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 loften (948794狂)   2019-04-23 12:21:19
在回答正題之前
必須先了解經文來龍去脈,即最初所問、所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菩提心】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
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是先發了菩提心,問此心如何安住。
而不是問:該如何做,才能生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已覺已悟之心,而是求覺悟之心。
所以經中用"發",而非用"生"。
如同我們都用 "發"願,而非"生"願。
【住】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瑜伽十一卷十二頁云:住者:謂於所緣,不流散故。
品類足論一卷七頁云:住云何?謂令已生諸行不壞。
經文最初
長老須菩提問世尊:
善男女雖發(菩提)心求正覺,但凡心仍有妄想執著。
欲使菩提心不流散、不壞故,問此心如何安住。
欲使菩提心不起妄心,故問如何降伏。
: 什麼是無所住?
: 又生的是什麼心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是一整段的,若只取最後一句,自然不明究理。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
但甚麼是清淨心呢? 後面接著的三句是清淨心的註解,
意即: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此生出來的心,才能稱為清淨心。
【清淨心】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雜名)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淨心也。
中阿含經四十一曰:「清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於三明。」
勝鬘寶窟上本曰:「清淨心,淨者信也。
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 簡單的說就是,不執著在心識上,菩提心就生了。
: 但只是理論上這麼簡單的說完就沒了嗎?
: 當初六祖慧能寫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句偈時,
: 五祖說此偈未見性,難道只是為了怕慧能惹上麻煩,而編造出來的理由嗎?
: 非也!是如實語的指出慧能的證量只到此
: 證了空性,明心了,但是卻不知道要用此光來做事,故說"亦未見性"。
: 釋迦摩尼佛在世時,為何成群阿羅漢證悟了空性,卻還被斥責為佛門外道?
: 因為證空性之後,就只停在這個境界,而不去度眾生。
: 此心,從古至今有許多名稱,如來、法身佛、菩提心、心性...等。
: 當初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心是此心,六祖明心亦是此心。
: 五祖傳法給六祖後,六祖進山中修了十幾年才成聖出來度眾生。
: 性,心生。悲,非心。
: 菩提(心、心性、菩提心)為種,大悲(非心,非心識)為根本。
【性】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梵prakr!ti,巴pakati,藏ran%-bshin)
  本性、本質之意,即指本來具足,不受外在影響而改變的體質。
「相」、「修」之對稱。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云(大正25‧292b)︰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
(性,非由心生,請勿拆字揣義。)
【悲】說文解字 悲者,痛也。
(非,違背也。 心,心願也。 事與願違之痛,謂之悲。)
【悲】 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梵語 karuN!a^,巴利語同。音譯作迦樓那、加盧那。
即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心。為四無量心之一。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謂,欲與眾生無量之利樂,稱為大悲。
大智度論卷二十則謂,憫念眾生於五道中所受之身苦、心苦,稱為悲。
又大乘義章卷十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俱舍論卷二十七〕
專有名詞,都有佛學辭典可查,出處皆由佛經所出。
自己玩拆字遊戲,很容易搞錯意思。
: 用此心才能所做皆是功德,用此光才能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用此性光才能靈光
: 圓滿始成佛、功德圓滿始成佛。
: 這也就是為何阿底峽尊者,之所以說所有的師父中,幫助阿底峽尊者
: 升起菩提心的金洲上師恩德最高,猶如賦予新生的父母一樣。
: 回到真心只是第一步,才算是真的開始入門起修。
: 否則只靠理論,只是大腦意識幻想,猶如用砂煮飯,一假一切假。
: 六祖大根器者尚需跟師父學,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後學呢?
: 所以,還是需要找個有法脈傳承的肉身師父學習。
佛學中很多常見的詞彙,
有的一義多詞,有的一詞多義,
有的隨世俗流通已非本義。
閒暇時可以多查佛學辭典,
對字詞建立正確的認識,
這個是我們自己該做的功課。
互相勉勵! 感恩!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9-04-23 12:25:00
須菩提是證羅漢後才說這篇? 還是證之前?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19-04-23 14:43:00
痾..是要看前言後語沒錯啊,但是你舉的是根本不同一段的文字,也差太遠了吧。要舉也應該要舉"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吧。你所謂的"而不是問:該如何做,才能生菩提心。"用這一段來檢視就不成立了。你說的要查佛學字典是沒錯喇,但是倉頡造字也是有那個字的本意阿。如果真要一切都照佛學字典的話,那何必要有密法口訣部呢?雖然大家都是看經,但是有功夫的師父就會跟你講更深一層的意思啊。就像禪坐入門口訣大家都知道眼觀鼻,鼻觀心。結果大家都以為是心輪、心臟..等。其實都不是阿。不然萬法為心造你又要怎麼解釋阿,此心指的又是什麼阿?又什麼叫如來藏阿?怎麼不是如來就好了呢?光是舉菩提心好了,就分妙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實相菩提心,請問你字典裡查到的心是何種心啊?再度引用你的話,要看前言後語,性其實要跟"心性"擺在一起看,心性指的又是什麼呢?"萬法為心造,心能生萬法",此性指的是此心的特性,請問這兩句你又要怎麼解釋呢?回pizzafan大:由金剛經內文來看,是已證了。引用: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9-04-27 13:04:00
現才注意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