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遊記] 台南新美街散步與七誠米粿食記

作者: kobayashi98 (林嘎逼)   2018-11-12 16:13:34
※ [本文轉錄自 Tai-travel 看板 #1RwJO5tO ]
作者: kobayashi98 (kobayashi98) 看板: Tai-travel
標題: [遊記] 台南新美街散步與七誠米粿食記
時間: Mon Nov 12 16:12:47 2018
網誌圖文好讀版:https://bit.ly/2JXrxPh
旅遊日期:2018.08.05 / 記錄日期:2018.11.09
台南走走 米街漫步
[ 文:jflin98 / 圖:jflin98 ]
這天早上想要嚐嚐看很多人推薦的台南傳統早餐「七誠米粿」,並打算從住
宿的地點一路沿著歷史街道新美街走路散步前往,也感受一下府城濃濃的歷
史氛圍。回程路過南勢街西羅殿繞至水仙宮市場買個清涼的青草茶消消暑,
並參觀一下前幾天因時間因素而尚未造訪的大天后宮。
新美街是台南府城相當古老的街廓之一,早在 1807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
》一書中的臺灣縣城池圖的左下方,就已經出現了米街的蹤跡。比照現今位
置,當時的米街僅是現在新美街從成功路到民族路這一段,而民族路至民權
路中間這段的新美街,由於開基武廟座落於此,從前來此求籤的信眾很多,
此段街道也就被稱為抽籤街。最南端從民權路至民生路這一段,則舊稱帆寮
街。米街之所以被稱為米街乃是因為有許多米糧相關產業的商號群聚於此。
而附近的石精臼也是米糧相關產業,提供去除稻米穀皮或是販售石臼相關器
具。所謂民以食為天,既然米糧在此販售,自古必是人潮聚集之地,自然也
是庶民小吃還有攤販做生意最好的地方。
[圖] 1807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縣城池圖,米街我以紅框框起標注
清晨的米街來往人潮並不多,巷口矗立一座看似想要仿造日式風格的石柱寫
著「新美街 歷史街區」還有一旁對新美街作為米街歷史的簡介。走一趟米街
,當今已不復見從前販售米糧的店家了,取而代之的大多是販售香燭祭祀用
品的店家。兩旁的街屋有些還保有相當傳統的樣式,有著木製的門板和從前
樣式的磁磚掛丁。其實在台南不少老巷弄內,還存在著這樣古早的房舍,有
些看起來有受到良好的保護,有些則逐漸破損走入歷史,也有的被改建為民
宿或是咖啡店等等。大部分的街景與台灣大多數的街道一樣略顯雜亂,只不
過此處多了不少懷舊的古城歷史氛圍。而且一些傾頹的老屋或是拆除的房舍
,反而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新熱點。
[圖] 成功路端新美街巷口
[圖] 成功路端新美街巷口簡介牌
像是這個「米街樂」的區域。原本是雜草叢生閒置荒廢的空地。經過中西區
公所與多位地主協調之後,完成空地認養,提供給區公所無償使用。從
2017 年 7 月 15 日發表後,以「米街樂」為名,並依此為起點執行巷弄美
化等等社區改造工作。「米街樂」的實際位置在靠近成功路端的新美街,看
到「慢溫工房」還有電線竿上面綁著「米街暗光鳥」的牌子的旁邊那條巷子
走進去。剛開始會以為走進了一般的住宅區巷弄,不過裡面廢棄的荒地經過
整理後,變成一個小型的展演空間。穿越窄巷,牆上也掛著一些曾敘述過米
