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 《心類學》——【認知產生的順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1-19 21:32:40
TTS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已再版:《心類學》讀本_校訂版
藏語口述 Lati Rinbochay,英譯 Elizabeth Napper,中譯 廖本聖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08/06/mind-in-tibetan-buddhism.html
目標讀者
1. 想了解心識如何運作的人。
2. 初學佛法,希望循序漸進,打下紮實基礎者。
3. 已學習佛法多年,希望更系統了解佛法內涵者。
───────────────────────────────────────
摘錄:認知產生的順序
以「認知的七項分類」為例,學習認知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習者瞭解:透過“聽
聞"、“思惟"、“修習"「無我義」或「空性義」等,我們的內心會經歷「分別顛倒知
(例如我執或實執)→猶豫知(非傾向於事實的猶豫知→等分猶豫知→傾向於事實的猶豫
知)→伺意知(屬於聞所成慧,亦即雖相信無我義或空性義,但仍未真正瞭解無我義或空
性義,此時的無我或空性正見仍不穩固)→事勢比量(屬於思所成慧,亦即透過事勢正因
成立無我或空性義所得之新的、不受欺誑的決定解,發生在資糧道位的中品或中品以前)
→事勢比度知(事勢比量第二剎那及其隨後剎那均屬之)= 分別再決知(再次瞭解「事勢
比量所瞭解的內容」的認知。因為由比量所引生,所以是分別再決知)→結合止觀雙運的
三昧(屬於修所成慧,此時進入加行道煖位)→瑜伽現量(現觀無我義或空性義之智慧,
與此同時,行者從加行道位世第一法根本定進入見道位根本定,從此才能真正對治並斷除
徧計我執、俱生我執及其他顛倒知)→瑜伽現前知(瑜伽現量的第二剎那及其隨後剎那均
屬之)= 現前再決知(再次瞭解「瑜伽現量所瞭解的內容」的認知。而因為是由瑜伽現量
所引生,故稱為現前再決知)」等等轉化的過程,依次斷除輪迴的根本—徧計我執及俱生
我執—而解脫輪迴。
顯而未定知只存在於不瞭解對境的「根現前知」、「意現前知」或「自證現前知」三
者當中,而不存在於「現量」、「比量」、「再決知」、「無分別顛倒知」及其他所有分
別知中。
認知的七項分類當中,只有「現量」、「比量」及「再決知」這三者瞭解對境;其餘
四者全然無法瞭解對境。
◆ 分別知是聯繫表象與實相的橋樑
如果沒有了分別知,則凡夫和佛之間永遠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如此一來,凡夫便
永遠無法成佛,因此分別知是聯繫凡夫的認知和佛陀的一切相智之間的橋樑。一般而言,
科學研究者知道不能相信眼睛所見的,因此他們會相信儀器所看到的,但是儀器本身也會
受到解析度的差異而得到不同的結果。一般人多半相信親眼見到或親耳聽到的對象,而很
難相信思考所得的結論,因為眼識所見的是那麼的真實,但如果眼識所見的是實相,那為
什麼十年前所見的同一個對象,在經過十年之後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如果眼識所
見的是實相,那十年前所見的,和現在所看到的應該完全一樣,但事實上不然,因此我們
可以知道眼睛無法看見實相,例如分分秒秒皆在改變的細微無常現象並不像我們視覺所見
的那麼實在,即使我們眼力再好也看不到這些。眼識是如此,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也
不例外。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靠什麼才能碰觸到對境的實相呢?答案是透過「有分別第六意
識」去“思考"。前五根識的產生,必須要有其各自對應的境像呈現在五根(眼根、耳根
、鼻根、舌根和身根)前,五根就像鏡子,當對境出現時,才會有前五根識產生,對境不
