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除 障 與 修 福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7-06-26 14:01:58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PKAD6C_ ]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看板: Buddhism
標題: 除 障 與 修 福
時間: Mon Jun 26 14:01:39 2017
【佛法開示 瑪欣德尊者】01
題目:除障與修福 講於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禮敬彼跋嘎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尊者、各位法師、各位大德,我們今天晚上要討論的內容,
是關於禪修的障礙以及如何來培育禪修助緣,也就是如何來培育福德的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禪修的障礙問題。
我們要修行止,修行觀,要禪修,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排除障礙。
這正如說,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我們要先找到路。
找到路之後,我們先要排除在路上的一些干擾,一些障礙。
這樣的話,才能夠使我們更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同時,我們要順利地到達一個目的地,我們除了要有自己行走的能力外,
還需要有其它的一些資糧。
比如說路上的一些盤纏、一些乾糧、一些費用、路費等等,這些也要準備。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直接討論禪修業處的問題,而是討論跟禪修有關係,
但是又不是直接討論禪修業處。
那麼,在《清淨道論》裡面也提到了,我們要修行業處的時候,要具備很多種條件,
比如說要住在適當的地方,要避免一些不適合的住所,而且要做一些身體的工作,
比如說要清洗袈裟、把身體洗乾淨、剪手指甲等等,
這些工作都是屬於讓我們能夠更加順利地、更加自然地去禪修。
那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關於禪修方面的障礙,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大類是屬於對於禪修的障礙法或者說叫做障道法;
而另外一種,是屬於禪修的障礙,這種障礙是屬於蓋。
我們今天討論的第一個方面,
第一個問題,是禪修的蓋障的問題,障有五種,蓋也有五種。
其中的蓋我們在當時講阿那巴那的時候已經講過了,
蓋是屬於平時所提到的五蓋,也就是n?varana、pancanvarana。
分別是欲貪、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跟疑。
因為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今天就不再作詳細的探討。
下面再講一下障礙法,障礙法也有五種,也就是說對於我們禪修,
會障礙我們禪修的這些因素。
障礙法通常在巴利裡面叫做antar?yika dhamma;antar?yika就是障礙的意思,
就是妨礙的意思,法就是這些因素、這些現象。
一般我們都會提到一個人禪修會有一些障,最常用的障就是說業障,
業障來了就不能夠禪修,或者說他禪修遇到了業障。
在這裡說的障,一共有五種:
第一種是屬於煩惱障;
第二種是屬於業障;
第三種是屬於果報障,或者叫做異熟障;
第四種叫做譭謗障;
第五種叫做違令障。
如果一位禪修者具足了這五種障的任何一種,他的禪修就會遭到障礙,
甚至說在今生他的禪修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果,假如他不去除這些障礙的話。
而且,在這些障礙當中,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些是不能夠改變的,
有些是可以去除的,有些是不可以去除的。
那今天我們就根據經論裡面的記載,再結合禪修來探討一下。
首先第一個是煩惱障,煩惱障包括了三類:
第一類是屬於定邪見,就是決定性的邪見;
第二類是屬於兩性人;
第三類是黃門,就是pandaka,這個是記載在《清淨道論》裡面的。
決定性的邪見又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無因見(ahetuka ditthi);
另外一種是無作用見(akiriya ditthi);
還有另外一種是虛無見(natthika ditthi)。
第一種是無因見,就是否定一切因的,
比如說有人認為說我們現在的人生、這個世界都是偶然的,沒有原因的。
這種邪見就否定了人是由過去造的善跟不善的業,而遭致的果報而投生來的,而且呢,
也否定了一切現在的一些現象都是由因果關係所組合的。
第二種是屬於無作用見,無作用見就是認為,
現在無論行佈施也好、行善也好、偷殺搶也好、做惡也好,都沒有果報的,
你所做的任何業不會帶來任何的果報,做只是做而已,這種是叫做無作用見,
也就是屬於否定因果的另外一種。
而第三種叫做虛無見,虛無見也就是否定因、否定果、否定緣起的,
認為說沒有三世輪迴,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現在人活在這個世界上,
也不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而帶來的結果。
現在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也不會導致任何的果報,
所以我們平時說這種虛無見也是屬於否定因果的。
這一種邪見唯有在其中的一種情況下,我們才稱為定邪見,也就是決定性的邪見,
也就是說一個人堅持這三種邪見的其中任何一種而不放,