街的文學作品的段落。
除了米街樂之外,在新美街上或附近店家也看見一個很可愛的標語,叫做「
吃米不知米街」想必是取自台語諧音「 tsia h bí m -tsai-iánn bí-ké」
。這是由米街在地店家所組成的團隊,不時在米街會舉辦市集活動。我們在
附近店家也都有看見他們之前活動的標誌和相當用心的設計商品,為老街注
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而走訪在米街樂巷弄末端,赫然發現一幅壁畫是櫻桃友藏的心之俳句,只是
我不是很清楚這樣的壁畫和當地有什麼樣的連結就是了。是說好像全台灣有
不少壁畫村落也是如此,讓牆壁上畫著無授權的外國卡通圖案,就有許多不
明究理的所謂的網美拍照打卡,然後又是一處流失在地文化的空殼景點。所
幸,台南府城尚保有豐富的文化實力與歷史底蘊,這些百年巷弄還不需要外
來無意義的卡通圖案妝點。正所謂在地化就是最佳的國際化,只有更加的認
識自己才有辦法發揚光大。
[圖] 米街樂入口處像是誤闖住宅區的巷弄
[圖] 米街樂入口處的「米街暗光鳥」木牌
[圖] 米街巷弄尋寶地圖
[圖] 在米街樂的磚牆上掛著描述米街過往的文學作品片段
[圖] 不知為何友藏爺爺也到此處客串
好吧!剛才有些離題了。有一點需要提醒是,米街樂這邊是我們吃完早餐後
才走回來逛的,如果順著文章順序這樣走的話,可能會發現有點繞路唷!不
過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才把他提到前面來一併紀錄。
我們繼續沿著新美街閒晃,跨過民族路,很快地我們走到了開基武廟附近。
這裡已經不是舊稱的米街,而是抽籤街了。我們發現這一大清早,怎麼會有
這樣長的排隊人龍。仔細一看,還幾乎都是當地的阿公阿嬤,沒有什麼外地
遊客在排。只見每個人引頸企盼,好像在等待什麼東西一樣。好奇心作祟前
去詢問。原來是一旁開基武廟不知是什麼活動有準備好吃的大麵羹。這些「
巷子內」的資深老饕正在排隊等待美食呢!阿公阿嬤跟我們說這個很好吃,
不用錢,可以趕緊加入他們排隊的行列。不久後,就看見工作人員用一台手
推車載著一大鍋熱騰騰的麵羹等著填飽大伙的肚子。可惜我們已經鎖定目標
要去吃「七誠米粿」了,不然這種時節限定的在地隱藏美食還真是吸引人。
[圖] 新美街開基武廟與水仙宮市場路牌
[圖] 巷子內排隊等待美食的「巷子內」老饕
[圖] 開基武廟與剛剛出爐的大麵羹
告別了開基武廟的人潮,短短的巷子一下子就走到了民權路口。由於目的地
是七誠米粿,所以在此轉彎。不一會兒,到了著名的水仙宮市場。心想,七
誠米粿應該在這附近才是呀!怎麼不見蹤影。市場前的玉蘭花小販大姊,見
我們這呆頭呆腦的模樣,不知在尋找什麼,主動詢問我們有沒有需要幫助。
表明我們想要去吃七誠米粿之後。大姊說剛好在我們造訪的前些天,七誠米
粿剛好搬家了。要沿著民權路在繼續往前走一兩百公尺就能看到了。在此感
謝這位好新的大姊,希望她生意興隆。
終於,看到傳說中的七誠米粿了。雖然是新址,但是醒目的黃色招牌讓人絕
對不會錯過。店門口也很有趣的貼了一副創意台語對聯「吃粿春家伙,喝羹
好起家」。或許每個台南人心中都有第一名的米粿口袋名單。但是對於並非
長期居住在此的遊客來說,並沒有辦法從小就逐家比較嘗試,就只能看大家
或是美食節目的推薦了。只是不知道是我們的美食閾值太低,抑或是台南小
吃真的很優秀,對我們來說好像很少吃到覺得不好吃的店。大概我可以回去
考慮一下要不要移民來台南住吧!
