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達摩祖師傳法偈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1-11 23:54:41
明天達摩祖師聖誕日 去除一切煩惱
達摩祖師傳法偈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後人把「一花」比喻是六祖惠能頓悟一宗,而「五葉」比喻是頓悟法門的禪宗五家,即溈
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
紀念達摩祖師聖誕日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
「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
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
,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駐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
二祖慧可大師。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
、《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
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
和曇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達摩祖師著作
達摩祖師四行觀
達摩祖師血脈論
達摩祖師悟性論
達摩祖師破相論
達摩祖師安心法門
達摩祖師無心論
達摩祖師絕觀論
達摩祖師禪觀七門
達摩祖師的生平
相傳達摩祖師原為南天竺國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當時達摩與佛大先、佛大勝多同師
佛陀跋陀(少林寺首位住持),學習小乘禪觀。佛大先與達摩遇般若多羅(二十七祖),
遂舍小趣大,共同教化,時人稱為二甘露門,而且改名為菩提達摩。佛大勝多則分途而為
六宗,聚落崢嶸,徒眾甚盛。其師般若多羅曾說「東土震旦」,也就是中國,有「大乘氣
象」,於是達摩從印度遠渡重洋,來到中國。
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達摩首先在今西來初地處登岸,並在登陸處建西來庵(
即現在的廣州「華林寺」),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奏聞梁武帝蕭衍。武帝遣使持詔
迎請,十一月一日至金陵。
歷史上梁武帝付出了一位帝王的身份和心血全力奉佛,梁武帝見到達摩後,第一個問題是
:「我做了造寺寫經度僧這麼多事,有什麼功德?」 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
武帝又疑惑問道:「為什麼沒有功德呢?」
達摩回答:「你所做的,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如影隨形,表面看起來有,實際上根本沒
有。」
梁武帝禮佛看似用心儘力,卻依然執著於自我、凡聖、回報,用貪念之心求法,就像是南
轅北轍,機械器具越是精良,便離目的地越遠,看起來用心虔誠,其實大謬。所以達摩一
再否定他,並提出「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可惜梁武帝不能領悟。
相傳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
然過江。
達摩祖師的禪法
渡過長江的達摩最後在嵩山停留下來,當時佛陀跋陀開創的少林寺正雲集天下高僧,然而
達摩並沒有和他們一起常駐寺內,而是獨自一人,隱居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上。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學將人的日常生活,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行、住、坐、
卧,稱為「四威儀」。所有姿態都可以通向禪定,但是在修行實踐中,打坐是最為方便的
法門,僧人們往往選擇打坐,來獲得禪定的境界。達摩當年離群索居,就是以這樣的姿態
一坐九年,屹然不動,鳥兒在他的肩上築巢,蜘蛛在他的手掌上結網,年復一年,他的身
影竟然印在石壁上了。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
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
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
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達摩的禪法,是以理導行,以行人理,事理不二,圓融無礙。
達摩祖師的藝術表現
達摩祖師除了道法上的受人敬仰,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是文人雅士常用的題材。
唐代已有達摩像的創作,不過外形上和一般羅漢、比丘沒有多大差別,直到南宋以後隨著
禪余水墨畫的興起,各式的達摩圖像便不斷出現,那種頭戴風帽、雙目炯然、額頭高廣、
腮絡須、大耳環等的梵僧模樣,便成了達摩祖師的特殊標記了。
達摩祖師的作品,彷彿進入大徹大悟的境界,長而白的濃密鬍鬚更能顯示他修行的高深和
知識的淵博,加上達摩面壁九年終修正果,寓意才高八斗,學有所成。
達摩祖師一生於佛結緣,六根清凈,心明如鏡,沒有任何的貪念和慾望,看破紅塵,寓意
可以除去一切煩惱,事事順心,生活安逸。
達摩祖師《夜坐偈》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鬚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
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凈。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
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凈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
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
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
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祖師的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
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
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父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
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
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
,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
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辭別梁武
達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得知梁武帝篤信佛教,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
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
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初到洛陽
據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 自云: 「年一百五十歲,歷游
諸國」,從未見到過,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
伽藍記》卷一)。後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於
世。
面壁九年
北魏孝昌三年,達摩抵達少林寺,達摩抵達少林寺後便在少林寺旁不遠的嵩山西麓五乳峰
的中峰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就在這個石洞里,面對石壁,端
端正正的坐在那裡,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開定後,他就
站起身來,作一些徑行活動,鍛煉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又是坐禪入定。就這樣進行
了長達九年的修性坐禪。最終悟出了一樣能讓中原人們接受的佛法:東土禪宗。禪宗不需
要言語文字來闡述,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所以有些大師雖然一個字也
不認識,也毫不妨礙成為大師。比如後來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不識字,但是他吟出了
一首堪稱禪宗高度總結的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用「頓悟」來講述禪宗,隨時隨地,講究的是內心的理解和明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