很頑固地認為說沒有因果、沒有三世、沒有緣起。
而且這一種邪見,在他臨終的時候還不放棄的話,
這種邪見會成為一種叫做garukamma,就是很重的、極重的業,
而導致他決定性地墮落到四惡道裡面去,所以我們說這種叫做定邪見。
如果一個人有定邪見的話,他是不可能禪修的,即使他很努力地嘗試去禪修,
也不可能成功。
另外第二種煩惱障,是屬於兩性人。
兩性人在《阿毗達摩》那裡,他是屬於無因結生的,善果報的無因結生,
這種人也不可能禪修成功。
兩性人是指同時具有兩性根,如果執著於男,就會有女性根出現;
如果是執著於女,貪著於女,就有男性根出現;
或者說兩種同時具備;這種人也不可能禪修成功。
還有另外一種人是叫pandaka,就是古代類似於於太監那一類的人,
也是不可能禪修的,這是屬於煩惱障。
然後第二種是屬於業障,業障可能是我們平常所用的詞語很常用的,
就如:「我們有業障啊!業障很重,要消業障啊!」
但是真正我們說的業障,是什麼呢?我們相信在座每一個人都沒有業障。
業障是指五無間業,極重業,也就是:
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
殺害自己的親生父親,
殺害阿拉漢,
以惡意去使佛陀的身流血,
還有分裂和合的僧團,
或者叫破和合僧。
如果一個人曾經造下了任何這五種極重業的其中一種的話,
在今生無論如何他即使連禪那都不可能證得。
我們知道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很著名的護法,
叫阿迦答沙都(Aj?tasattu),就是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他具足了非常強的巴拉密,也就是說他有很強的善根因緣。
他的巴拉密已經強到可以使他只是聽聞佛陀講完《沙門果經》,
就可以證得索答般那(sot?panna,古譯為須陀洹)果。
如果從四類可以值遇佛法的人來說,他是屬於第二種廣演知者,
就是說聽聞了佛陀或者說佛弟子所講的詳細的佛法開示,
就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所以他是屬於廣演知者這一類人。
然而,因為阿迦答沙都在之前已經殺害了他的父親賓比薩拉王
(Bimbis?ra,古譯為頻婆娑羅王),
所以他殺害父親的這一種業,障到他在聽聞佛陀開示《沙門果經》的時候,
並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跟聖果。
雖然,阿迦答沙都在聽了佛陀說完了《沙門果經》之後,
他成為了信心第一的國王,信心第一的在家弟子。
而且,在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第一次三藏聖典的結集,
就是阿迦答沙都做護法的,他做外護的。
他支付了在第一次結集當中所參加的五百位阿拉漢的所有的資具、飲食,
乃至也裝修了第一次結集的所在地七葉窟。
在他對三寶、對佛法產生信心之後,也是一直到他死之前,
他都是毫無疑義地去資助佛教,去供養僧團。
即使他造了這麼多善業,然而,因為他之前已經造了殺害父親的重罪,
當他死後,他仍然是掉落到地獄裡去,因為他所造的殺父的業太重了。
當然,在他聽聞了佛法,對三寶產生信心之後,這些善業也不會白做,
他將會在未來成為獨覺佛。
但是,我們可以說,現在阿迦答沙都仍然在地獄油鍋裡面打滾。
這是對於一個人來說,假如他造了任何一種無間業,
就是殺母、殺父、殺阿拉漢、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
那麼就肯定在今生連禪那都不能證得,更不用說道果了。
在這個時代,殺母跟殺父還是會有可能出現的。
有時候,我們打開報章雜誌,偶爾會發現,
現在還是有一些人連自己的母親、連自己的父親都殺害。
殺阿拉漢可能性就很小,因為現在即使有阿拉漢也是非常罕見。
而佛身血就只有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才能夠出佛身血。
如果想破和合僧的話,現在也不容易。
因為破和合僧首先你必須是比庫,
而且,你必須得在同一個界(sima)當中,
你另外舉行自己的羯磨,你宣導把佛說說成非佛說,把非佛說說成是佛說;
把法說成非法,非法說成法;把律說成非律,非律說成律;
就是宣導一些非法非律的東西;
而且你另外起羯磨,組成另外的僧團,這樣的話才造成了破和合僧。
所以,這個在現在也是比較難實現,
那我相信這種業障大家是沒有的,
所以,大家應該放心,在禪修當中不用擔心自己有業障。
然後,下面一種是果報障,或者叫異熟障。
異熟障是指兩大類的人:
一類是二因結生的;另外一類是無因結生的。
根據《阿毗達摩》,我們投生為人,都是四種大善心所造的果報。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在座的人,在這裡果報心都是屬於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
在前世或者說在過去生,我們曾經造下的都是屬於八大善心的其中的一種,
所以,現在我們在座每一位禪修者,有分心都是屬於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
那麼,為什麼說我們在座沒有無因心結生呢,我們是可以肯定這點的。
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所有的四惡趣裡面的眾生,
包括地獄的眾生、畜生、餓鬼跟阿修羅——這是屬於墮苦趣的阿修羅,這一類的眾生,
他們都是屬於無因結生。
無因結生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禪那跟道果的,換一句話說,
安止速行跟道心路過程跟果心路過程,不可能在無因結生的有情的名色流裡面出現。
那同樣的,二因結生也不可能,二因結生是什麼呢?
我們學過《阿毗達摩》知道,《阿毗達摩》的八大善心裡面,
有四類的善心是屬於三因心,
有四類的心是屬於二因心。
其中,我們在八大善心裡面的第一種是
喜俱的智相應有行心、
喜俱智相應的無行心、然後,還有再下面的
舍俱智相應有行心、
舍俱智相應無行心,這四種心是屬於三因心。
如果已經修過名業處的禪修者,應該就可以明白,這四類的心,
為什麼是屬於三因心呢?
