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阿含經說的「有身」是什麼意思? (2)

作者: Sorge (白愁)   2020-01-26 23:57:35
阿含經講的「有身」是什麼意思?
私以為, 一個最簡單的理解方法是這樣:
比如說, 佛陀在雜阿含經第69、70、71經中說:
「云何有身? 謂五受陰。」
往下讀第72、73經, 則又可以得知,
佛陀在72經說:「云何所知法? 謂五受陰。」
佛陀在73經說:「云何重擔? 謂五受陰。」
佛陀的說法, 常常有一種特殊而固定的內在理路和格式。
常看就會看得出來。
在阿含經中, 佛陀也常常這樣說:
「云何苦? 謂五受陰。」
「云何世間? 謂五受陰。」
「云何一切? 謂五受陰。」
「云何生滅法? 謂五受陰。」
…等等。
這個理路跟格式就是「云何X? 謂五受陰。」這樣
這個 X 是借用數學上的代數。可以依對象、場合或情境而替換或套入。
X本身有一個範圍跟框架, 跟說法當時的對象、場合或環境有關。
所以
「有身」跟「所知法、重擔」..等等一樣,
「有身」也跟「苦、世間、一切、生滅法」…等等一樣,
其意義, 都在這個範圍跟框架之內, 彼此相連又相通。
既然都在同一個範圍跟框架之內, 那麼,
「有身」的意思, 應該也就不難理解了, 才對 :)
在正常情況下, 會射向箭靶裡的東西 都是箭才對
尤其佛陀又是一位射箭高手
同理, 如果我要理解「所知法、重擔」的意思,
如果我要理解「苦、世間…」等等的意思, 也都是用這種方法來理解。
這是第一種理解方法。
這種理解法, 容或可以暫時跳過那些繁瑣而複雜的解經註釋及論疏
直接「以經解經」
不過這種方法也是有其限制跟缺點, 留待後文再詳述。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1-27 00:53:00
名詞其實很多,領會文句中所指的方向,還滿重要的。如阿含描述這麼多,用意在於 "放下執著"。有執著,接著會衍生憂、悲、惱、苦,輪迴,三界世間..等~執著是什麼在執著 ? 心在執著。心離不開受、想、行、識。所執著的,多半是色。色即是物質現象。心理 + 物質,便涵蓋了一切法。理解也是一種想法,這種念頭要不要放下 ? 仍要繼續放下。心理與物質都只是一種工具,工具可以使用,不可執著。佛法不容易也是在這裡,要不斷的練習放下。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0.htm上述跟本文可能有點岔開話題,但阿含經故事選滿推薦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1-27 05:00:00
佛教講的我執,有兩種: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一般口語略稱為人我執,所以也可以人我執、法我執。)我執的相違品是無我慧,斷除我執要以無我慧才能夠斷除,補特伽羅我執的相違品是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法我執的相違品是法無我,也就是要通達兩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百法明門論》:「云何為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有無明就有我執,無明是不了解無我的真實義,十二緣起支當中說到,以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緣行是以無明我執為動機造作能引業的行為,屬於集諦,引生導致的純大苦聚集屬於苦諦,這樣的苦諦是周遍一切五取蘊本質的行苦,五取蘊是由有漏業與煩惱引生的苦諦,所以說有漏皆苦,有漏業與煩惱屬於集諦,有漏業來自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斷除集諦也就是斷除無明我執,斷除我執要以無我慧才能夠斷除,所以說諸法無我,透過修持無我的智慧,斷除所應斷才能獲得滅諦,涅槃屬於滅諦,所以說涅槃寂靜以上略說四法印當中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次第又,經典當中提到五蘊,有時候會說五蘊、有時候會說五取蘊,針對世間凡夫而言,無明凡夫的五蘊,是五蘊也是五取蘊,所以針對無明凡夫的五蘊而言,五蘊和五取蘊沒有差別無明凡夫的五(取)蘊(苦諦)是由有漏業與煩惱(集諦)引生。但是針對聖者而言的時候,例如佛聖者的五蘊,是五蘊但不是五取蘊,對於佛的五蘊而言,五蘊和五取蘊就不能通用,對於佛聖者而言,只能說五蘊,不能說五取蘊。所以閱讀經典時,要看對誰講,是誰的五蘊,如果是無明凡夫的五蘊,無明凡夫的五蘊是五蘊也是五取蘊。<攝類>:「五蘊」與「五取蘊」二者有三句差別。