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三七】傑拉什-商街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24 12:18:33
~※ 傑拉什-商街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78845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在「橢圓廣場」待了一陣,大夥走入「傑拉什古城」的「南北大道」(Cardo)。這
樣的規劃很多羅馬轄城都有,前幾天我們也在「耶路薩冷」見識過,然而由於一邊是山坡
,一邊為長河,這條大道被迫有些歪斜,略朝東偏。這無損其氣勢,長達八百公尺的它接
往另端的「北門」,兩側皆是列柱,列柱隨時代作了幾次變更,不僅柱頭由典雅的「艾奧
尼克」式換成翻捲繁複的「科林斯」式,也旁移擴增了路幅,順勢加添了下水道。在某些
還原圖中,列柱還成為騎樓的一部分,有人眾在簷下熙來攘往。
可惜街邊房閣幾乎無存了,只剩被修復的列柱仍勉力勾勒著。循著殘斷的橫樑我一路
瞥望,它在某處特別抬升,像形構著門面,根據導遊的提點,這名為「Macellum」的地方
當年正是個室內商場。走了進去,方整庭院中有著八邊形牆礎,環立的柱身暗示某座亭閣
的存在,唔,商場蓋成這樣還滿特別的,賣的應該也是奢華商品吧。無法得知原本的隔間
,但盯著遺留的結構看了幾許,總覺得中心像座十字水池,邊緣凹折切轉,莫非聚焦視線
的這些是中庭造景,店家其實在周邊環繞?另種想法冒了出來。不禁再拿了地圖比對,外
側還真有虛線標示的隔間,我不禁啞然失笑,趕緊把方才腦中形構的畫面抹去,替成環繞
水泉的四面雙層商樓,再添上柱廊。
儘管城市的繁榮是在羅馬與拜占庭時期,伊斯蘭的「伍麥亞」在接管後仍略有經營,
他容許居民繼續信仰基督教,只於需求增加時,在商場隔壁加蓋清真寺,以列柱環圍中庭
,庭南是設有「米哈拉布」的祈禱大廳。然當走了進去,就僅見一片空地,雖有幾根柱礎
標記著,也難勾勒其原本樣貌,與其鄰居的命運天差地遠。
清真寺位處街邊轉角,城區靠南的「東西大道」(South Decumanus)在此交會,交
會處特別設計成弧圓的小廣場,並以羅馬愛用的「Tetrapylon」聚焦視線。「Tetrapylon
」通常是個立方建物,四面以門開敞,牆簷是藝匠的創意洋灑處。這兒由於以廣場拉展,
便採用了另種變體「Tetrakionion」,分裂為四,不再是具有覆頂的門,而是高竄的柱台

遺憾的是,經過天災摧殘,現今可見的,也僅剩底座和側面以扇貝為頂的弧龕,來自
埃及的粉紅大理石、曾經豎立的人像都消失於歲月,座上四根細柱擎舉華蓋的身姿,只存
在還原圖裡了。從圖上的描繪,這兒當年應為黃金地段,環廊後皆是人客如織的店家,且
目前仍能辨出隔間。不過這樣的視覺設計到了伊斯蘭人手裡,似乎變了調,為了賺錢,商
攤併吞了人行道,也往圓環蠶食,擠擁著龍蛇雜處的哄鬧感。
身為城區的第二軸線,「東西大道」原本會攀至丘上神殿區,直抵那側的城牆,另端
則以橋跨越長河,連通對岸的「大浴場」,再繼續延伸。但古老商道南北走向,商機自也
如此,加上地形干擾,「東西大道」最後鋪設的短很多。我轉頭往東望,沒多遠就是園區
門柵,再過去為「傑拉什」新城,有現代房閣密集堆疊。是河道自然劃分所致嗎?還是早
年有人刻意主導?幸好這兒沒有跟其他古城一樣,為了居住就恣意亂蓋,魯莽佔領這片歷
史見證。相較之下「大浴場」命就沒那麼好,據說它原有好幾個高闊的長拱頂大廳,增建
時又添了環繞中庭的諸多小室,不過由資料照片看,只剩幾道牆拱勾勒曾經的規模,有半
數已成了碎礫,深埋民宅之下。
穿過「東西大道」往北走,沒多遠左手邊出現另個顯眼門面,支著拼湊回去的綴邊山
簷。望了進去,裏頭是兩列立柱劃出的長階道,感覺應是棟重要建築,偏偏階頂長牆橫擋
,僅有孤單的弧頂龕室在那俯瞰,讓人窺不出究竟。導遊目不斜視,顯然是沒打算帶進解
此疑惑,迫得我趕緊去讀說明板。它被稱為「Cathedral」,似乎挖掘之初因其格局以「
教堂」稱之,之後就沒作進一步更新了。而在更早的羅馬時代,這裡本是敬奉酒神「戴奧
尼索斯」的神殿,以壯偉立面勾人從街仰望。合理地推想,將其替代的教堂也該有著類似
概念,然教堂多是坐東朝西,若要按規制砌建,就得以背側與眾人相見,猜測當年的設計
師應很傷腦筋。
不禁仔細研究了板上的復原圖剖面,果然其中的設計頗具巧思,它在坡底設了滿大的
前廳,以門樓、雙層側廊包繞著主階,這樣就能有氣派門面了,信徒們由長階仰望登上,
再從兩邊繞到另一端的主殿大門,也難怪目前我抬起頭只能看見橫阻牆面,因為主殿在牆
的背側,至於那個弧頂小龕室,說明板將其稱為「聖瑪莉祭壇」,或許當年曾立有聖潔塑
像。
「Cathedral」的隔壁是城內挺重要的設施「Nymphaeum」,也就是兼具裝飾的飲用水
泉,這類建物在「凱薩利亞」與「佩特拉」雖也有,卻只見池緣,剩餘立面有限,「安曼
」那座則與我無緣,能在此城見到相對完整的「Nymphaeum」,很令人開心。它高築的背
牆以方柱隔分為三區,兩側平展,中處內凹,方整或弧頂的龕室交互接併,儘管右端崩塌
嚴重,讓其失了勻稱,仍有諸多細節值得端賞。龕室柱頭使用了「科林斯」式,層層翻捲
的葉紋自顯繁麗,橫楣的團花以不同樣式拼組、堆疊,彷彿在荒岩中仍要持續開綻。
根據說明板,池壁某些邊緣凸起的孔洞,其實曾是獅頭模樣的出水口,雙層結構的立
牆原本亦佈滿妝點。其下段貼了大理石板,有著流雲紋路,上段換替為彩繪,覆於龕室的
小山簷也特意裂分,增添視覺的豐富。比較需要想像力的是已完全無存的簷頂,山形的它
內嵌著半穹,成了與中處凹弧的搭襯連接。
除此之外,將龕室都放入姿態各異的雕像相當合理,池外斷柱很可能也是塑像座台,
在某些還原圖中,它已幾乎是座華美殿閣,與街邊列柱結合一起。這應該就是古老遺跡的
迷人之處吧,有著殘缺的荒涼遺憾,又能激發人的萬般想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