因為,其中前面的那兩種智相應的喜俱的善心,他的名法是三十四;
而舍俱智相應兩種有行跟無行心,
他的名法是三十三。
其中,在這三十四或三十三當中,有一種是無貪,另外一種是無嗔,
還有另外一種是無癡,或者叫慧根,這三種因是在這個心流裡面具足的,
所以,這種心我們稱為三因心。
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兩種心,
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這兩種心,加起來這四種心,
在這四種心裡面,其中喜俱智不相應心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三種,
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跟無行心裡面,他的名法只有三十二種。
所以,在智不相應的這四種心裡面已經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
因為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所以他只有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
因為有無貪和無嗔這兩種心所,所以我們才稱為二因。
這裡的因,只有六種稱為因,
就是貪、嗔、癡、無貪、無嗔、無癡,這六種心所才稱為因。
然而,在一切善心裡面,不可能貪、嗔、癡的這些心所,
所以只有無貪、無嗔、無癡這三種因。
所以,在一種心裡面,在一種名法裡面,具備了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的,
我們稱為二因心;
具備了無貪、無嗔、無癡這三種心所的,我們稱為三因心。
我們在心流裡面,凡是凡夫心流裡面的速行心,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
假如我們造了一些善業,比如說佈施、持戒、禪修,
這個時候我們心流裡面所產生的是屬於善心,而且,很可能是屬於三因的善心,
也就是智相應的心。
如果,我們造善業這種善心所種下的業因,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
下生我們就會投生為人或天;而之所以能夠投生為人或天,
肯定是由善心、善業所造成的。
因此,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因為都是人,所以我們可以肯定,
我們的有分心,我們的果報心,在這生命流裡面的果報心,都是屬於善心。
但是,人有三類不同結生心的人:
一類是三因結生、
一類是二因結生、
還有一類是無因結生,
為什麼我們說我們在座中沒有無因結生呢?
因為,如果是無因結生的人的話,有一個比較容易辨認的特徵,
就是要麼他是先天性的盲、聾、啞、殘廢、弱智——就是智障,
或者說一些精神病人,乃至到兩性人,這些是屬於無因結生的。
我們在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任何的一個特徵,
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在座當中沒有無因結生的人。
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投生為人,都是因為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善業,
而這善業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
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呢?可以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殊勝的三因善業的話,
我們可以在今生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低劣的智相應心,
以智相應心造下了低劣的善業的話,我們今生還只是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
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殊勝的二因善業的話,今生有可能投生為二因結生的人。
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低劣的二因善業的話,
這種善業促使我們今生可能投生為無因結生的人。
因此,要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只有在過去生造下殊勝的三因善業,
這樣的人才能夠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
那麼,什麼是殊勝,什麼是低劣的呢?
舉例來講,當我們在行善的時候,象我們佈施,我們把如法所得的物品,
用一種清淨的心去佈施而且我們有戒行,而且供養的物件使我們很恭敬,
供養的物件有德行,那麼,我們把這種物品供養這位尊者所造的業就是殊勝的。
但是,如果在我們做這些善業的時候,產生了我慢心:
「你看我有這樣的能力去做這樣的善行,你看他沒有。」
自贊自詡,或者說譭謗他人,甚至對自己所造的善行做了之後感到很後悔:
「哎呀,怎麼我剛才那麼傻,我把那麼好的東西去給他。」
或者說:
「我為什麼不自己留下來用呢?我要把它供養出去?」這樣的話,
即使你造的是善業,但是之後你追悔,你感到後悔,
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你所造的業,變成是很低劣的業。
然而,雖然說我們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只需要有兩種因結生就可以,
但我相信我們在座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三因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我們能夠遇到佛法,能夠千里迢迢來這邊禪修,還是可以肯定一點,
如果沒有在過去生造下與佛法很深一段因緣的話,
這種因緣不可能在我們今生成熟。
那為什麼是我們來到帕奧禪林,而不是其它的人?
我們現在可以再思索一下,可以省思一下:
現在世界上有60億人是吧,多少億人?50還是60億人?
其中佛教徒有多少億人呢?佛教徒不到3億人,是不是?
所以,在20個人當中,還選不到一個佛教徒、信佛的人,是不是?
那麼我們可想而知,能夠值遇佛法的比例是多麼少啊!
我們又可以再想一下,在現在這3億人當中,
有多少的人能夠真正對佛陀教導的戒、定、慧,所教導的四聖諦產生很深的信心呢?
有多少個人呢?
在這3億的佛教徒當中,我們可以想想,很多人只是因為他宣稱自己是佛教徒,
或者說他曾經到寺廟裡面燒燒香、拜一拜,然後在戶口裡面,
或者說在他的個人的資料裡面就填上自己是佛教徒而已,是不是?
有些地方,比如說馬來西亞,或者是臺灣,我想這一類人應該不在少數吧,是不是?
在那麼多的佛教徒當中,能夠真正來禪修的有多少?
整個世界,整個地球60億人,我們能不能夠找到1千萬人在禪修?
或者我們再想想5百萬呢?
再少一半,有沒有?
然後在那麼多禪修的人當中,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的人有多少?
我想,在座很多同修們,都知道來這邊,我們都是想要禪修。
但是,因為大家在尋覓禪修的過程中,可能也是遇到了很多其它各種各樣的方法。
無論是藏傳的、漢傳的或者南傳的,在這裡我們不是去作比較,或者作批判,
只是舉個例。
比如說現在大家有很大部分人是來自漢傳的。
據我所知,在中國大陸寺院裡面的禪堂也許不少,
但是我聽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北傳法師,曾經這樣描述過,
就是說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禪堂,來來去去,還不過是那1百多人在禪堂裡面常住的。
中國大陸現在的出家人也許有20多萬,其中來來去去,
才那麼1百多個人真正地在禪堂裡面禪修的。
而在這1百多個人當中,到底他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呢?
想想看,所以我們從這些概率、從這些比例上來說,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值遇佛法,能夠不遠千里、攀山涉水來到這邊,
可以知道我們的因緣是多麼難得!
我們可以從推理上知道,其實來到這邊並不簡單,是不是?
從比例上來說,現在帕奧禪林加起來這些外國人才多少啊?
整個帕奧禪林還不到1千人,是不是?
