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二五】死海、瓦地倫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06 11:28:16
~※ 死海、瓦地倫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2565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今晚的下榻處在死海旁的旅館,說是海,其實跟「加利利海」一樣只是湖,狹長狀的
它面積相對更大,且由於約旦河從北而來到這裡止了步,千千萬萬年的蒸發與礦物質沉積
,讓它的鹽度是海水的八倍有餘。
不過這世界地勢最低的湖泊可能也將亡於人類之手,暖化的氣候使其範圍不斷縮減,
近些年一座中島已暴露出來,把湖南分離,當車一路駛著,也能看到諸多窄堤將湖南縱橫
切劃。據說那是為了提煉頗具商業利益的礦物成分,會否加速它的死亡我就不知道了,官
方是聲稱有打算從地中海或紅海引水過來,但這樣的死海即便輪廓存在著,也不是原本的
它了吧。
抵達了湖岸旅館,果然天色還相當明亮,領隊說可以趁這時間去玩玩水,我翻開存在
腦裡的行程表,玩水明早已經有排了吧,才不要這種被砍一刀後的加碼。在嘀咕中於旅館
內閒晃,其中一區挑高餐廳懸掛了無數色傘,繽紛如花海,不知是為了哪個節日,而當上
至我們位於高樓層的房間,陽台納入的景色相當美,腳底是花園,以流曲的泳池為核心,
高聳植樹環擁,遠處則是死海的開闊。漸微的日照令湖色顯得蒼白,但水天間的岸際仍接
收了夕輝,有柔煦的橙紅暈染開來,怔望著這樣的景色須臾,心情也輕躍起來,於是放棄
了跟領隊的嘔氣,下樓走往湖岸。
踱到了岸邊,沒想到團裡大夥幾乎都在,但看衣著應該沒打算下水,只是望著外國人
在傳說中超容易漂浮的死海飄飄蕩蕩,假仙端著報紙。可能這種舒愜的氣氛有其魔力吧,
不知是誰起了鬨,說話總帶著傻氣的圓潤小妹居然就脫了鞋,穿著外衣直接衝下了,她一
開始有些戰戰兢兢,接續便輕鬆仰躺,想必這漂浮力並沒誇大。大夥嘻嘻哈哈拍照完各自
散去,留下被晚霞吸引住的我們繼續在岸旁坐著,湖水面西,因此霞光是由飯店側透來,
弧浪造型的連串遮棚綴著灣口,水鏡映射著天空揚散的粉紅光帶,形構成一幅浪漫。
由於黃昏的湖景絢美,便對清晨也有期待,當鬧鐘響起,即使窗外僅是微明,我們仍
快速換了泳褲,外套浴巾裹著,剛好在走到湖畔時見到旭日由對岸綻射。原以為我們來得
早,哪知團裡諸多長者可能習於早起,已經在玩水了,一群人飄在水面,努力轉齊方向,
由領隊掌鏡。「來呦,你們也趕快,相機給我。」她親切以笑顏招呼,像早把我們昨日的
爭執拋入雲煙。
脫去外套,我下了水,死海的水質感覺黏滑了些,而身為水生動物的我雖對仰漂已熟
稔,但這兒的浮力果真強大,不怎麼需要擺腿輔助,就能輕易躺平,當閉上眼睛任憑身體
緩緩盪漾,好像就能放空至入睡。今晨的死海靜謐無風,將仰躺的我化為嵌於水鏡的連體
雙面人,可惜放空這事與我無緣,躺了一陣又忍不住翻了身,東划西游,環望著四方景貌
。日出的光色變換得挺快,最早是將湖岸群山染得橙紅,連膚色都顯得灼,沒多久就把丘
岩覆上一層炫目,於是乾脆上岸倒在躺椅,曬曬缺乏日照的肚皮。
因為留了大把時間給大夥體驗死海漂浮,今日啟程得晚,但也無妨,畢竟接續就是拉
車到以色列南端的「紅海」,在那邊往東過海關進入約旦。這段路相當漫長,望著湖旁的
雪白鹽山、提煉工廠,在休息站於領隊推薦下買了兩球冰淇淋,直到中午才抵達港口「艾
拉特」(Eilat)。儘管以約國界縱長相連,可以出入境的地方僅北中南各一,戍守南關
的「艾拉特」,領隊說遊覽車無法帶我們穿越,必須自己拉行李去驗護照。而這兒不像機
場大樓各方面為旅客設想,更別提自動送人前進的履帶,進了大門就是碎石鋪面的露天長
路,外加幾棟簡陋小屋,對拖著重重行李的老弱婦孺有點吃力,但這樣蓋過章一步就從以
色列來到約旦的經驗還是滿特別。
過關後的城市名為「阿卡巴」(Aqaba),由於是約旦唯一的港口,發展比它的鄰居
還要繁盛,光是街景就相當熱鬧了。在城裡吃完午餐,於餐廳外閒晃之際,我瞄到個小攤
販,攤主不知是否去覓食了,留下滿桌的商品,完全不擔心被拎走。商品除了簷下掛綴的
玩偶與傘飾,大多為約旦挺特色的沙瓶,也就是往瓶裡填充多彩沙粒讓它在瓶面顯現紋繪
,相當特別。我來之前就有打算買個一兩瓶回家作紀念,這攤也有幾樣看來不錯,偏偏等
了一陣都沒見老闆回來,只好放棄隨大夥上車,反正一路應該都有機會。