另外一個常見的誤區,法是所知、所量、存在,存在的才能稱為法。一切法(所知)分為常法與無常法,無常法例如五蘊常法例如滅諦。所以五蘊不是一切法,五蘊沒有涵蓋一切法因為五蘊是一切法當中的無常法,無常法沒有涵蓋一切法。<攝類>:「一切法」與「無常法」二者有三句差別。四法印當中,「諸行無常」指無常法,沒有包括常法;「諸法無我」包括一切法,一切包括常法與無常法,一切常法與無常法的究竟本質都是無我。(四法印與三法印的差別,佛聖者沒有四法印當中的有漏皆苦,佛聖者只符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法印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來區別內外道,諸法無我的究竟義是緣起性空,所以有時候又以緣起性空這一個實相印來簡稱四法印、三法印。無我的內涵,有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二種,為得正解應聞思修,可學習宗義,如上以述)(又,五蘊是無常法,無常法的分類有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色法與色蘊同義,包括內色與外色。心法有心、心所。五蘊當中,自相續所攝的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心法包括心(心王)、心所,識蘊是心王,受蘊、想蘊是與心王相應的受心所、想心所,五十一心所法當中,除了受、想兩個心所以外的其他心所攝於行蘊,例如善心所、煩惱心所,行蘊除了含攝與心王相應的心所屬於相應行,也包括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非色非心,如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補特伽羅是依於自相續的五蘊而安立的士夫,所以補特伽羅不是實有,補特伽羅是依於五蘊施設安立的存在,所以不是實有的存在,是假有的存在,補特伽羅包括佛聖者、菩薩聖者、阿羅漢聖者以及六道一切眾生)由薩迦耶見(或稱有身見,有身見是顛倒錯誤執取補特伽羅與五蘊的關係而產生的我見與我所見,這樣的補特伽羅我執緣自相續稱為薩迦耶見)引生的有漏取蘊,不論投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周遍都有苦的本質,一切世間三界的投生都具有的苦,稱為行苦,這一切的有漏業行周遍是由惑業感苦,所以又稱為周遍行苦,周遍於一切三界。要脫離這種行苦,必須捨離五取蘊、結束五取蘊,因為五取蘊的根本是由無明我執的薩迦耶見引生,所以要捨離五取蘊必須斷除無明我執的薩迦耶見,才能結束由薩迦耶見的集諦引生五取蘊的苦諦.(佛典說五取蘊的行苦具有粗重性,這樣的粗重性是指因為有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的薩迦耶見,滅諦是斷除無明我執及由無明我執產生的貪嗔等一切煩惱及其種子的粗重性)佛陀開示四聖諦提到此是苦、汝應知,所要知道的苦諦內涵主要是指行苦,這種行苦周遍一切世間三界,如前已略述。(這種五取蘊的行苦,是由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的苦諦)可以參考buddhism板:#1U9a8GFv (Buddhism) 相應部22相應104經/苦經 讀經心得#1UACusQ5 (Buddhism) 省庵大師:八苦詩(無常的定義是剎那性,有部毗婆沙宗不說剎那生滅,有部說有為法的無常法具有生住異滅四個時位,上部宗說生的當下就有滅的性質,所以有為法的無常是具有生滅同時的剎那性)(無常法具有剎那轉變的性質,有為法是由因生果的無常法,無常剎那轉變,一切的果隨因轉,因為我們的有漏取蘊是由有漏業與煩惱引生的緣故,有這種無明的因,產生的果就不離苦諦的本質,這不是有個本來清淨原始的造物主造成的,不是像其他有些宗教說世間是由原始清淨的造物主所造,也不是有個不具有剎那生滅的性質、不具有觀待支分的性質、不具有觀待因緣性質而常一自主的我,也沒有這種常一自主的我享用的我所,我(補特伽羅)僅僅只是依於五蘊為施設處而施設安立,五蘊的續流是剎那轉變、心識的續流剎那轉變,前前因產生後後果,要產生善妙的果,獲得增上生乃至決定勝的果位,於因位就要培養與無明相違的智慧,才能離苦)
作者: Sorge (白愁)   2020-01-28 16:55:00
回B大德: 您講這些, 害我後面的文章 寫不下去 哈好啦, 就先打住。我要換去寫別的
作者: budalearning (主眷顧錢多離家近)   2020-02-16 21:41:00
我認為原貼的解釋沒有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