那在這1千人當中,就算1千人全部都禪修,
然後再加上緬甸,整個緬甸就算有1千多座禪修中心吧;
那這1千座禪修中心裡有很多平時才只有二、三十人(在禪修),
甚至還是以在家人為主的。
我去過北緬的一些禪修中心,幾乎整個禪堂才2、3個在家人在那裡禪修,
讓人感覺到是一種很荒蕪、很荒涼的一種狀態。
我發現那麼多禪修中心裡,應該咱們帕奧禪林是最多人的,
而且能夠感覺到很強的禪修氣氛的一個禪修中心。
所以,我們只要再省思一下,應該對自己在這麼多人當中,在這麼少的比例當中,
是佔有其中的一份,應該感到慶倖!
而不要認為說,現在目前只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因為巴拉密沒有成熟,
就對自己喪失信心。
我們應當要好好地珍惜現在的因緣,努力地積累巴拉密。
對於在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屬於三因結生的人。
即使偶爾有一、兩位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
但是二因結生的人也不等於說他不用禪修,為什麼呢?
因為,即使是三因結生,也不一定說:「我肯定在今生可以證得禪那,可以證得道果。」
為什麼呢?
因為,值遇佛法的人一共分為四類,
這四類人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ya)的第四集,
跟在《論藏》裡的《人施設論》(Puggala pabbatti)裡面都有提到:
第一類人是屬於略開知者。
也就是只是通過聽聞很簡短的佛法開示,就可以證悟道果的,
就好像之前的Upatissa,後來的舍利弗尊者,
還有Kolita,就是後來的目犍連尊者一樣;
他只是聽聞阿沙基(Assaji,古譯為阿說示)尊者的一首偈頌,就證得了初果。
這一類人是屬於略開知者,就是(只須聽聞佛法的)簡略的開示,
就已經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人;
第二類人是廣演知者。
廣演就是詳細的解說,詳細的佛法開示,知就是證悟的意思。
這一類人可以通過聽聞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開示詳細的佛法,
就可以證悟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
就比如說安雅袞丹雅(Anna Kondanna,古譯為阿若憍陳如),
或者說咖沙巴(Kassapa,迦葉)三兄弟的那一千位比庫,
在佛陀講了《燃燒經》之後,他們都證得阿拉漢果,這一類人是屬於廣演知者;
第三類人是屬於所引導者(neyya)。
是指除了聽聞佛法之外,還要經過如理思維跟法隨法行,就是很有系統地禪修,
很有體系地,很有次第地禪修,才可以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這一類人;
第四類是屬於文句為最者,就是無論如何努力禪修,都不可能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的人。
其中,前面的三種,就是略開知者、廣演知者跟所引導者是屬於三因結生的人,
而文句為最者是屬於二因結生的人。
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有略開知者跟廣演知者了,
也就是說,在我們現在(距離)佛陀已經入滅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了,
現在已經不可能有只是通過聽聞佛法就證悟的人了。
所有的禪修者,都必須得經過很有系統,很有次第地禪修,
才有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證得聖道與聖果。
如果我們很慶倖是屬於所引導者,我們必須得在今生很努力地禪修,
以期在今生能夠證得聖道與聖果,因為我們具足有巴拉密。
如果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者,也不等於說今生就可以不用禪修,
因為如果我們在今生積累了足夠的巴拉密,今生很精進地禪修,
在臨終的速行心是可以屬於三因心的。
如果在我們臨終的速行取的是禪修的目標,
比如說我們觀照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的話,
我們下一生投生的時候,就成為三因結生;
而如果我們在今生的臨死速行是屬於修vipassana的心的話,
那下一生我們要證悟聖道跟聖果是很容易的。
在《隨順經》裡面就提到了有這樣的一種情況,
就是假如有一些禪修者在今生他很努力地修行vipassana,
在他修行的時候,如果死去,因為他是在修行當中死去,那麼這個時候,
他的臨死速行心很可能就是屬於觀智的大善心。
這種觀智的大善心,所帶來的下一世的果報,也就成為了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
而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特別是有分心,它都是取vipassana的所緣,
就是觀察諸行的無常、苦、無我的心。
因為在他下一生的果報心裡面,有分心裡面,都是屬於觀智的心,
所以在下一期生命他要證悟聖道聖果是很容易的。
因此,現在無論大家是三因結生,或者即使很不幸是屬於二因結生的,
也不應當放棄修行,為什麼?因為我們放棄修行的話,甚至連機會都沒有,是不是?