[圖] 七誠米粿
[圖] 七誠米粿「吃粿春家伙,喝羹好起家」
[圖] 七誠米粿菜單
看著店家的菜單卻不知道如何選擇嗎?七誠米粿倒是很貼心的附上照片和說
明在懸掛的菜單上面。吃貨如我,都走了這麼遠的路來到這裡,當然是每一
種都點來吃吃看啊!招牌米粿裡面是煎的「 赤赤 (tshiah-tshiah)」的米粿
佐以一些濃稠的肉燥筍絲羹。我最喜歡這一種吃法,計不失米粿的原味焦香
,還可以吃到些許脆脆的煎皮,搭上一點點羹湯淋在旁邊,又可以吃到濕濕
滑滑的口感。等於是一顆米粿兩種享受。米粿羹則是淋上更多的筍絲羹把整
個米果都淹沒了,或許有人比較喜歡吃這種濕潤的口味。不過我自己是覺得
少了一點脆脆的口感有點可惜。順帶一提,雖然筍絲羹在此是配角而已,不
過卻一點也不含糊。喝起來也是鹹香夠味,很能幫襯米粿的滋味。
[圖] 七誠米粿菜單與設計招牌
[圖] 招牌乾煎
[圖] 米粿羹
回程為了到水仙宮市場買杯青草茶喝,消消夏日的暑氣。所以繞路改走海安
路再右轉民族路。恰好在康樂街口遇到「南勢街西羅殿」正熱鬧滾滾不知在
舉行什麼活動,帶著小朋友前去湊湊熱鬧也讓他們有機會接近一下平常沒機
會接觸到的廟宇文化。根據維基百科記載,西羅殿所祀奉的是廣澤尊王,是
福建泉州晉江的郭姓家族所攜來的。起初廟宇規模不大,且沿用泉州安南鳳
山寺的名稱,所以也稱作「鳳山寺」。因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所以此廟也
有「聖王公館」的稱呼。然而,被稱作西羅殿是大約在 1916 年(大正 5 年
)時左右才開始。據傳是因為台南當時已經有「東」嶽殿、「北」極殿、「
南」極殿,尚缺一座以西為名的廟宇,因此才改稱為「西」羅殿。
雖是路過看看而已。但是,當我們跟著人群走進廟裡,看到有一位「師公」
頭戴可能是儀式所需要的,姑且稱之為「法帽」好了。右手持搖鈴,左手時
拿號角吹奏時拿麥克風唸誦。不知道在進行什麼樣的科儀。不過現場倒是有
很多圍觀的人群跟我們一樣好奇的看著。
[圖] 進香的人們與西羅殿 x3
離開西羅殿,轉向熟悉的海安路上,經過神農街口。發現這一間古色古香但
是看起來疏於維護的陳家祖厝。總覺得有些可惜,如果好好保存整修一下的
話,應該會讓這間老房子風華再現。台南的巷弄總是很有味道,從海安路口
往神農街裡一探,這樣的景象也讓人覺得很有古意。只不過隨著時間越來越
接近中午,氣溫越來越高,我們巴不得趕緊趕到青草茶店去。這時候實在沒
有閒情逸致和體力在大太陽下逛老街了。
[圖] 海安路旁神農街口的陳家祖厝
[圖] 從海安路望進神農街
終於來到早晨散步的終點站,水仙宮青草店。這間老店是老婆的愛店,幾乎
每次來台南必來光顧。店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草藥,而店門前的鐵櫃裡就是
今天的目標:清涼退火的青草茶。除了遊客以外,其實當地人也時常光顧。
青草店從第一代老闆杜馬至今已經 60 年了。這家青草店就位在國華街與民
族路口,永樂市場那棟大樓的一樓轉角,知名碗糕店富盛號的對面。攤位只
賣青草茶和苦茶,如果你有到台南這附近的話,被太陽曬的頭昏眼花覺得南
部烈日難耐時,建議你也來這裡點一杯退火的青草茶嚐嚐看喔!
[圖] 水仙宮青草店
交通資訊概述:
1. 米街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
2. 七誠米粿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94號
3. 水仙宮青草店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國華街三段183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