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二二】聖殿山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03 12:11:21
~※ 聖殿山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57857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是老天的意旨,要我對歷史上「聖殿山」的爭奪得失更有體悟嗎?能上山的消息雖讓
睡前情緒安穩了些,與領隊的交鋒仍帶來大戰後的疲累。而為了補足這個行程,我們提早
半小時集合,領隊和我對眼時的表情平淡,看不出對我有否記恨,反倒是在「聖墓教堂」
落淚的大嗓門女生過來拍了我。她壓低聲音:「昨晚幹得好,早就想說她了,我們都有在
房間幫你加油。」呃,這種沒丟出去的加油有啥用啊,要不是我絞盡腦汁再加上天佑,現
在你們就要離開「耶路薩冷」了。
車在城南外圍將我們卸下,行走之際,旁側出現好大一區的迷人古遺跡,根據方位,
應該就是「南牆」的「考古公園」。這區連結著「聖殿山」與南方的「大衛城」,古早前
被稱作「俄斐勒」(Ophel),「所羅門王」的宮殿推測便是蓋在這兒。而在「希律王」
改建後的「第二聖殿」時代,這區是平民由南上山的朝聖入口,雖然從我的角度看不清晰
,近牆處應有著大廣階,部分區塊的年代經考據相當吻合,所以若在上頭走著,極有可能
便與耶穌的步履重合,再認真辨析,也能找到當時「戶勒大門」(Hulda Gates)的痕跡

資料上說,這門有兩組,將南牆均勻切分,右側的入口為三門接併,儘管已被後來的
穆斯林封了,牆前又有一排樹遮擋我視線,隱隱仍能瞄到些弧邊,左側出口的雙拱門難度
就高了,因為十字軍在牆外添築了堡壘,且或許為了跟上頭的清真寺作整合,把這道封門
遮得剩下半拱,僅留了邊角雕花給後人追憶。
近牆處的研究資料較多,而牆與我間的大幅腹地可能是才開挖沒多久,幾乎都處於推
測階段,且由於各年代的建物交互堆疊,也增加剖析的難度。有一區綜合了「所羅門」時
代的王家建物、守衛塔、門房,有一區表層像拜占庭紀念聖母的「Monastery of the
Virgins」,底下又找到「第二聖殿」的法庭遺跡,然後還有不同伊斯蘭朝代建的行政機
關、防禦構體,若想一一釐清,估計需要幾十年吧。儘管用途未明,這片以千年時光雕琢
而成的作品依舊散揚著韻味,殘傷的輪廓、滄桑的石紋,不同風格的建物相處一起卻不顯
雜亂,些許弧拱將其串連著,也添增了想像。可惜我與它的緣分短暫,導遊的腳步匆匆,
只能遠遠留下幾張照片。
城牆由方才那個十字軍堡壘向南延伸,再往西包繞,沿著走去,便來到昨晚行穿的「
糞門」(Dung Gate)。它早年雖被用來疏運穢物,現今倒也拱邊綴飾、頂著花綻,就算
為了行車而將下截拓寬,反而多了波折變化。走了進去,右手邊是「考古公園」被城牆截
分的西半部,儘管近處只是草皮,沒像東側有著撩目的參差堆疊,遠方其實有些許「伍麥
亞」王宮的復原,「西牆」末段還匿著知名的「羅賓遜拱門」(Robinson’s Arch)。它
不太顯眼,若不知就裡,僅會覺得是牆上的莫名凸起,不過經這位「羅賓遜」的研究,它
就跟昨晚在「西牆」看過的「威爾森拱門」用途相似,差別在形構為階梯式的轉折陸橋,
能將谷地的朝聖民眾由左方引入聖殿。
很可惜地,現在它崩塌到只剩拱弧的根部,拱上的門就算我努力望也窺不出半點痕跡
,好在地面留存了不少建物,有整排因朝聖客而建起的商店大街,也有浸禮池(mikveh)
,而地上散亂的大石本應都在城牆上,為「第二聖殿」的外圍部分,由於羅馬人摧毀後推
下,導致石板道被砸得坑坑疤疤。當中一塊則因刻著「吹號角的地方」,被認為是牆頂轉
角的台石,每逢「安息日」號角手會在那兒提醒大家收工休息。唉,若要對「耶路薩冷」