現在,大家假如很有幸是三因結生,那麼大家也應當很努力地禪修。
如果稍微懈怠,稍微放棄的話,也不可能在今生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
如果,大家很不幸的是二因結生的話,那麼還是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就是現在今生努力地禪修,以期在下一生當中,
能夠證得聖道聖果或者至少在下一生能夠證得禪那,今生只是作為積累資本,
只是作為培育巴拉密,下一生可以證得禪那跟聖道聖果。
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這個我曾經問過帕奧禪師,
我問:「二因結生的禪修者可不可以修vipassana?」
禪師的回答是肯定的,還是可以修vipassana。
所以,我們不要因此而氣餒,如果說作為二因結生者,
很不幸他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他還是可以作為純觀行者。
當然,如果我們是三因結生的話,而且今生我們又有機會成為止觀行者的話,
當然我們這個機會更要珍惜,更要爭取了。
即使不是,我們還是可以作為純觀行者;
純觀行者是在這個時代沒有辦法的選擇,但不是說沒有路可走的,還是可以修行的。
乃至到,如果一個禪修者是二因結生的話,乃至他可以證得行舍智,
只是很困難而已,很困難不等於說沒有機會。
所以,先勿論大家是不是三因或二因,大家應該只管去積累巴拉密,
只管依照導師的教導去修行、持好戒,修行止、修行觀,
大家都有機會,至少在來生,我們可以有希望證得更高的成就。
現在再回到我們所談的,就是作為異熟障,就是作為果報障來說,
無因結生的人是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禪那跟道果的,
作為二因的話,也不可能。
所以,在這裡,首先已經排除了無因這種可能性。
然而,二因的我相信在座也不多,即使是,也不是說沒有機會。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好今生,不要浪費今生。
如果,有些人認為今生已經是屬於二因的,那就放棄的話,那麼就連僅存的機會,
連下一生能夠投生為三因結生的人的機會,都可能給抹殺了,這是更不值得的。
然而,假如禪修者已經可以證得禪那,那麼就可以肯定他今生是屬於三因結生者。
而如果大家的禪相已經很穩定了,或很亮很亮了,那麼也有非常大的可能,
大家是屬於三因結生者。
所以,至於說異熟的東西,我們是不可能改變的,
然而,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現在所造的業。
所以不要因為大家以前的果報而氣餒,我們應當創造好現在的機會,
把握好現在的機會跟創造未來的機會。
過去只是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歎息,未來是可以把握的,可以爭取的,
可以變得更好的,這是屬於第三種障。
第四種障是屬於譭謗障,在《清淨道論》裡面提到的前面三種障的次第是
第一種是業障,
第二種是煩惱障,
第三種是果報障,
這幾種障在《增支部》跟在《分別論》裡面都有提到。
然後注解裡面還提到了後面有兩種障,
第一種是屬於譭謗障,
第二類是屬於違令障。
譭謗障就是一個人譭謗了聖者。
譭謗了聖者有兩種方式譭謗:
第一種方式是以極惡的事,極惡的語言去譭謗;
第二種,是以譭謗聖者的德來譭謗。
什麼是以極惡的事來譭謗呢?比如說:
「他哪裡像個出家人,他根本就不是出家人,他根本就不像沙門,他根本就不是沙門。」
這是以極惡的事情去譭謗。
還有另外一種是以譭謗聖者的德,什麼是譭謗聖者的德?比如說:
「他沒有戒,他哪裡有禪定,他哪裡是解脫的人,他哪裡有解脫,
他沒有聖道,他沒有聖果。」用德去譭謗聖者。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種,只要說出口,就是屬於譭謗。
這種譭謗必須得具足一些條件,比如說,對方必須得是聖者,才會造成障礙。
如果是凡夫的話,還不成譭謗障;
第二,必須得用身或語,特別是語言說出來,然後就會造成障礙。
然而有一點就是說:「我沒有心譭謗啊。」沒有心也算,
所以,譭謗聖者的這一種障,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都造成了譭謗。
而且,這種障非常重,重到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地獄,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四惡道,
因此,一位禪修者如果能夠證得了天眼通的話,
也就是死生智證通的話,他就可以看到,因為一個人身造了惡業,口造了惡業,
意造了惡業,譭謗聖賢,懷有邪見,他就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
假如一個人曾經譭謗了聖者,至少在今生會障兩種東西,
也就是有兩種情況是不可能產生的:
第一、他在今生不可能證得禪那跟任何道果;
第二、他不可能在下一生投生到天界。
因此說,譭謗障第一是障道,第二是生天之障。
這就是《清淨道論》裡面的記載,《清淨道論》裡面也舉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有一次一位老比庫跟一位年輕的比庫一起入村托缽。
在第一家的門口,他們都得了一勺的熱粥,這個時候,
這位年老的比庫就發現肚子痛,因為風的作用,他感覺到肚子痛,
結果他就想:「我趁熱把這熱粥喝下去,可以平息我肚子因為風大而引起的痛。」
於是,他就坐在一棵運來準備做門柱而放在地上的木柱上面,
坐下來就把這熱粥先喝了。
這個時候,那位年輕的比庫就很厭煩地說:
「啊,看這位老比庫餓成這個樣子,真讓我們感到羞恥。」
這位老比庫當時也沒有說什麼,於是他們就一起繼續托缽,等回到寺院之後,
這位老比庫就問那位年輕的比庫說:
「賢友,你在我們的教法當中有什麼建樹嗎?」
這位年輕的比庫說:“尊者,我是索答般那(我是初果聖者)。」
那位老比庫說:「你是不是不想為證得更高的道果而努力呢?」
那位年輕比庫說:「怎麼樣呢?尊者?」
那位老比庫說:「因為你已經譭謗了漏盡者。」
結果,這位年輕比庫聽了之後,就知道當時他說的那句話,已經譭謗了阿拉漢,
結果立刻就向這位年老的阿拉漢懺悔,於是這種障就已經消除了,
也就是說它已經不會成為障礙。
然而,譭謗的業還是在,我們必須得清楚不會障道,但是不等於說業已經消除。
假如有一位禪修者,或者在座有些人懷疑自己曾經譭謗過一個人,
但是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聖者的話,最好還是建議要懺悔。
懺悔的程式,基本上是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就是表白,或者叫告白。
在《清淨道論》裡面就是說,在去到那一位聖者的跟前,然後跟這位聖者說:
「尊者,我說了『這麼這麼這麼樣』的話。」這個叫做表白,
就是把自己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行為說出來;
第二個步驟是請求原諒,就是叫懺悔;
第三個步驟是改過,以後就要好好防護,不要再犯。
假如這一位聖者已經離開了,不在了,那怎麼辦呢?
