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對於佛教及因果輪迴的看法?

作者: triumphant (走る南風に乘って...)   2012-06-14 15:01:09
※ 引述《loyang (犯癮。六年後)》之銘言:
前文恕刪
: 所以產生了不一樣的教條 其實解釋的是同樣的事情
: 這同樣的事情可以從兩邊經典的共通處來探究 上述即指出其中一項
^^^^^^^^^^^^^^^^^^^^^^^^^^^^^^^^^^^^^^^^^^^^^^^^^^^^^^^^^^^
: 即: 人有意識 意識永生
^^^^^^^^^^^^^^^^^^^^^
佛教不相信意識永生。
所以你這邊說這是兩邊經典共通處,是不正確的。
佛教承認有「我」的存在,
只是佛教強調:「五陰非我、不異我、與我不相在。」
所謂「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
而五陰非我,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都不是「我」的意思。
佛教所承認的「我」,也就是輪迴的主體,
是不生不滅完全不會變化的東西,
「我」能生出輪迴,能變化出色、受、想、行、識等內容,
但本身不變的性質,不會因為輪迴的內容而受影響。
色、受、想、行、識,都具有生滅變動的性質,所以「非我」。
你所說的「意識」,本身是五陰中的「識」的一種,
具有生滅變動的性質,無法和不生不滅的「我」相提並論。
會生滅的東西,絕對不是永生的。
佛教所說的破「我見」,並不是否定「我」的存在,
而是因為眾生習慣把會生滅變動的色、受、想、行、識當成我,
例如「我思,故我在。」就是把「想」和「識」當成我,
而在佛教的觀念裡面,這是錯誤的。
到了大乘佛教的經典裡面,為了避免眾生分不清楚「我」和「我見」的區別,
就開始把「我」稱為「佛性」等稱呼,而不再方便而稱為「我」。
「我」是指具有不生不滅屬性者,
而「我見」則是誤把會生滅的東西當成我而言。
舉眼識為例,即使是盲人,也都還是會有「看」的觀念存在,
當盲人「覺得看不見」時,他的眼識就會浮現出來,
雖然眼根出了問題而無法看見東西,但仍然會有「看」的觀念。
但人在睡覺的時候,只要沒在作夢,會連「看」的觀念都消失掉,
換句話說,「眼識」會因為熟睡的因緣而消滅,
必須要等到作夢或醒來時,才能夠依當下的條件而生起,
所以「眼識」會生滅變動,
「眼識」必須依條件而生,也因條件而滅,故「眼識」是緣起的,
「眼識」沒辦法自己生出自己,所以無法稱為「我」,
因為只有不生不滅的東西,才能不依賴各種條件而存在,
同時也不會因為條件變動而消失,也才有資格稱為「我」。
「眼識」既然如此,耳識、鼻識等乃至於「意識」也都是依條件而生滅的,
因此你說「意識」永生,這絕非佛教的說法。
基督教和佛教最大的差別是,基督教信仰一個永生不滅的真神。
這個觀念和佛教可能無法融合。
因為佛教認為色、受、想、行、識都是依因緣而生滅的短暫現象,
無論是單一的色、受、想、行、識,還是五種東西的聚合,
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讓它永遠存在,
因為色、受、想、行、識的本質就是依條件而有生滅的,
這種東西的聚合絕對不可能永生。
一般來說,基督教所相信的耶和華,
依照聖經的記載,是一個會看、會想、會做決定、會有行動的神,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五陰神」,
祂本身既是五陰聚合而成,就不可能永生。
就像人一樣,人也是五陰的短暫聚合,
人的五陰消滅時,就必然會死,
只是所造之業能成為另一個五陰聚合的條件,故產生下一世。
這種想法和相信耶和華絕對是永生神的基督教,
有天壤之別。
: 因此我一直渴求一個關於生命的答案
: 我上過教會 唸過聖經 也上過佛學 後來又跑去接觸新時代的賽斯思想
: 到現在我還不敢說 我到底是屬於哪宗的信徒
: 我卻從這三種不同的思想裡面 找到了異中的同
: 我突然發現 會不會 真相其實一直只有一種
^^^^^^^^^^^^^^^^^^^^^^^^^^^^^^^^^^^^^^
: 卻因為我們各自用不同角度的稜鏡去檢視 而產生不同面貌
^^^^^^^^^^^^^^^^^^^^^^^^^^^^^^^^^^^^^^^^^^^^^^^^^^^
: 我們又各自執著自己看到的面貌 指摘對方真偽?