來約旦的重點是「佩特拉」,不過路上尚有個地方值得轉去看看。它名為「瓦地倫」
(Wadi Rum),雖如猶太曠野那兒同樣滿目石岩,卻比其更具景觀及人文特殊性,因而在
前幾年被收為世界遺產。由於會遠離道路,深入荒原,也為了管制保護,所有遊客都必須
先到此地的貝督因人聚落換吉普車。
走了進去,看起來這些聚落大多已轉型觀光,除了幾列帶著白條紋的黑色傳統帳篷,
還有許多白色大球體,不曉得住在裡面是怎樣感覺。以竹棚遮覆的廣場則放了花布座席,
被環圍的炭堆想必到了夜晚便會燃起篝火,烘托著舞宴。而所謂的吉普車,嗯......就是
底盤高一點,後半開敞的汽車,完全不是概念裡很帥氣的那種。把自己當成會走動的貨物
爬上後艙,我們隨車往山野奔馳,顛簸中是不時撲面的風沙滾滾,偶爾會飛疾至刮臉刺目
,大夥紛紛用圍巾把頭包裹只露出雙眼,畫面很令人噴笑。
這區域的石層以花崗岩為主,輪廓上像高低層疊的堡壘,有著圓潤的稜線,表面又被
風沙蝕得溝槽孔洞滿佈,顯得滄桑。有些石山因其形貌被當地人取了特殊外號,「智慧七
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是當中較著名的,高聳的山錐從某角度望去,有列併
的管柱模樣,幾處底岩蝕空的石橋也是熱門拍照景點,難度高者還需要拉繩攀爬。但這些
似乎沒在我們的前進路線上,且我們只有靜靜開車的司機,在沒人指引介紹的景況下,就
算瞥見頗具特色的,也只能於瞎猜中自行添加想像。
望著丘巒的不斷變幻,看貝督因人偶爾牽著駱駝群晃過,須臾,我們被帶入一處巨岩
包繞的谷地。這地方應是觀光客必來之點,已有許多人聚在某塊大石前拍照,我好奇湊了
過去,原來主角是石上雕刻的兩張人臉,他們都戴著頭巾,差別在有否蓄鬍。領隊說刻的
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沒說清是否兩者皆是,而大夥雖隨即喔了一聲,表情卻都跟我一
樣,名諱是聽過,若要細數其作為,僅能支吾帶過。我曾想找那部已成經典的電影來概括
了解,然如今世界引誘何其多,就算偶爾看到電視台在播,盯了幾分鐘,還是又轉了台。
覺得汗顏的我後來上網惡補,原來事件的時空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鄂圖曼帝
國」。當時雖是以政教合一的傳統維繫伊斯蘭世界,身為主幹的土耳其人地位還是較高,
於是民族主義的風潮便在傾壓中竄起,號召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革命。就如同藉幫忙建國為
名,拉攏猶太人扯帝國後腿,英法也相中了這股勢力,「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便是
被指派過來,協助當地人民游擊反抗。
經過一番血淚犧牲,革命戰爭最後勝利了,阿拉伯人也相當感念他,「勞倫斯」的心
境卻陷入低潮,因為協約國當初許諾的土地遼闊,戰後卻狡猾分贓掉精華地帶,讓他覺得
失信於人。於是他寄情於自傳書寫,石山「智慧七柱」便是當地人以其書名作紀念。值得
玩味的是,由於序言寫得像獻給某男孩的情詩,很有可能這部書也是獻給一段無法開花結
果的愛情吧。
「瓦地倫」配套的行程有很多,若待個兩天一夜,除了可以爬石橋、鑽峽谷、看泉水
、研究古居民的壁刻,還能住帳篷、賞星空。然我們是最簡版,與「阿拉伯的勞倫斯」交
會過,在臨近帳篷喝了杯貝督因人煮的特色茶,便直衝可觀夕陽的大岩丘。為了不錯過最
好的時間點,吉普車飛速奔馳,領隊也在車停妥後幫指了路,但要爬上去並非易事,岩塊
沉積了不少沙,很容易滑倒,而一滑就等著見血了。
小心踏穩腳步,登躍上丘頂,還好夕陽仍嵌在遠山的鞍處,再晚就要隱沒了。我隨意
找個地方坐下,天空的雲絮揚得狂野,像正與今日最後的光炎共舞,原以為這樣的歡宴會
愈漸燒灼,燃出紅豔的霞色與赤赭岩漠相襯,但有些事物就是可遇不可求,等了片刻,眼
前的雲彩只願在黃白間交繞,或許那種夢幻的畫面還需要更多水氣來暈染吧。
儘管霞色不盡人意,周邊的岩丘倒進入了奇幻時刻,它們由原本的棕紅轉為橙紅,被
風沙劈斬的嶔崎、被時光刻蝕的滄桑都成了不羈的英武,若找到方法解除封印,便將復甦
。於是大夥不禁以其為背景,或迎風漫步,或靠倚遠望,等待巖城間點起火炬,迎入由裂
谷轉來的駝鈴輕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