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5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4-08-05 01:57:47
賢首國師《還源觀》上的四德,末後兩句,「柔和質直」,這是教我們做人的態度。
質直是真心,裡頭要用真心,外面要用柔和,跟人家接觸人家生歡喜心。老和尚一生,沒
有人看到他發脾氣過,不會發脾氣,不會以傲慢的心態待人接物,謙虛、忍讓,非常了不
起。你欺負他、得罪他,他原諒你,他沒放在心上。活在這個世間,一生辛辛苦苦,「代
眾生苦」,做出一個好樣子來。做人應該像他這樣,自己的業障消乾淨了,自己修行的功
德圓滿成就了。處處學。一天看三遍,看上三百遍,你的歡喜心生出來了,為什麼?愈看
愈有味道,把這個裡頭的奧祕看出來了。遍數少了看不出來,為什麼?你有煩惱,你有業
障障礙了,老和尚表法的義趣你不能覺察。遍數看多了心定了,清淨心現出來你就看出門
道了,看出門道,法喜充滿,你就會跟他學習。像他這樣子處事待人接物,在這種亂世不
造罪業,不跟人結怨,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這是真正導引眾生同歸極樂。
我們看念老註解,「本經《積功累德品》謂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
莊嚴妙土」。念老把這句經文的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了,「故知極樂依正清淨莊嚴」從哪來
?「皆真實慧之所流現」。真實慧在哪裡?在自性裡頭,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華嚴經
》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記住,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皆有,
大家統統有,跟如來、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真實的相好,自性本具
。在沒有障礙的時候,也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
,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沒有,沒有障礙,自性真實智慧就流露出來。流
現,現就是現前,流現的是什麼?像極樂世界那樣的清淨莊嚴,無論是依報、是正報,正
報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依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都是清淨莊嚴,美好到極處。
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眼前,去處不遠。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遍一切處
、遍一切時。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就是我們看不見,我們沒想到。為什麼?我們
根本就沒有想阿彌陀佛,每天想的是拉拉雜雜的事情,錯了。海賢法師常常見極樂世界,
常常見阿彌陀佛,為什麼?他心裡沒雜念,他把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早就放下了。所以他
隨緣裡頭得大自在,隨緣裡面流露出來是智慧,他沒有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完全通達
明瞭,只是不說。別人問他,他的口頭禪就是天機不可洩露,所以我不能告訴你。妙,真
妙!事情過後仔細想想,他是露了一點,可惜我們看了、聽了沒有體會到。真正慈悲到極
處。那我們現前的這個世界,皆是虛妄煩惱習氣之所流現,我們就明白了。
下面,「如《往生論》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三種莊嚴,天親菩薩往生到極樂
世界,給我們做的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他所見到的、他所聽到的,真的,不是假的
。第一種,極樂世界環境的美好,他說了十七種莊嚴,環境。三種,第一種環境。第二種
,老師,阿彌陀佛,說了八種莊嚴,這八種莊嚴我們這個世間一種都找不到,極樂世界阿
彌陀佛八種具足。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找一個好老師,到哪裡去找?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
找阿彌陀佛,就沒錯。第三種,極樂世界的同伴、同學都是菩薩,都是法身菩薩,不是普
通菩薩,這同學太好了。
極樂世界的環境,是究竟圓滿的六和僧團。為什麼?人與人沒有對立的,人與人沒有
分別,當然更沒有執著,這是究竟圓滿的僧團。佛提出來,阿彌陀佛的理想、願望,在極
樂世界完全實現了。那我們要知道,我心裡還有個討厭的人,我很不喜歡這個人,你念佛
能不能往生淨土?不能。為什麼?你這種心態,到極樂世界還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把
六和僧團擾亂了。阿彌陀佛把關很詳細,你還這個習氣沒有改掉、沒有斷掉,他不會接你
去。那要怎樣?海賢給我們表法,老法師從早到晚,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
個不歡喜。他怎麼學的?沒有一個是他討厭的,他沒有,對任何人事物一團和氣,滿面笑
容。外面同修居士多了,找老和尚照相,你看他說的,很主動的隨喜,大家來。個人照,
好;兩個人照,好;一家人照全家福,好,沒有一樣不好。從來沒有拒絕人,所以大家喜
歡他,他有耐心,他不怕累,一百多歲的人。這是什麼?表法給我們看,教我們學習的。
你看錄影裡頭都錄到了,從縣城裡面來了些信徒,到來佛寺去看他,他在送客的時候,送
到門口看到門口柿子樹上柿子結了很多,他就搬了個梯子爬樹,去摘柿子,摘了一籃子,
我們看到了這個鏡頭,摘了一籃子,摘下來之後分給大家。一百一十二歲,別人都擔心,
都怕他跌下來怎麼辦,他告訴大家沒事沒事,我在念佛。大家看到老和尚長壽健康,這樣
的慈悲,親自上樹摘柿子。年輕人都不敢爬上去,他爬得那麼高,我們在鏡頭上看到,滿
滿摘了一籃子。所以極樂世界的同參道友好,極樂世界絕對找不到一個互相毀謗的,真正
是和合僧團,這是我們特別要向他學習的。