^^^^^^^^^^^^^^^^^^^^^^^^^^^^^^^^^^^^^^^^^^
不同宗教有不同立場,不要互相指摘,這是正確的。
但是不同宗教中確實有完全無法相容的根本觀念,
並不是像你講的這樣,只是因為觀察角度有差異而已喔!!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5:24:00
不好意思喔,佛教基本立場就是說「沒有不變、不可分割、永遠存在的自我,自我不過是被因緣聚合所化的存在罷了。大乘的說法是後期的再詮釋和再創造,也是被早期經典所反對的當然,有人可能會回說這是因為早期派系聽不懂大乘妙法導致佛陀只能因材施教.....我隨意。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6:14:00
簡單來說,空 假 中。原po的不變是指"空",生滅是指"假"。既然是空性,再去執著有個不變的 "空" 是沒有意義的。如同我說兔子頭上沒有角,人們要執著有個 "無角之角" ^ ^"最後不偏空,不偏世俗的無常(假),即是 "中道"。保持中道,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不斷精進到成佛道。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6:28:00
或許可以這樣說:早期佛教當然也承認有我,只不過那不過是由各種條件、原由和物質所形成的東西。是會變化、能分割、不永恆的。早期佛教一向主張說沒有永恆的主體,沒有靈魂,沒有阿特曼對於佛性/如來藏.......不覺得這玩意很像古早被佛陀拒絕其之存在的梵我思想嗎?如來藏派系會這樣回不意外(?)常見斷見是這樣吧.....:常見:有永恆不變的跨越時空的自我存在斷見:沒有這種東西,我不過就是肉體,肉體消亡我就死亡了佛教的中道: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但是構成自我的連續變化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停止,會隨著業力而持續下去。還有,印度教的梵我和你的理解不太一樣。「五陰非我、不異我、與我不相在」這句話不過是說色受想行識單獨來看都不是自我,自我就像馬車一樣,是由這五個東西聚集而成的。猶如諸支集 而起車之名 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就像是我們將零件集合稱為馬車一樣,我們也將五蘊的集合稱為生命(自我)我明天能貼上來,早期佛教對於非五蘊的自我思想的駁斥說法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9:28:00
如來藏性,並非一種 "實體",而是非常非斷的 "性質"。因為萬法有生有滅,故說非永恆。因為生滅相續不斷,故說非斷滅。這是一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特性。所以落在 "實體" 的觀念去理解,會產生誤會。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9:33:00
其實我不打算駁斥如來藏思想,我想做的只是表示早期佛教立場和如來藏派系不一樣而已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9:36:00
其實我覺得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性空" 其實就是如來藏。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9:37:00
喔,中觀派和早期大部分派系可不會這樣認為。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9:39:00
眾生根性不同,佛說法的名相也有不同吧。總的來說也不會離開 "緣起性空" 這個根本方向。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9:41:00
然後各派就會開始吵哪派比較透徹.....嘖嘖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9:43:00
自己實修才是關鍵,反正各種法門最後也是同流一海。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9:44:00
對於會不會同流一海我不確定,不過我喜歡你的態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19:51:00
學佛開心一點吧。 ^ ^"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19:57:00
我不算嚴格意義下的佛教徒,不過也祝你愉快。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2-06-14 20:16:00
