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為什麼世尊跟彌勒證初果後沒七世入涅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5 01:02:14
※ 引述《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之銘言:
: http://www.charity.idv.tw/r/4.htm
: 阿姜曼正傳
: 阿姜曼也講到在過去久遠的前生曾發過類似的誓願 —— 他的情形,是一個想要
: 成佛的神聖誓願。跟阿姜索一樣,他也是因精進的禪思使他想起了前生的願,以及這個根
: 本的執著反而讓他不願在今生為解脫涅槃而奮鬥。就在阿姜曼開始修持頭陀行,他放棄了
: 成佛的願,因為他瞭解到如果要實現這個願,那要花上非常不可思議的時間,他必須在生
: 死輪迴中不斷地流浪:一次又一次的出生、成長、衰老、疾病、死亡,無限期地忍受憂悲
: 苦惱。放棄了最初的誓願使阿姜曼放下了執著,為他的修行開啟了一條順利進展的坦途,
: 而他能如此輕易地放棄前生的誓言,也意味著這份願力在他的意識中還沒有堅固到不可分
: 離的地步。
: 阿姜曼正傳有提到阿姜曼過去曾發願成佛,
: 不過後來想到要成佛就得輪迴更久更多出生、成長、衰老、疾病、死亡太可怕,
: 所以阿姜曼決定放棄成佛的願望成為阿羅漢弟子結束輪迴。
: 第六章 一切方論
: 上座部佛教論事裡面有批判中有(中陰身)、真如、十方諸佛的錯誤,
http://www.charity.idv.tw/r/18.htm
阿姜曼正傳 (第三章第三節:至高的讚嘆)
某晚,某一位佛陀在十萬阿羅漢弟子的陪同下來看他;又隔一晚,另一尊佛帶領近百萬的
阿羅漢弟子前來。每一晚都有不同的佛陀,帶著不同數量的阿羅漢弟子們來讚嘆他。阿姜
曼說:每尊佛陀所累積的波羅蜜不同,因而跟隨在旁的阿羅漢聖弟子數量也有不同 ——
這就是上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間有差異的因素。
....
阿姜曼回答,他對於真正的佛陀與阿羅漢沒有疑惑。他還會感到困惑的是:佛與阿羅漢證
得無餘涅槃後,應該已無任何殘留的世俗因緣法,為什麼卻仍可以身體的形式現身?佛陀
對他解釋這個問題:
「如果已證得無餘涅槃的人想要與那些尚有餘蘊且已證得有餘涅槃的阿羅漢互動
,他們就一定會暫時呈現出世俗的形象來跟他們互動。然而,如果雙方都已達無餘涅槃,
那就完全不需要再用世俗的身體。因此,當處理世間法的時候,才有必要使用世俗的身體
;但當世間法已經完全超越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問題了。」
「諸佛都是藉由禪相來得知過去與未來的事件,這些禪相都象徵最初發生問題的
世間緣起法。例如,當某一尊佛想要知道在他之前諸佛的生活,他就必須以每一尊佛及其
當時生活環境細節的禪相為所緣,以此作為直觀的方法媒介。如果事件本身已超出了世俗
相對因緣法的範圍,例如徹底的解脫自在,那麼就不會有任何的禪相出現。正因如此,過
去諸佛以約定俗成的世間概念法為理解的共同基礎,就如同我這裡所示範的。我與一切阿
羅漢弟子們,必須以當初世俗的形貌出現,這樣你或其他人才能憑此得知我們的外表。如
果我們不以這種方式現身,就沒有人能感應到我們。」
=
大乘法性身,四聖法界,一真法界說 ?
談個小趣聞 ..
