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孩子打人怎麼辦?轉移衝動情緒的出口

作者: iamis (包子臉)   2020-04-09 18:43:57
《孩子打人怎麼辦?轉移衝動情緒的出口》
#正向教養
#替代行為
我家孩子一歲以後開始零星出現打人的動作,
不過那時比較像是無法控制力道的結果。
因此當時我們也不覺得這是問題,
只會在事情發生後跟她說:
「Nono,要輕輕的,不然我會痛喔!」
然後拉她的手輕輕的摸一摸剛剛被打的地方。
希望可以透過教導正確的行為,
還有反覆練習,讓她習得適當施力的方法。
也的確,「輕輕的」這三個字像是個咒語,
打完人的當下她都會輕輕的「呼呼」,
好像這樣別人就不會痛了。
可是,
她一歲半以後開始出現咬人、打人的行為!
不是拿捏不準力道的手勁太強,
而是那種要引起你注意或不高興時的動作。
在這個尚未能用言語溝通,
對大人的指令也似懂非懂的階段的孩子,
我跟先生也參考了網路上的分享,
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的想改善她的行為。
比如略有力道的反制她的雙手,
告訴她,這樣的行為不受歡迎、沒有人喜歡。
但效果有限,反而招來更多尖叫,
或是我們放手後,她又再次動手打人的情況。
後來我弟教她,
生氣想打人的時候就打桌子/櫃子,
雖然轉移掉打人的行為,
但這個舉動也不是我樂見的結果。
約莫在她1Y10M時,
我突然想起之前從事幼教的朋友,
趕緊私訊她請教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
「#直接給她處理情緒的方法!」
朋友說,
像我弟教她打桌子其實就是替代打人的行為,
只是這個替代行為不是我想要的。
因此,朋友建議我建立新的替代行為,
取代「生氣就打桌子」的這一個。
並且要「#釐清生氣的原因」,
最後再抱抱她,告訴她「#可以怎麼做」。
比如,她想拿我的眼鏡,我不給她,
於是她就生氣打桌子。
我可以說:
「這是媽媽的眼鏡,你不能拿!」
(#建立孩子物權概念)
「你可以拿娃娃身上的蝴蝶結。」
(#告訴孩子被允許的行為是什麼)
「如果你生氣了,
不可以打桌子,可以抱熊熊!」
(#告訴孩子生氣可以怎麼做)
朋友說,兩歲以下的孩子無法理解太多,
就是直接建立界線,尤其對錯更要黑白分明。
另外,#家人的教養方式也要一致,
才不會混淆孩子的認知。
有了專家的指點,
下一次再遇到小乖生氣打桌子,
立刻塞布偶給她,
並告訴她:「生氣可以抱熊熊」。
然後你就會看她很用力的抱緊,
像是在發洩情緒一樣。
很神奇的是,這樣用力抱一下,
生氣的衝動也跟著消失了!
但這個練習才開始,還沒有建立起連結,
小乖生氣打桌子/櫃子的情況還是層出不窮。
因此那陣子,
不僅我們家隨時準備布偶讓她抱緊,
連帶她出門,也都要帶隻熊預備著。
一開始她還是先打別的東西再抱布偶,
但後來我們抓到她生氣的節奏,
在她生氣要動手前,
我們就提早塞布偶到她面前,
通常這樣做就可以順利緩和她的情緒衝動。
約莫過了兩個月,
她「生氣就打桌子」的頻率慢慢降低。
到2Y3M的現在,
幾乎沒有出現生氣就打人的行為了。
現在遇到的情況是,
一不順她的意,就會瞬間飆淚大哭。
於是我也試著告訴她正確的行為,
並陪她練習。
因為她現在可以對話溝通了,
我會先抱抱她,緩和她的情緒之後,
先同理她,再告訴她可以怎麼做。
比如她想自己一個人上樓,
被我們阻止強架下來,開始大哭。
我會先抱她,問她:
「妳想欲去樓頂,對否?」「嗯。」
「欲去樓頂,愛佮大人講,對否?」「嗯。」
接著我會跟她一起練習正確的作法:
「好,按呢咱來練習一擺,
你講:我欲去樓頂,佮我去,好否?」
「我欲去樓頂,佮我去,好否?」「好!」
「你閣問一擺!」
「我欲去樓頂,佮我去,好否?」「好!」
然後就會牽著她的手一起上樓,
完成這次的練習。
目前成效並不顯著,
不過反而在其他時候會出現類似的問句。
比如,要吃東西前會先問:「會使吃否?」
或是拿別人的東西前也會問:「會凍拿否?」
孔子說:「不教而殺之為之虐!」
我是當媽之後,
才開始真正落實這個道理。
——————————————
嗨,我是Check,
這裡記錄我的育兒日常,還有偶爾的自我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checkchecknot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