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VElysian (くるみ)   2016-08-28 14:23:51
→ Bonaqua: 阿賴耶識其實並非一種獨立存在的個體,他是在談一種業種08/24 00:30
→ Bonaqua: 的集合概念,也就是所有造業種子的總集合。08/24 00:31
→ Bonaqua: 所以若從"個體"的角度看阿賴耶識,會落入一種常見。08/24 00:38
→ Bonaqua: 但業種確實會影響著生生世世的輪迴造因受報,不可言無,08/24 00:39
→ Bonaqua: 這同時又遮止了斷滅見的看法。08/24 00:39
→ Bonaqua: 阿賴耶識,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角度在詮釋萬法現象。08/24 00:39
→ Bonaqua: 而除了第八識阿賴耶,還有前七識,但這並非指真的有七個08/24 00:42
→ Bonaqua: 完全獨立自主的識在交互作用,而是在說從業種的作用深淺08/24 00:43
→ Bonaqua: 上可分出七個不同層次的作用,但其實都是同一業種集合。08/24 00:44
→ Bonaqua: 佛教的基本教義三法印,要解決什麼問題 ? 輪迴。08/24 00:54
→ Bonaqua: 那輪迴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 除了十二因緣法,08/24 00:54
→ Bonaqua: 唯識學其實可說是詳細解釋"輪迴"緣起的整個運作過程,08/24 00:55
→ Bonaqua: 所以還是有其必要性。08/24 00:57
→ Bonaqua: 而唯識說並非起於論師,基本上是出自於六本經教中所載。08/24 01:00
→ Bonaqua: 而其實唯識不單談到輪迴,後面還有成佛斷證過程的介紹。08/24 01:03
→ Bonaqua: 所以唯識學在大乘中就顯的非常重要。08/24 01:04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AD%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八識
八識:
1.眼識 2.耳識 3.鼻識 4.舌識 5.身識(以上合稱五識)
6.意識
7.末那識
8.阿賴耶
=====
我的解釋:
1.眼識 2.耳識 3.鼻識 4.舌識 5.身識=觸覺
6.意識=藉由前五識的體驗經驗形成的意識
7.末那識=先天的意識 例如性格
8.阿賴耶=因緣和合機制的代表
假設各識按照號碼次序形成: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當前面的識毀壞的話後面的識也當毀壞
更進一步說 '我' 這個概念也當先毀壞
若阿賴耶依然存在,就會出現輪迴是誰、受業者誰的問題
還有 '輪迴前的我' 與 '輪迴後的我' 是否有關係的問題
如果把八識按照出現順序排列的話:
眼,耳,鼻,舌,身,末那 -> 識 -> 阿賴耶
|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5-08-24 00:30:00
阿賴耶識其實並非一種獨立存在的個體,他是在談一種業種的集合概念,也就是所有造業種子的總集合。所以若從"個體"的角度看阿賴耶識,會落入一種常見。但業種確實會影響著生生世世的輪迴造因受報,不可言無,這同時又遮止了斷滅見的看法。阿賴耶識,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角度在詮釋萬法現象。而除了第八識阿賴耶,還有前七識,但這並非指真的有七個完全獨立自主的識在交互作用,而是在說從業種的作用深淺上可分出七個不同層次的作用,但其實都是同一業種集合。佛教的基本教義三法印,要解決什麼問題 ? 輪迴。那輪迴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 除了十二因緣法,唯識學其實可說是詳細解釋"輪迴"緣起的整個運作過程,所以還是有其必要性。而唯識說並非起於論師,基本上是出自於六本經教中所載。而其實唯識不單談到輪迴,後面還有成佛斷證過程的介紹。所以唯識學在大乘中就顯的非常重要。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14:28:00
路過, 冒昧插個話一下。 :)因為很多佛學法義都很複雜, 所以我盡量都是先從簡單一點的地方開始。輪迴主體的問題, 我是先從 雜阿含經170經 開始:)裡面也問了這種問題: 若無我者, 作無我業, 於未來世, 誰當受報? 然後我就看佛陀怎回答, 佛陀的回答真的滿微妙的 :)啊, 抱歉, 秀斗記錯了, 是雜阿含經58經, 不是170經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8 14:45:00
兩個角度提供您參考 :一、如果阿賴耶識屬於 "常",便不可能被轉為大圓鏡智。二、您可參考南傳論述 "無為法" 時,會不會用"無常"來談.
作者: VElysian (くるみ)   2016-08-28 18:42:00
感謝分享在南傳裡 無為法是涅槃的別稱?! 見雜阿含890經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8 19:35:00
有些觀念,可試著從 體、相、用。三個面向去瞭解統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