有一天,小明拿著一把尺,垂直的看,A點與B點,有所謂的高低差距離,
但把這把尺平行著看,發現A與B的高低差的觀感消失了。
小明又把這把尺,直直的平視眼球,發現A點與B點之間,有一種 "遠、近" 的觀感,
但他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又發現A點與B點的遠近觀感又消失了。
之後小明,明白了一件事,原來是自己長期以來都用直線式思考模式與認知在看事情,
原來,二法 與 不二法。只是二種視角,對於實相的詮釋方式。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差,乃至於生滅、無常、先後..等。
或許都隱藏著另一個視角的詮釋去等待人們發現。
而佛法某種程度也是在訓練、打破、翻轉這種大腦直線式認知。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9-08-05 04:39:00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檢驗 無餘涅槃後是不會再回來的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19-08-05 09:22:00
樓上是說追隨阿姜曼的聖者妄語嗎?算不算謗僧?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8-05 12:55:00
那個不叫「回來」,有讀過量子物理就知道,成佛或入滅是接近「量子」的狀態,不是什麼都不見,那叫斷滅量子就是有作用,但是你找不到它,而且會依照觀察者的角度,有不同的「顯現」,因為佛陀的時代沒有量子的觀念,他只能跟你說五蘊的生滅是不實的,結果就導致一部份的人,把成道當成一種徹底的消失,這種消失跟尼采說的虛無主義一樣,那是不正確的,所以阿姜曼在證空性之後,才發現心、或者虛空都是接近量子的狀態,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這才是真正的成道
作者: horcetian (提安霍爾斯)   2019-08-05 13:08:00
量子物理是指當我們探討物質的特性,當scale小到一個層次時的物理現象,目前所知宇宙中的電子和物質都遵守這個特性。當質量大的時候遵守的定律就接近牛頓定律,修行和科學還是有區分的吧。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8-05 13:32:00
五蘊的細微狀態就接近量子,差別只是在五蘊還有超越物質的「心識」存在,但心識和量子的理論其實也很接近因為我們傳統的殺豬公理論,認為成道就是永遠的消失這個認知就導致了大小乘的分裂,那麼我們用近代上太空的理論,就發現了並不是永遠消失,而會因為觀察者的狀態有不同的顯現。 既然物質的最細微狀態是這樣,那麼心識或「法」的細微狀態,也可能如此,這就像阿姜曼說的,你是什麼狀態,就會以怎樣的形式跟入滅的聖者相應那不就跟「波粒二相性」一樣,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觀察到不同的特性。 過去我們的思考,大多是按照人類社會的邏輯理論在辯證,就導致佛法修行走不出思想的框架修行如果與科學有區分,表示也與這些思想邏輯有區分所以我們只能以「思想邏輯」或「科學理論」來「比量」既然在思想邏輯上產生了「入滅」後能否「顯現」的矛盾我們就應該參考科學的理論,這時就沒有矛盾了而且實修的話,在認知上接近量子、能量守恆定律會比傳統的殺豬公認知要好,觀念會限制你的修行比方說認為紙只能拿來寫字,就永遠不知道可以當鈔票所以其實不管大小乘南北傳,在觀念上都應該要先放開實修上才能突破
作者: horcetian (提安霍爾斯)   2019-08-05 14:02:00
但凡是人,心識的作用就脫離不了這個軀體,因為心識就是神經作用下的產物。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5 14:38:00
新的理論比較朝向,物質是意念波動的產生這方面研究。https://reurl.cc/QzEM0
作者: horcetian (提安霍爾斯)   2019-08-06 09:41:00
這篇文章我看完了。斷然說物質是由意念產生的結論下的太快了。首先,要確實有電子這個物質(你也可以說他是量子的振動)存在,後續才會有因觀察者而變化其形態的結果出現。所以必然是電子和觀察者都要存在這才會成立,但你不會說電子或是觀測者本身就是意識吧?再者,雖然電子會因觀察者而有型態的變化,但那不表示那個形態是由觀察者決定的,也就是頂多說觀察者的介入是電子形態變化的一個因素。當然,依類似唯識的世界觀,世界是你看到哪顯現到哪,其他世界都像沒存在一樣,但是它忽略了幾個點,第一就是這只是一種解釋,它並不能證明到底是先有物質而人才與物質交互作用看到世界的,還是物質根本不存在,是不知道什麼的東西(就叫它做心好了)的顯現。第二就是如同鬼魂一樣,必須要有兩個人以上看到才可確立不是觀察者自己的想像,當然依類似唯識的觀點,可能其他人都只是心的顯現,那到底世界是只有你一人,還是世界是真有其他的心存在呢?若是有其他的心,那可以說這兩個心共同感知的世界有一樣的外在,這外在眾人覺得是物質,你也可以說它不是物質,但無論如何,它不是由意識隨意顯現(不是由意念產生)的。抱歉,最後一句修正,不是由意念產生-->不是可由意念直接控制,而是意念頂多是其中一個因素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0:47:00
其實有3D立體的法門佛法就是"圓",圓就是3D立體凡夫的思想只在一個"點",無法了知到3D立體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0:51:00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羅伯.蘭薩這本書也是從生物學角度探討意識與世界的關係。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0:54:00
