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77經 五學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1-19 00:41:40
原址:http://www.agama.buddhason.org/SA/SA0677.htm
北傳:雜阿含677經 南傳:增支部5集1經
檢索 關涉主題:(略) (02/11/2013 22:54:49 更新)
雜阿含677經[正聞本874經/佛光本689經](力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學力,何等為五?謂: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是學力,慚力是學力,愧力是學力
,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支部5集1經/簡要經(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有這五學力,哪五個呢?信力、慚力、愧力、活力之力、慧力。比丘們!
這些是五學力。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應該這麼學:『我們要具備信力的學力,我們要具備慚力的
學力,我們要具備愧力的學力,我們要具備活力之力的學力,我們要具備慧力的學力。』
比丘們!你們應該這麼學。」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們歡喜世尊所說。
註解:
1.
「慚」(hiri, 動詞 hiriyati, har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道德上的羞恥」
(moral shame, AN),「羞恥感」(a sense of shame, SN),並解說「慚」的動機是自我
尊重(is motivated by self respect)與向內看的(inward looking)。
2.
「愧」(ottappa, 動詞 ottapp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道德上的畏敬」(moral
dread, AN),或「害怕做錯的」(afraid of wrongdoing, SN),並解說「愧」是向外看的
(outward looking),害怕被責備、壞名聲與處罰的後果。
3.
(1)「在學地/學/學人/在學地者(SA);學者(MA);學(DA);學人(AA)」,南傳作「有學」
(sekkhā, sek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訓練中者」(trainees)。
按:通常這是指初果到三果的聖者,有時也泛指未解脫前的在學者。
(2)「無學;無學者」(asekhena, asek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超越訓練者」
(who is beyond training)。按:「無學」就是指「阿羅漢」。
感想:
還在學習的同學,這幾個力是可以評估自己的指標
信 慚 愧 精進 慧 等等力
慚愧的分別意義 也值得注意,
此外,智慧可以讓自己比對行為的正確性而起慚愧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