人人敢作惡,這個社會怎麼能夠安定?
  所以儒佛是師道,今天我們極力提倡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是北京
師範大學提出來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這八個字發揚光大,不限於北京城,我們要把
它流通到全世界。我們天天在講,同學們天天也都在聽,有沒有這個意識?如果有這個意
識那你就是積德,真實的德行你心裡頭有了,你能把這個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
是積功,積德累功是這樣成就的。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能不能給社會做一個好樣子
?要存這個心,要這樣行事,你就對了。所以一定要想,我這個做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對於將來一些學人有些什麼影響?要常常想到這個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後面是惡
事,不能不警覺。有一些是惡行後面後果很好,善事,這個所謂是偏中有正;善行後來影
響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相當深的涵養,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而且這些事情一接觸就要
明瞭,不是事情過後才想到,那個來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夠當機立斷,這是學問
,這是真實的功夫。平時存養不夠深厚,臨事就免不了有過失,許多過失是無法彌補的。
尤其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沒有人講道了,也沒有人講理了,亂世。亂世當中,
我們立志要想做好人、做聖賢談何容易?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
因緣,我們做不到,希求是一樁事情,能不能滿願又是一樁事情。可是真正發願的人,無
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會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會退轉,這是因。緣是好學
,真正肯好學,那是佛法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就會得到佛菩薩的照顧。你
有好的願,你不好學,不會成就;你好學,沒有大願,也不能成就。行願相資這才能成就
,這個道理佛經裡面講得太多。古今這大聖大賢,我們從表面看,沒有一個不好學,諸佛
菩薩是好學人的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08-28 17:24:00
阿彌陀佛!
作者: Ipad56   2017-08-29 07:3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