最好,就能夠找到他去的地方,然後親自跟他道歉。
如果他只是一位來無影去無蹤的一位雲水比庫的話,
借用叫雲水比庫(就是只是在這邊暫時住,然後一走就不知道去哪裡的)
這樣的一位比庫的話,那麼,就必須得找到人,
曾經跟這位比庫要好的另外一位比庫。
然後,在這位比庫面前懺悔,然後說:
「尊者,我對於那位尊者曾經說了『如何如何如何』的話,我現在請求原諒。」
然後,那位接受懺悔的比庫,就跟這位想懺悔的比庫說:
「根據我知道,他應該會原諒你的,你應當好好地以後防護。」
那這樣的話,也可以把譭謗的障去除掉。
假如,被譭謗的那位聖者已經去世了,如果是阿拉漢的話,已經入般涅槃了,
那麼就必須要去到他去世的床前,或者說到他的塔墓前,進行懺悔。
懺悔了,就可以把這種障道的障礙可以去除掉,這是屬於譭謗障。
在這裡我們也要再順便說一下,我們通常平時在談話的時候,必須得很小心。
如果我們在談戒律的時候,或者說我們在談法的時候,儘量不要提到人。
如果我們要談的話,就談事情比較好。
就比如說,我們在談戒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
「假如有人他這麼這麼樣做,那麼會不會犯了什麼戒?」
這個只是談事情;如果說:「我看到某某比庫他這麼做。」
但是,假如你已經不知道當時這位比庫是不是真的是這麼做;
或者說我們看錯了,誤解了;
或者說當時他也許是有其它因緣而要這麼做,但是他做的目的並不是象你認為的犯戒。
如果你不知道,而你這樣指責他,或者說:
「他這樣子已經是犯戒了。」那很可能在無形之中(譭謗了對方),
假如對方又是聖者的話,那麼就是很危險的,非常危險的。
因此,無論在談法,在談戒律的時候,我們都談事,不要談人,要談戒就談戒,
談法就談法,如果指人的話,就比較危險的。
而通常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很容易誇大別人的缺點,
或者說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乃至到有些人甚至是對方曾經幫助過自己的,
曾經教導過自己的,或者說曾經在某一方面幫過自己的。
然而由於一個人的習氣,或者由於個人那種心態,很容易對對方產生排斥感,
即使他沒有得罪過自己,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那種內心的一種不善的氣量,
使你一談到別人的時候,就會對那一個人感到抗拒,
這個時候很容易就指責對方怎麼樣。
批評是很難避免的,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非常普遍的。
曾經有一個叫阿圖拉(Atula)的人,有一次他想要知道一些佛法的知識,
然後他就去找阿難達尊者。
見到阿難達尊者後,就把他對佛法的疑問,就去問阿難達尊者。
結果阿難達尊者就很詳細地跟他解答了這樣的問題,
即使阿難達尊者很細心地幫他解答問題,然而他聽了之後,他感到很不耐煩;
他說:「我只問了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他那麼囉嗦跟我講一大堆的話?」
然後,他又去問沙利補答(S?riputta,古譯為舍利弗)尊者的弟弟,
叫勒瓦答(Revata,古譯為離婆多)尊者。
勒瓦答尊者是一個很沉默、不喜歡多說話的人,他去問了勒瓦答尊者,
結果勒瓦答尊者沒有怎麼去回答他。
然後他又批評了:「我那麼好心去問他,他居然不回答我的問題,
那麼高傲,有什麼好了不起的。」
於是,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沙利補答尊者,
沙利補答尊者就很簡單扼要地回答他的問題。
他聽了沙利補答尊者的回答之後,他又譭謗了:
「我問這個問題,他那麼簡單就回答了我的問題,我怎麼可以理解呢?」
結果他又去找佛陀,然後就把他去見阿難達尊者,見勒瓦答尊者,
見沙利補答尊者的情況,跟佛陀報告。
這個時候,佛陀就說了一首偈頌:
「阿圖拉,不是現在才如此,過去已經是這樣了,說多話的人給人譭謗,
說少話的人會給人譭謗,乃至到沉默的人也會給人譭謗。」
(法句經.憤怒品)
「阿杜羅應知,古來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謗,
多言受人謗,適言受人謗,
不為誹謗者,此世未曾有。」
這個就是人性,中國有一句話: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人前不說人。」是不是?這是人性的缺點。
作為禪修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包容,要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優點,
別人的可取之處,別人可以學習的地方。
不要老是用帶刺的眼光去看別人,不要用帶刺的口氣去挖苦,去刻畫別人。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長處,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再去說,
這個是屬於一種隨喜的心態;
如果是帶著批評的、帶著貶低的、帶著挖苦性質的話,去說別人,
這很可能是屬於一種嗔恨心。
批評一個人,唯有一種情況才是可取的,也就是說你當面說他的缺點,
在適當的情況下說他的缺點,或者告訴他的老師,
叫他的老師或者叫他的朋友去提醒他,幫他改過,在這種情況下,
說別人的缺點才是允許的。
而平時,一些人聚在一起,說這個不好,說那個人不行,
基本上都是由三種心態所造成的:
第一種要麼就是傲慢心,很高傲的心,看不起對方;
第二種是嗔恨心;
第三種是妒嫉的心。
如果在講到一個人的不是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提醒一下自己,
用什麼心態去講別人,真的要提醒一下自己,而且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想想,
講這些話對自己、對對方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
如果沒有好處,我們就不要做。
有四類的人:
第一類的人就是既做利益自己,又做利益他人的人;
第二種只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的人;
第三種是損害他人來利益自己的人;
第四種既損害他人也不利益自己的人。
第一種人是最高等、最上等的,幫助了自己又幫助了他人;
比如說,我們跟大家一起說:
「我們一起去做供養吧,我們一起去禪修吧。」
或者說,我們去教導別人,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提升自己,