凡夫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有可能立即脫離固有的思想,就是精神錯亂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0:56:00
基本上,目前科學有開始朝這方面著手研究趨勢。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0:56:00
所以大腦確實掌握了很重要的因素,不知道這點的都是在浪費時間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0:58:00
回到佛法,意識與物質仍屬於無常。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0:59:00
人們從測不准定律發現,所做的實驗都會朝著自己想看見的結果發展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1:03:00
至於宇宙是否存在雲端意識的信息場,在佛教裡面應該早就被證實了。因為無論南傳北傳,都認同有六神通這件事。其中宿命通,就等於是讀取過去信息檔案的記錄。只是佛法是透過禪定去實證,科學是透過儀器。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1:31:00
常與無常是相對法,在我死掉之前這個身體都是存在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1:36:00
沒喔,你我的身體是剎那生滅。上一秒跟這一秒不是同一個~所以才有老病死。不過從因果業力的角度,就像一張白紙記載的所有 "點"。那種感覺應該類似,你在操場散步。有二種視角~一種屬於陸行,一種屬於空拍。單點 與 全景 的差異。有為法是陸行,無為法是空拍。二個其實沒有相對,沒有矛盾,只是看我們會不會用。解脫就是回到空拍的能力,佛與菩薩就是二種兼具使用。目前簡單理解是這樣~所以說,時間只是陸行者的錯覺,空拍者的視角沒有時間。這也是佛法有趣的地方~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8-06 11:50:00
意識是神經的運作,那是早期的觀點,現代科學發現意識不只是物質神經的運作,物質神經只是意識所顯化的工具之一,所以意識的本質是目前科學還沒有突破的一點才延伸出了「意識即量子」的說法,其實這個說法已經很接近大乘說的「心」,即惟心所現。而觀察到的現象會因觀察者本的條件有不同的呈現,即「唯識所變」再來不管物質是否客觀存在,都不能否認意識的運作是超越物質本身的限制,只是因為沒有修行,而自我受限於物質的功能,這就是所謂執五蘊為我的無明。透過修行將五蘊分解,自我消失,稱為「無我」,但這個「無我」卻是千年來大小乘爭議的點,小乘認知的無我是將五蘊解離後什麼都沒有的解脫。 而大乘認為這是一種邊見,事實上五蘊解離後,心的本質雖然沒有任何現象,卻含括虛空而且光明遍照,並且能夠通達一切的訊息場。這一點從阿姜曼通達諸阿羅漢的訊息,就實證了與量子理論是吻合的這種清淨、無一法可得,卻「作用無窮」的本質,才是修行所要追求的根本之道。當然阿姜曼所觀察到的現象不一定是通用的,跟他說的會因觀察者的角度有不同顯現一樣他觀察到的是阿羅漢「虛空顯相」給他看他們的成道坐姿我自已的經驗,有一次我心中在想,六祖慧能理論講的很高,實證不知如何,突然間虛空就放出大白光。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沒有影相的,這點跟阿姜曼不同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6 12:09:00
每一秒間只有一小部分的細胞死去而已,在我死前我的身體還是存在,就不能不去正視它。你的空拍視角也僅是一個"點"而已。"圓"是每一種感受都是同時存在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4:22:00
存在,是一種對當下的執著。(點)當這個"點"的錯覺出現,往前就有過去,往後就有未來感。我們(陸行者),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感官世界中。
作者: xsamurai (乃哥)   2019-08-06 17:34:00
阿姜曼的大弟子並沒有完全認同傳記喔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18:21:00
阿姜曼尊者只是一例,再舉一例。版上常提出來的《清淨道論》,裡面就也提到類似阿賴耶識的 "有分識",描述也如大乘唯識學定義的一樣。玄奘法師《成唯識論》當中也提到 :「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所以,還是建議某些版友勿隨意說大乘經如何。世親菩薩《大乘成業論》: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大眾部經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餘部經中唯說六識身為「有分識」等,隨其所應,皆無違害.==現在的南傳上座部,即是赤銅鍱部的傳承體系。大乘的核心不離中觀與唯識二大學說。從法義追朔上游,脈絡自然可見。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0:26:00
這些也許「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法,但未必「正是」南傳上座部的教法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0:47:00
現在的上座部如何解釋,我不清楚 ~但玄奘法師在當時印度留學的情況如上述所言。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2:09:00
那您清楚過去的上座部如何解釋嗎?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2:17:00