三種莊嚴就是環境、老師、同學,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
淨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在極樂世界,顯現在外面是真實智慧,每個人的自
身是無為法身。我們常說法身大士,法身的條件是見性,禪宗裡面所謂「破一品無明,證
一分法身」,那叫法身菩薩。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沒見性,叫權教菩薩。權對
實說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這些菩薩真實智慧沒有現前,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
他們所住在的還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如果是法身
菩薩,那是無為的,不生不滅,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證,不一樣。「故知妙土莊嚴即是
清淨法身,無二無別」。往生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跟環境融成一片,環境是自性變現的
,自己身體也是自性變現的,回歸自性了。老師,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同學,無量
無邊的諸大菩薩,還是自性變現的。於是究竟圓滿回歸自性,一個性德,叫一法句,除自
性之外無二無別。這些句子我們要細心去玩味,其味無窮,這叫法味。入到這個境界,歡
喜心生起來了,叫法喜充滿。你對於此界他方,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完全通達明瞭,所
以在生活當中能得法喜,能度眾生,能扶持別人,能幫助別人。現在這個社會需要菩薩。
下面引經中《壽樂無極品》裡面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最重要的意思,要我們回歸自然
,自然是最好的,不要有造作,不要有意思。「一旦」,一旦是豁然開悟了,通達明白了
,徹底明白了,這宇宙現象是什麼?「自然中自然相」,自自然然。佛眼、菩薩法眼看十
法界眾生,他看的什麼?自然中自然相。四聖法界是分別染淨變現的,六道輪迴是執著善
惡變現的,你看有因有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
根本」,根本是法性,人皆有之,物皆有之,所以人跟物是一體。仁民愛物,對人要仁慈
,對一切萬物跟對人一樣。「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轉變就是我們講隨緣;參迴,
我們今天講的包容、接納,有這個意思在。心量要大,我們的本心,我們原本的心量,大
乘教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自然的。每個人的心量都是一樣大,都是跟法
界虛空一樣大,甚至於比法界虛空還要大。這《楞嚴經》上的比喻,把法界虛空比作一片
雲彩,把自性比作太虛空,雲彩在太虛空裡面,不在外面,虛空法界在自性裡面不在外頭
,你看自性多大。本來的心量,為什麼變得這麼小,不能夠接納別人,不能夠包容別人,
這什麼原因?迷了。覺悟了他跟佛一樣,迷了的時候就變成眾生,愈迷得深愈可憐。所以
佛稱眾生為可憐憫者,他真可憐,從一真法界迷了到十法界,從十法界迷了到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迷了到三惡道,這不能不曉得。「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七寶、萬物都是
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性所變現的一切物,它沒有離開自性,從體上講
是七寶,從相上講是萬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了解事實真相,一切萬物樣樣都可愛,
你不會在裡面起分別。迷了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悟了沒有分別執著。
「經云一旦開明」,開是開悟,明是明白,一旦,不定什麼時候,豁然開悟了、明白
了。「其所開明者,當人之自心也」,開明什麼?自己的真心現前,不是別的。什麼叫真
心?不附帶煩惱的就是真心。我們現在用的心是真心,但是真心裡頭摻雜著煩惱,這煩惱
變成染污了。真心沒有染污,真心沒有動搖,就是沒有分別,真心是不動的。所以人怎麼
可能沒有恆心?恆心是真心,一生不改變。常常變化的是妄心,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
不滅。我們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用習慣了,自自然然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相應。
妄心是什麼?分別、執著,執著裡頭堅固執著,絕不能隨順別人的。最堅固的執著就是地
獄,餓鬼的執著比地獄要稍微開放一些,畜生的執著比餓鬼又開放一些,愈往上面去慢慢
遠離執著。貴在自己有自知之明,自己要認識,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一切法不離自性,
換句話說,一切法一定要自己負責任,千萬不要怪別人,怪到別人都是罪過。自己要能給
自己做主宰,不被境界所轉,這叫功夫,不被環境干擾叫功夫。社會為什麼這麼亂?災難
為什麼這麼多?步調太快了,快到我們自己的性德追不上,跟它脫節了,那個麻煩就來了
。我們跟倫理道德因果、聖賢佛菩薩教誨脫節了,那前途是什麼?三途有分,你決定到三
途去了,三途裡面第一個選擇的就是地獄。是你自投羅網,你自己要去的,沒有人叫你。
所以下面說,「七寶與萬物,佛之國土也。由自一心,而現妙土,由心迴轉,以成世
界,是故事事無礙,圓明具德」。這就說明了《華嚴經》上十玄門,最後講到究竟是事事
無礙。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具足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是我們真心現的,我們自己本有
。佛有的我們全有,為什麼不要成佛?「故經云」,佛在本經上面說的,「開化顯示真實
之際。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都是勸導我們回歸自性