的過往徹底感受,真的該花時間將這區跟「大衛城」那兒好好走一遭,但光上個「聖殿山
」我就爭取得如此辛苦了,這些考古遺跡應永遠跟旅遊團無緣吧。
一如朝聖「哭牆」,上山也得經過安檢,再走上廣場旁的奇形木橋「Mughrabi
Bridge」。它本來不是長這樣的,只是地基在地震後崩垮,想在建新橋前順便於塌亂土石
間考古,卻被穆斯林方指責是想趁機搞破壞,毀他們金頂,僵持多年無果,只好以暫時性
的木橋迎客。雖說是暫時性,望來也挺藝術,骨架排列得像條龍骨,不損聖地的風範。
已經崩塌的橋基其實連在「第二聖殿」的「Barclay's Gate」,令人覺得穆斯林很故
意,把所有的舊門用各種方法遮掩起來,有些內部還成了他們的禮拜堂,而現今通往山上
的入口雖有十二個,也只有我們目前走往的「Mughrabi Gate」可容非教徒進入。這很奇
妙,到底是如何判定教徒身分呢?又不是像印度教徒幾乎為印度人,難道其他膚色的人不
能信伊斯蘭教?也不可能誰進來就抽考可蘭經背誦吧。
胡猜中,我終於踏入了傳說中的「聖殿山」,先望見的是散置各樣柱頭的西南角廣場
,資料上說這些是十字軍時代的殘餘,連同邊側的屋房為一處伊斯蘭博物館。「第二聖殿
」時期曾有一道華美柱廳「Royal Stoa」由此往東延伸,因鄰近南牆入口,群聚著販售供
品與換幣的攤位,耶穌曾對這亂象相當氣憤,說怎麼可以把敬神的地方搞得如此市儈吵雜
,意指祭司們有暗中勾結之餘,還翻了人家桌。
不過這樣的高聳柱廳現今自然只能想像,取而代之的是有著灰色拱頂的「阿克薩清真
寺」(El-Aksa Mosque)。這名字有著「遠寺」之意,為「伍麥亞王朝」於八世紀的建物
,連結了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相傳天使加百列奉真主之命,帶著馬形神獸「Buraq
」前去接迎穆罕默德,於是他在夜裡騎著神獸,來到當時被稱作「遠寺」的「耶路薩冷」
,從「登霄石」上了七重天。登霄的這段旅程他受了摩西三拜,還見到天堂與火獄,並領
了真主指示,定下信徒必須一日五拜的傳統,也因著這典故,此山成為僅次於「麥加」與
「麥地那」的第三聖地,所以就算再怎麼協商威脅,穆斯林也不可能把它讓給猶太人,遑
論重砌聖殿。
最早「阿克薩清真寺」只是小小的禮拜堂,幾次的地震非但沒將其徹底摧毀,反而使
它在各朝代手中不斷擴建,就算被十字軍轉為皇宮與「聖殿騎士團」總部,也僅是短暫的
插曲,後續幾世紀又回到穆斯林的掌控,成就了目前的模樣。由其重要性推想,這座清真
寺應極度壯偉華美,但當於近處望著,卻像是選擇了隱抑低調,拱頂退縮匿形,成了由連
拱切劃的矮閣。儘管如此,還是能在細微處找到妝點,柱頭展演的捲藤翻葉,窗花形構的
繁複星芒,根據網路圖片,拱頂內面尚有緻密炫眼的馬賽克,可惜只有教徒才能進殿窺個
究竟。
清真寺的東側廣場除了有給女性的祈禱堂,也放了成列的殘斷柱頭,展示了更多的變
化,導遊對這區沒怎麼搭理,但根據我讀過的文章,底下藏了個空間叫「所羅門的馬廄」
。這名號很令人多作揣想,經學者們梳理後卻頗煞風景,「所羅門王」或許曾使用過這區
域,成為馬廄其實在十字軍時代。由於「聖殿山」在這邊的地勢較陡,「希律王」將平台
擴大罩覆時,不得不在內部添增許多拱柱作支撐,因之而生的空廣廳室便被後人想辦法利
用,馬廄就是其一。
至於現在,很合理又被穆斯林轉為禮拜堂,還曾想大肆改裝成能納萬人的清真寺,結
果南牆就被他們粗暴鑿出了大洞,經過抗議也只是隨便填補,留下突兀的壁色。我覺得雙
方根本都暗藏鬼胎,一方是裝無知偷偷施工,能藉此毀滅猶太人的歷史最好,一方以考古
之名看似冠冕堂皇,應也在祈禱這樣的開挖能搞垮金頂,好讓他們重築聖殿,畢竟猶太區
裡就有間「聖殿研究所」,說是重現與介紹舊時儀典,卻連「第三聖殿」的輪廓都準備好
了。
這樣的隱晦歷史僅能匆匆一瞥,畢竟導遊幾句交代完「阿克薩清真寺」,便領我們轉