這種叫做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
第二種人就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
比如現在大家正在禪修,有些事不用我們管、不用我們幫的,我們就暫時放在一邊,
我們只是先管好自己禪修,這個叫做只利益自己先不管他人。
第三種人是損人利己的,就是傷害了別人,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去利益自己的。
比如說貪污一些公款,當然這是在家人的事情;
或者說我們私自挪用了常住、寺院的一些東西來為自己,
或者說拿了別人的東西來自己用,這個就是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
第四種人是損人不利己的,既損害了他人又沒有利益到自己。
如果我們批評別人,我們去譭謗別人,就是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既損害了他人,既譭謗了他人,又為自己造成了一些沒必要的障礙。
這種做法是最沒有智慧的、最蠢的一種做法。
因此,我們在談論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小心,不要涉及到批評,
儘量不要涉及到譭謗;如果對方已經有了戒,對方是持戒清淨的人,
我們去譭謗他的禪修,我們去譭謗他的一些為人,這是很不應該的。
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定,我們去譭謗他的戒,或者去譭謗他的一些為人,
他的一些性格,這也是會對自己造成障礙的;
如果對方已經有了觀智,我們去譭謗:
「他修到vipassan?了,他持戒怎麼是這麼樣的!」或者
「他還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樣的話也是很危險的。
如果我們談論的話,最好只是談論事,不要談論人。
如果一談論人的話,就會涉及到這些東西。即使對方不是聖者,如果對方有德,
這個德包括了戒德、定德、慧德,即使他還沒有解脫的德,
沒有解脫知見的德,也就是說他還不是聖者,他還是一位凡夫,
但是他是一位禪修者。
如果我們譭謗,對他生起不善心,說了一些挖苦的、譴責的、譭謗的語言的話,也
是會造成不善業的。
因此,我們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口業。
然後,第五種障是屬於違令障,這裡的違令是什麼意思呢?
違令是從佛陀而來的。
違令障是指一個禪修者已經違犯了以佛陀威力而制定的學處。
如果一位比庫,他就必須得很好地持守比庫的227條戒,
以及20種犍度裡面所規定的那些應當做的事情和不應當做的事情,
他應當盡自己做比庫的一切義務;
如果是作為沙馬內拉,他應當持好十戒,以及應當做的義務,還有眾學法;
如果是一位十戒尼,她必須得持好十戒;
如果是一位比庫尼,她必須要持好比庫尼戒;
如果是一位在家人,他來這邊,如果這邊是規定要守八戒或守十戒的話,
他就必須得要持守好自己的戒。
在上次我們已經說到了持戒清淨有兩種:
第一種是守持不犯,守好戒律而不去犯;
第二種是犯了就懺悔。
如果比庫知道自己犯了戒,他應當懺悔,如法地懺悔;
而對於沙馬內拉、對於十戒女、對於在家人,
如果自己知道已經違犯了其中一條戒,他應當去重新再受戒,重新再受,戒就清淨了。
如果一個禪修者無慚無愧地犯了戒,而且沒有慚愧的心,沒有想悔過的心,
他去禪修的話,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禪那跟道果的。
因為這個禪修者無慚無愧地犯戒,而且犯了戒沒有悔過的心,
已經毀壞了以佛陀威力所制定的學處;
因為違犯了這種學處,所以已經使他的道業成為障礙,這種障叫做違令障。
那有的人說:「我看到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持戒,他晚上要吃飯,
什麼東西都做,他照樣可以禪修,照樣可以入禪那,那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人?,很有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假如他(她)是比庫或比庫尼的話,
那麼很可能他(她)不是真正的比庫或比庫尼戒,
他(她)沒有成為真正的比庫或比庫尼。
第一種情況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犯了戒,比如說有些人他住在森林裡面,
他一個人住,就發現到他真的是犯戒,但是他還是可以入定,那怎麼回事呢?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一個人獨處,或者說一個人在森林裡面住的時候,他犯了戒。
當他犯了戒的時候,他起了慚愧心,他想要懺悔,
他想:「如果我遇到了其它的比庫,我將會如法地懺悔。」
這樣的話,還是不會成為他的障礙。
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犯了戒,我們就懺悔,懺悔了,
就把它放下,然後我們就去禪修,這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假如一位禪修者,有了這五種障礙的任何一種,
第一是煩惱障,第二是業障,第三是異熟障,第四是譭謗障,第五是違令障。
如果有這任何一種障礙,我們在這些障礙的障礙之下,是不可能證得道跟果的,
甚至禪那的。
對於第一種煩惱障,我們在座不用擔心,都沒有;
第二種業障,也不用擔心,我們在座都沒有;
第三種果報障,我相信可能性也很小;
第四種譭謗障呢,就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可以消除的,而且很容易,很快消除的。
然而,我們能夠在平時守護好身、口、意,這種障礙也是不難發生的;
而第五種違令障,就是我們犯戒的障礙,
在我們共住的情況下,也是不難去除的,即使我們犯戒,
或知道有些戒自己持不清淨,通過如法地懺悔,還是可以免除掉的。
所以,大家可以省察一下,如果有這些障礙當中其中任何一種,
就要知道如何去排除這些障礙。
排除了這些障礙之後,就不要擔心,然後把心再投進自己的業處,繼續禪修。
以上是屬於對禪修的障礙。
然後,蓋就是指五蓋,也就是欲貪蓋,嗔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
我們上次已經談過了,所以在這邊就不談;
還有至於其它的一些障礙,在這邊是簡單的帶過一下就可以。