、回歸極樂。回歸極樂有什麼好處?回歸極樂之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完
全一樣,你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有能力幫助他們回頭,個個都圓成佛道
。不往生淨土我們做不到,沒有這個能力。而且淨宗之取得,智慧德能,非常容易、非常
快速、非常穩當,真有把握。遇到了,疏忽了,這一生沒有能往生,就太可惜了!賢公老
和尚常常教人,教了九十二年,就是勸人老實念佛,一直念下去,其他的都是假的。假的
要放下,不要認真、不要執著。
下面說「故知所顯現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我們今天相處,人事環境,不如意
事常八九,這是世間人所感嘆的。學佛的人不如是,為什麼?一切事相,尤其是人事,磨
鍊我們的功夫,你不經過這個磨鍊,你怎麼知道自己有功夫?罵你不生氣;打你,沒有放
在心上,這心多坦然。光碟上為我們顯示的老和尚,收電費的大概作弊了,收得太過分,
太多了,老和尚說,這個月的電費跟上個月比較,怎麼會差這麼多?要得太多了。收電費
的小伙子打他兩耳光,老和尚一句話不說,乖乖的把錢拿給他,他走了。旁邊的人看到都
看不慣,年輕人,老和尚一百多歲了。要把他抓回來找他評理,老和尚說算了,忍一忍。
忍辱波羅蜜,你能不能忍?辛辛苦苦種的玉米,村子裡有人來偷玉米,被老和尚看到了。
這個偷的人看到老和尚呆了,不知道怎麼辦,老和尚勸他:不要慌,慢慢的,揀大的摘。
偷玉米的這個人,以後每見到老和尚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修行
,離開生活到哪裡去修!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修行就在生活上,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
耐,修忍耐。要把佛經上所說的統統落在生活當中,叫真修行。落在工作上,老和尚的工
作是農耕,你看他農耕多認真、多負責任。他的收成好,養活多少人?報告裡頭說成千上
萬,得他老人家自己耕種這些糧食、蔬菜、水果,周濟貧窮。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
、無畏布施統統做到。
所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在事相裡頭修真心、修真如。順境、逆境都是成就道業的
環境,善緣、惡緣也是幫助你成就道業的,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
這就是造六道輪迴業;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常要記住,「不放在心
上」,就這麼一句話。一切善惡境緣都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選
擇,這就叫自然,愈是自然愈好。不要自己有意思在裡頭,自己有意思就造業了,自己沒
有意思那就是智慧。
「一一無非真如、實相」,這個一一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離開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看到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是故超情離見,圓具十
玄」,圓滿具足十玄門。十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修十玄就是修《
華嚴》,修十玄就是修淨土。「《華嚴》之獨勝」,超勝,其他經裡頭佛沒有說的,就在
十玄。「今本經亦具,足證本經不異《華嚴》」,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
》,有道理。「《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
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真正有根據,這部經跟《華嚴》是一不是二。「
又據《要解》判小本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
出於此矣」。這幾句話說得好,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講華嚴奧
藏,法華祕髓。藏是講的五臟六腑,髓是講的骨髓,人身體裡頭最重要的部分。這是比喻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最重要的、最精華的部分,皆不出於此,《無量壽經
》全具足了。不但《無量壽經》上具足了,小本《阿彌陀經》也具足了。「且極樂不離華
藏世界,彌陀即是毘盧遮那,故判本經為圓教,誰曰不宜」。《華嚴》是圓教,這個經跟
《華嚴》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華嚴》、《法華》同一個級
別,在大乘裡頭至高無上。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若是圓人」,圓頓根性的人,「則法法俱圓,是
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這是真的,這是要我們自己去證得。入這個
境界,恭喜你,你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是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你
就是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我們在這上用心,對了;把這個疏忽了,別的地方去用心
,錯了。該用心的地方要用心,該放下的要徹底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斤斤計較。今
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8-05 07:58:00
阿彌陀佛!
作者: cutekid (可愛小孩子)   2014-08-05 13:25:00
讀經報到(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