就上述引言,異名同義詞。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0.htmhttp://wiki.sutta.org/wiki/%E6%9C%89%E5%88%86 上座部上座部目前的解釋 :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剎那里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於兩個心識剎那。玄奘法師當時《成唯識論》的解釋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恆言遮斷 轉表非常。猶如瀑流 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若玄奘法師在當時印度留學整理的資料為真,意味著在更早的上座部當中就承傳了心識當中關於阿賴耶識的論述。乃至於此版最常被提到的《清淨道論》,裡面對於"有分"的論述是非常多的。那依止《清淨道論》證得四果的南傳聖人,不等同間接替阿賴耶識實是佛說,背書。我很早就說過了,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來二百多部大乘經,他老人家也在當時印度第一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當過教授,怎麼還會有人懷疑大乘經的問題 ?阿姜曼尊者的故事,不也是法性身的實證而已。會不會兩百年後,這段故事就被抽掉了 ?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3:10:00
我好像沒有聽說過南傳上座部有哪一位公認的高僧比丘有替阿賴耶識背書。您確定現在的上座部的解釋可以在此被您如此相比而談嗎?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3:11:00
交流、客觀驗證,或許才是真正探索實相的方式。我已經舉出上述各種對於 阿賴耶識 與 有分心 的解釋,你也可以堅持名相不同,內涵不同,解釋不同,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3:13:00
是,請問您已有親自請教當今南傳上座部高僧這些問題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3:13:00
但我認為是講述同一種心識作用。我遇不到上座部高僧。不過網路有資料~我只能作出我理智的判斷,你不一定要接受。但論述如上。已完整呈現。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3:19:00
您的論述看起來像是斬釘截鐵般。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3:24:00
你如果詳細去看資料上的解釋,就會發現二者都在描述一件事,即是 "根本心識"。1.玄奘法師很早就提到上座部、化地部、說一切有部,都有異名同義詞。2.當今南傳經論,正好也出現一個叫 "有分"。3.這個有分,正好也在描述心識作用的最根本作用。這自然讓我合理分析,都在講述根本識的存在。不過我個人偏向信任玄奘法師,畢竟他是實地跟上座部交流過研討的人。這些資料,我其實幾年前就知道了,只能說,如果平常反對大乘的心態越強烈的人,往往會極難接受這些資料。我再提一個證據吧。南傳也承認宿命通吧,證得宿命通可以知道過去因果。那就進一步提出問題,若凡事無常生滅,那些已經生滅的事"檔案庫存" 為什麼能被後來的人讀取到 ?那~ 那些過去的因果事蹟(檔案),究竟存在哪 ?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3:39:00
我不認為您的研究沒有合理的地方,但是把合理當正確是一件相當有風險的事情。大概是這樣。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8-06 23:41:00
沒證佛果,沒有誰是絕對正確的。只有相對合理。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6 23:49:00
佛陀有法鏡法的教說。當已具備此的聖弟子,當他願意時,他就能由自己記說自己。雖然聖弟子不具備唯佛陀獨有的一切知智,但是在法鏡法的教說上,這一個部份,他是絕對正確。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19-08-07 01:39:00
你好像把南傳當唯一標準 要不要多看看其它部派的說法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8-07 09:34:00
如果是形上部份,我認為北傳大抵上是優於南傳。至於提及法鏡法的教說,純粹是用來說:如果證佛果可以達到絕對正確,那麼佛的法鏡法教說,代表著聖弟子也有部份的絕對正確。如果不同意聖弟子也有部份的絕對正確,那反對的理由應該是什麼呢?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7 15:02:00
就是韓粉
作者: ppt123 (xp)   2019-08-07 19:17:00
如果要談部派那麼沒完沒了 因為"外延"到底要放到多寬?所以才至少選個明確標準 所謂北傳法義 以北傳大藏經為依據南傳法義 以南傳大藏經為依據~這有什麼難懂的?不然如果同樣同情那些沒被列入大藏經的部派 北傳難道就沒有一些可憐兮兮的小宗或小書 不被承認為正宗?所以不要再談什麼部派不部派 明明兩傳就各自以大藏經為兩傳法義的範圍來討論即可~簡潔又明確~部派部派聽到都煩了不然難道沒被列入南傳大藏經的部派是被銅鍱部打壓很不公平沒被列入北傳大藏經的一些論書因為是"外道"寫的 打壓剛好?這就厚此薄彼了~所以 就依各自大藏經範圍為兩傳範圍就是了
作者: Mian1997 (免)   2019-08-08 11:36:00
這可不行阿,南傳最大的弱點就是分裂,南傳要假裝沒有自我分裂繼續攻打他派同時自認最正宗這無疑是自欺欺人。要談正法,依照通史上看這個現代南傳才是最沒發言權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