在時,前五根識便消失;但有分別第六意識則不需要對境呈現在面前,它可以把前五根識
所覺知的瞬間影像,就像底片一般留存下來,但是清晰程度不若前五根識當中呈現的影像。
弔詭的是,對境的所有特性雖可以如實地呈現在前五根識當中,但前五根識卻無法完
全瞭解對境的這些特性;以「看見瓶的眼識」為例,雖然在「看見瓶的眼識」中,瓶的形
狀、大小、顏色、剎那剎那變化的細微無常及無我等性質,都會一五一十地反映在眼根中
,但眼識卻只能瞭解到瓶的形狀、大小、顏色等較粗顯的特性,卻無法瞭解它剎那剎那變
化的細微無常及無我等較細微的性質,而瓶的這個剎那剎那變化的細微無常與無我等較細
微的性質,卻可以透過有分別第六意識思考而得知。
因此,有分別第六意識是和前五根識是截然不同的一種認知。從佛教觀點來說,前五
根識屬於「無分別的認知」或「無分別知」,而有分別的第六意識屬於「有分別的認知」
或「分別知」。前五根識只能覺知對境的「表象」,但要認識對境的「實相」則有賴於有
分別的第六意識。
◆ 如何由有分別的比量進入無分別的瑜伽現量
就像顯微鏡一樣,除了要有聚焦的功能之外,還必須有足夠的放大倍率,才能讓觀察
者直接觀察到對境的實相;同樣的,光靠分別知雖然可以瞭解細微無常、無我和空性等等
這些稍微隱蔽的對境(簡稱稍隱蔽境),但卻沒有能力現觀這些對境。若要現觀這些對境
,則必須結合「止」和「觀」兩者結合的三昧,而且這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前者(止)具
有聚焦的功能,它可以讓認知專注在同一個對境(例如細微無常、無我和空性這些稍隱蔽
境)而不散逸,後者(觀)則可以讓認知的倍率提昇,穿透對境的表象而到達對境的實相。
「認知理論」中提到,讓認知無法現觀對境的細微無常、無我等特性的因素,就是所
謂的「聲總」與「義總」,唯有排除這兩個因素,我們的認知才能從有分別的比量進入無
分別的瑜伽現量而現觀這些稍隱蔽境,這個情況就像陳那《集量論》說的:「諸瑜伽者上
師說,唯觀無雜之對境。」意思是說,瑜伽現量所觀的對境不會混雜聲總和義總二者,而
現觀對境本身。
而這個過程必須在產生「瞭解細微無常、無我或空性等稍隱蔽境的比量」並結合「止
觀雙運的三昧」(加行道)之後,才能逐步揭開聲總與義總這兩層面紗,而要到見道位的
根本定中才能親見或現觀這些稍隱蔽境。而從這時候才開始有能力真正對治(無間道)並
斷除(解脫道)包含徧計和俱生這兩類的煩惱種子與現行,這時所修的道才是「道諦」(
包含見道位和修道位兩者各自的無間道和解脫道);而每一個階段的煩惱的斷除,才是「
滅諦」。
而為什麼經論當中每每提到:「在世俗現象(世俗諦)的顯現消失的情況下才能觀察
到的對境,就是勝義諦(無我或空性)。」原因在於,勝義諦或無我是現象的究竟本質,
是非常細微的,除了佛陀之外,一般有情是不能夠在觀察到勝義諦的同時,又看到粗顯的
世俗現象,這就像當我們注視組成螢幕影像的顆粒(比喻勝義諦)時,我們便無法同時看
到整個螢幕的畫面(比喻世俗諦)一樣。亦即微觀的同時,無法巨觀;巨觀的同時,也無
法微觀,這兩者總是交替出現。但是這兩種觀察並不會互相矛盾、並沒有互相排除,我們
不會把微觀所見的現象用來否定巨觀所見的現象,同樣的,我們也不會把巨觀所見的現象
用來否定微觀所見的現象,因為不論微觀或巨觀,所觀察的均為同一個對境。
因此,例如以「瞭解空性的比量」(有分別第六意識)作為基礎,然後依次產生「緣
空性的止」(有分別第六意識)、「緣空性的觀」(有分別第六意識)、「緣空性的止觀
雙運三昧」(有分別第六意識),直到「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或「現觀空性的瑜伽現量
」(無分別第六意識)才能開始逐漸對治並斷除徧計與俱生的煩惱障、所知障。這就像《
廣論》所引的《大寶積經.迦葉請問品》:「迦葉!譬如兩樹為風振觸,便有火生,其火
生已,還焚兩樹。迦葉!如是觀察,生聖慧根,聖慧生已,燒彼觀察。」亦即說明了由「
觀察」(正確的有分別第六意識或比量)產生「聖慧」(無分別的瑜伽現量)的情況。
作者: howfeeling (行)   2016-11-21 01:40:00
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