禪修,要具備非常多的因緣才能夠成就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緣缺乏,或者不具足,
沒有具備的話,都會給我們的禪修造成障礙。
比如說氣候太冷、太熱、食物不適合、身體很多病、身體很虛弱,
這些都會給我們的禪修造成障礙。
那這些障礙,可以通過一些適當的方法來改善的。
比如身體不行,真的是很多病的話,要正視現實,
然後,在身體狀態很好的情況下,再禪修。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注意飲食跟運動的一些調節。
假如是氣候的話,比如天氣很熱,我們知道在這邊不可能說天氣熱了,
我們每個人都裝空調,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就要做到心靜自然涼。
不要太多的去抱怨,也不要說本來天氣已經是熱了,
已經是成為我們禪修的障礙了,然而我們再加上新的障礙,在心裡面老是抱怨:
「這種鬼天氣怎麼那麼糟糕,這種鬼天氣怎麼那麼熱。」
因為氣候的、天氣的、大環境的,沒辦法改變,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的。
而且,這些障礙只要我們禪修者有很好的心態,都不會成為障礙的,
氣候的障礙、飲食的障礙等等(都應該如理作意對待)。
另外,還有有一些障礙是屬於人為的,比如說在禪修當中,大家都應當互相體諒,
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而有些障礙是人為所造成的,這種障礙是很不應該的。
比如說別人在禪修,我們在談話,影響到別人,這也是屬於一種障礙,
這樣的障礙也是很不應該的;如果別人在禪修,我們在做其它的事情,
妨礙到別人,這個也是會造成障礙。
因此,我們在這邊,就儘量要做到多點去理解別人,要去體會別人。
如果別人在禪修,別人想要安靜,我們要創造一個空間,讓別人能夠儘量的、
能夠更加沒有障礙地去禪修,特別是不會因為我一些不適當的行為跟不恰當的語言,
或不適時的語言而障到別人。
有時候,我們也應當學會獨處,不要老是去竄聊,談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題,
或談一些不適當的話題,這個也沒有意思。
有時候別人很想禪修,你就老是去竄聊,然後去談一些家常,談一些不著邊際的話,
這樣的話,只是在浪費時間,所以不要這樣做,要儘量保護別人的禪修環境,
為別人禪修創造條件。
所以在這裡,要儘量免除一些禪修人為的障礙,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要學會用一種平靜的心態來面對任何的事情。
比如說條件不允許,就要調整心態。
自己是可以創造一些條件的。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會有一些干擾,即使你到深山裡面,
還是會有螞蟻、有蚊蟲這些干擾,還有風聲、鳥聲、野獸叫聲等等。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種很平和的心態,
去面對任何外在的一些變動,一些波動。
這個是對我們如何排除禪修的障礙,排除禪修的干擾的討論。
那接著,我們再談一下,如果要成就禪修,除了禪修之外,
我們還是要有很多其它的助緣的,還是要其它的福德因緣的。
凡是修行過緣起的禪修者,都知道或者都瞭解,我們在修行緣起的時候,
要觀照過去世,觀照過去世跟今世之間的因果關係。
其中,觀照過去世我們要觀照三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說造成我們今生這一組果報五蘊的因,
也就是我們在過去生曾經造了什麼樣的業,
這些業由什麼樣的煩惱支持我們造這樣的業,
然後使我們今生投生為男人,投生為女人的,
這種是我們在修緣起,觀照過去世的時候必須觀照的。
還有第二種跟第三種,我們在觀照過去世的時候也要查的,查找的、追查的:
第一種是屬於vijja b?ja,
第二種是carana b?ja,vijja b?ja就是明的種子、智慧的種子,
第二種是行的種子,也就是福德的種子。
因此,一個可以修到緣起的禪修者,在觀照過去世的時候,
不僅僅要查找導致投生今生為人的因,這些因包括煩惱跟業,
也就是無明、愛、取、行跟業;
而且還要查找過去生是不是曾經有修行過,修行過哪一些業處;
是不是造了一些善業;如果在過去生曾經修過四大,
修過vipassana(觀禪),這個是屬於在過去生曾經積累了vijja b?ja,
就是明的種子、智慧的種子。
如果在過去生曾經做過佈施,曾經持戒,曾經修過止業處——止禪的業處,
這是屬於carana b?ja;
或者說有些禪修者曾經在過去生曾經遇到佛陀,或者說曾經見過佛陀的弟子,
這些都是屬於過去生的carana b?ja,
就是行的種子、福德的種子,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追查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一位禪修者禪修成功,除了修行之外,
還必須得有很多其它的福德因緣的。
這些福德因緣總結起來有十種,
巴利叫做Punnakiriyavatthu,也就是做福德的基礎,十種功德事。
這十種功德事分別是:
『D?na, sila, bh?van?, apac?yana, veyy?vacca, pattid?na, patt?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種,也就是:
第一是佈施;
第二是持戒;
第三是禪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務;
第六是迴向(迴向功德);
第七是隨喜(隨喜功德);
第八是聽聞佛法;
第九是說法;
第十是正直己見。
這十種在巴利裡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礎。我們每一個禪修者,在禪修之外,想要造功德,
我們可以依照在經論裡面的這些指導去造功德。
這樣的話,會明確很多,應當造哪一些功德,應如何造。
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舉手之勞,易如反掌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分別簡單的講一下:
第一種是佈施(d?na)。
佈施是積累福德、積累福報最好的方式。
在經論裡面,有時候把佈施分為兩種,
有時候分為三種:一種是財施,財施就是財物的佈施,生活用品、資具的佈施;
另外一種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