把自己當個學生囉,不太建議當教徒 or 信徒。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4 21:39:00
在不預設佛教一定正確的前提下,我的確把自己當學生看OK,反對意見來了:首先,是「彌蘭陀王問經」書中的故事:書中一位比丘對迷蘭陀王這位王自稱那先,但堅持這只不過是假名,是為了方便而已,實際上並沒有一個「人」在王面前在國王反問時,僧人解釋了這是甚麼意思:就像我們把零件的集和假名為馬車一般,我們也把五蘊的聚合假名為我、生命、人。然而,脫離五蘊之外,是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被稱為那先的人另一個反對意見是早期佛教對於自我(阿特曼)的三個分析之一「阿特曼究竟是等於五蘊,還是外於五蘊呢?」這個問題如果等於五蘊的話,那阿特曼就不是阿特曼了。因為五蘊是會變化的。而阿特曼就定義而言是永恆不變的。那麼,阿特曼是五蘊之外的事物嗎?這也說不通。因為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全是五蘊。說一個我們體會不到的東西存在不是執著就是自欺。故沒有阿特曼這種東西。有的只是五蘊的聚合變化,自我也不過就是這種東西而已。當然這種想法很多人不能接受。例如同樣認為有著超越五蘊的自我(但這個真我沒有創造宇宙)的耆那教徒就做了和原PO相似的質疑...不過我不評斷對錯。我不過想表示非如來藏派系想法罷了~還有,如果所有佛教派系都認為獨立與五蘊的永恆自我的存在,那為何派系佛教的犢子部的特色就是認為有著超越五蘊的我(補特伽羅),又因為這點被其他所有派系攻擊?早期佛教不就正好認為輪迴沒有主體.......輪迴不過就像火焰的接力棒,從這根蠟燭點到下一根蠟燭罷了這之中沒有啥「同一根蠟燭」或「同一束火」的存在,不過是相連的持續變化而已這點就是佛教思想特色之一,也是教外人士通常的攻擊點OK,上面對阿特曼分析的出處:雜阿含中的陰根經當然,後期佛教對前期的理解就是像你這樣說,我沒意見。不過後期對菩薩的說法絕對不是你的理解就是了還是得說說,以考究和歷史的方面來說,菩薩和緣覺等區分並不存在於雜阿含經這部最早的經典中。等等,你對於佛教解脫論完全不是主流佛教的想法...佛教正好就是說,當人了解世上沒有不變永存的事物,就連自我也是這種東西時,再進一步的靠著修行去除難以去除執著和偏見他就能夠去除三毒。因為構成三毒的「錯誤認知」已經消失,故進一步的他將沒有煩惱,成為一位覺悟者後面一點的佛教派系認為這種人太自私只為自己,境界不夠高修行者應該要盡力的花費無數次生命來幫助其他人了解這點,做這種事的人就叫做菩薩。最後圓滿的才能叫做佛懶得繼續打了。是不是誤解,去問問專精的教授或者南傳法師便
作者: drea (星空下的背影)   2012-06-15 12:24:00
你再怎麼無我也比不上單細胞生物的無我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5 12:24:00
知。要嗎去看相關讀物也可。比如楊惠南教授的「佛教思想發展
作者: Quizs (Quizs)   2012-06-15 12:26:00
史」、林朝成和郭敦順教授合編的「佛學概論」之類的書籍要看佛教和印度諸外道爭論有沒有超越的真我,還可以看三民出版的「印度哲學史」以及「印度思想文化史」阿羅漢被後期罵的原因:只顧自己解脫等等.....犢子部的例子你就這樣忽略不看了雜阿含中的陰根經的說法你又要怎麼解釋?承認早期說法又沒差你這樣還讓大乘瑜珈宗派/如來藏派系的自豪點變得毫無意義他們認為,和南傳的‘法有我空’,中觀的‘法空我空’等比起,自己的‘法空我有’才是最透徹的.照你的佛教理解,這區分根本不應該出現,如來藏派系的特點和自豪處變得莫名其妙忽然發現「五陰非我、不異我、與我不相在」是北傳的譯法,南傳的譯法是「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不過不管如何,其中的我指的還是「阿特曼」這個永存的東西除了瑜珈派系外,原PO這種解讀法會讓佛教和印度諸外道之間的理論攻防變的十分詭異。如果佛教像原P這樣認為,那耆那教為何要用和原PO相似的理由駁斥佛教無我觀?當時的佛教又為何不直接說對方誤會了,而要一一回應質疑?其他印度哲學派系(比如數論派)居然都和耆那教一樣有著對於佛教立場相同的偏見?這實在詭異。三毒起因你也理解錯了:痴是因為錯誤的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永久不變,故我能夠抓取、保存、持有他。而贪和嗔是相應於這個錯誤認知而起的。而(至少是早期)佛教認為,一旦讓人了解諸行無常(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變動)和諸法無我(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被稱做阿特曼)後,人就會了解,自己並無法保存、抓取和持有任何事物(至少無法永久地),因為連以為最為堅固不可動搖的自我也是在不斷變化中。一旦這樣,痴就沒了,贪和嗔也相應的消除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