向北,走往「聖殿山」最閃耀的金頂。雖被大夥這樣稱呼,直覺認定是座清真寺,它其實
僅是紀念性質的聖殿,名為「磐石圓頂」(Dome of the Rock)。除了紀念穆罕默德的「
夜行登霄」,也有一說是因為「聖墓教堂」過於醒目,穆斯林為了比拚,便以類似拱頂在
位置更高的「聖殿山」蓋了屬於他們的一座。
金頂所在處又墊高了一層平台,四方階梯的頂端都設了裝飾性的拱門,用以在末日之
時掛上審判天平。當我從門拱穿入,昨日一直只能遠望的「磐石圓頂」終於現出其細緻樣
貌。它跟一般的清真寺不同,取的是當時流行的拜占庭拱頂八角堂,屬於伊斯蘭的元素在
壁面,除了底牆讓石材的紋路自在去流轉,上段皆為藍綠色系的拼磚,環列拱窗的網紋變
幻著,框邊也以圖騰不斷交錯,書法藝術串連為頂端的飾帶,旋繞著金頂映射的日芒。如
此風華正盛的氣勢,很難想像其實是望過千年滄桑的老者,但若早個百年,它仍一身歲月
傷痕,冠袍髒污著,是近年補替了花磚,又將拱頂換成銅鋁合金,覆上貨真價實的金葉,
才重拾其輝煌。
金頂罩覆的,是一塊巨大磐石,由於位處此山高點,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就是在
這石獻祭兒子「以撒」以示其堅定信仰,早年聖殿也以之為核心,成為供奉法櫃的至聖所
。對穆斯林而言,則合理推測身為山巔的這裡,為穆罕默德的登霄處,「亞伯拉罕」在他
們的論述中,也是重要的祖先與先知,所以就演變成無解的難題了。至於基督教,雖然重
心在城內的「聖墓」,十字軍也曾把「磐石圓頂」改為教堂,現在殿柱還留有十字架的符
號刻鑿。想著望著,不禁好奇著內裝,儘管磐石被古老屏風遮圍,其餘部分該不乏爍亮點
綴,與金頂輝映。可惜我們來的時間過早,廣場沒啥信徒,殿門也都緊閉,完全不給我窺
視的機緣。
往旁處望,平台的邊緣綴著很迷人的天際線,幾座銳塔下有著殘斷弧拱,是古老遺跡
的留存嗎?我的心悸動著。然當進一步辨認,才知是種一廂情願,那些柱拱其實附屬於階
梯,幾個小拱頂為紀念歷史人物的屋堂,作為背襯的則是聖城的連綿樓閣、寺堂尖塔。雖
有些失望,仍想走近去觀察雕鏤細節,研究梯閣堆砌的巧思,也看看這些柱拱是否會與周
遭房樓搭襯出更迷人的風景,不過在這個爭紛之地,有點怕亂走會踩到穆斯林的禁忌,想
了想就還是依附著隊伍,從遠方多捕捉些照片。
跟著大夥繞到了東側,這兒有座式樣類似但小了許多的拱頂多角亭,直覺以為是清真
寺旁慣有的淨滌所,卻不見水龍頭,反而有個指向麥加的「米哈拉布」,比對了資料才知
是「鎖鏈圓頂」(The Dome of the Chain),同為「伍麥亞王朝」的建物。它功能上應
是禮拜用,至於在此添設的目的,若依據傳說,「所羅門王」時代是有條由天界垂下可辨
別謊言的鎖鏈,在伊斯蘭教義裡,則是末日之時會有鎖鏈只容審判合格的人行過。
儘管學者們對其來由未有共識,對無法進入金頂的我們,這座敞亭是唯一可藉以想像
的了。其內裝延續外頭的緻密拼磚,與簷下較疏的紋彩形塑出層次,柱頭多了種有別於翻
葉的浮凸花籃,走入亭心,為仿中式青花的藤瓣繁盛開漫,若替以燦金色調,或許就是「
磐石圓頂」內的風光吧。
大嗓門女生飄了過來,說「聖殿山」是「耶路薩冷」最漂亮的地方,感謝我有努力爭
取。或許吧,在這多事之城,曾經華燦的已化為煙塵,新砌的又缺乏早年的慢工細琢,倖
存者少之又少,只容人踩著可能步跡,以想像補完只存於文字的敘事。跟著導遊從東北角
的階梯離開,沿途林園靜謐,幾座不同形樣的拱亭默默守望,彷彿圍繞著血色十字移動的
喧囂、對所謂聖地的爭奪都只是編出的床邊故事。
這樣的氛圍很適合與「耶路薩冷」的告別,也希望它真能獲得該有的平寧,畢竟宗教
的初心都是向善的修持,因之而起的紛亂爭鬥都是人類狂妄的附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