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步道

作者: speedbug (小蟲)   2018-07-30 18:35:56
圖文網誌版:https://speedbug.cc/shakadang-trail/
這次的花蓮行除了「清水斷崖獨木舟」之外,因為難得來到花蓮,於是我們特地安排
了一整天的時間待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要好好享受這片壯麗的山林!
便直接安排了「砂卡礑步道」和「白楊步道」兩條景觀型的步道,
這兩條步道走起來都簡單、輕鬆,也很適合一家大小出遊時來走走。
其實我們一直在兩個步道安排的先後順序上游移不定,依照距離應該是早上要先到
最裡面的「白楊步道」後,接著下午再到「砂卡礑步道」,一路往山下移動。
但到達花蓮的那週天氣相當不穩定,外海有個熱帶性低氣壓正在蠢蠢欲動,
山上則有著午後雷陣雨。擔心下午行程泡湯,於是我們便私心地先將比較需要拍照的
「砂卡礑步道」擺到早上來先走。
車子由花蓮市區開向太魯閣國家公園,周圍的景色也開始轉變為高聳的山壁。
運氣相當好,一大早老天爺給了好天氣,藍藍的天空搭配壯觀的山脈,每轉一個彎、
車窗外每一個畫面都美得不像話!
來到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中橫公路」的入口處-「大魯閣牌樓」亦稱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下個車拍個照留念一下!
其實「砂卡礑步道」距離入山處不遠,大概就在上面這座「錦文橋」的對岸,
再往前開穿過「砂卡礑隧道」即可到達。而在「砂卡礑大橋」的另一頭旁邊就設有一處
停車場,這裡也有公廁可以使用,相當方便。但車位有限,想要來這記得早點出發喔!
停好車往「砂卡礑大橋」走去,走過大橋在靠近「砂卡礑隧道」那一側的橋邊就是
步道入口處了!
步道入口處是一座高約五層樓的樓梯,直接從大橋連接下來河谷上,樓梯原本是設計
給單向通行的所以有點窄小。其實入口處的對面還有另一處出入樓梯,原本應該是
設計成兩個樓梯一進一出,後來為了安全停用一個樓梯,結果就造成所有人都塞在
這個樓梯上,「會車」時要多注意禮讓。
從橋下看「砂卡礑大橋」,鮮紅色的大橋主體,在一片綠色山林中顯得相當顯眼。
順著樓梯走下來即可到達「砂卡礑溪」河谷的谷底,其實這裡有兩個步道一個是我們
要走的「砂卡礑步道」另一個方向則是「小錐麓步道」,如果腳程快一點可以兩個步道
一起走,我們這次時間沒抓好只完成了「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原稱「神秘谷步道」,於日治末期所建,全長約 4.1 公里,倚傍著
砂卡礑溪而行,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的。
「砂卡礑步道」之前因為多次颱風災損嚴重過去只開放了一部份的步道(砂卡礑大橋至
五間屋)經過長達三年的修復後,終於在去年(106)年中正式重新全線開放,
目前已經可以走到三間屋的位置,再沿著原路折返。
「砂卡礑河谷」由「砂卡礑溪」切割出來,河谷相當的深,兩側山壁高聳又直。
「砂卡礑步道」則是沿著「砂卡礑溪」河谷一路往上游開鑿而成,直接在堅硬的山壁
底部開出一條道路,現場看到實景真的是太厲害了!遠遠地看,整條步道像是山谷中的
一條腰帶一樣,沿著山壁蜿蜒而上。
回過頭往「砂卡礑大橋」方向看去,可以看到「砂卡礑溪」和「立霧溪」在此處匯流。
這一層層交疊的岩石紋理看起來相當地壯觀,尤其你在抬頭往上看,一大片石壁就這樣
立在頭上,感覺好驚險阿。
整條「砂卡礑步道」坡度都相當平緩好走,也沒有甚麼階梯或需要攀爬的地方,
沿岸也都做了不少安全護欄,所以小朋友也可以輕鬆走完。
砂卡礑步道林相生態也相當豐富,步道海拔約60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
但植物生態卻呈現乾濕兩型的特色。因為在坡度較緩的地方,土壤堆積較厚,
形成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森林。
而在坡度較陡的岩壁上,土壤不易堆積且較為乾旱,只見一些低矮的植物攀附在岩石
表面,或是緊抓著岩縫而生,這類植物是比較耐乾旱的岩生植物。
其實整條步道幾乎都被山壁或樹林覆蓋住,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會覺得太過炎熱,
走起來涼爽又舒服。
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沙量少,溪水隨時都能保持清澈。
也因為岩石崩落後未能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由於溪水流經大理岩,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
途中發現一座觀景平台,可惜已經荒廢,不然坐在這邊搭配前方藍綠的深潭,
畫面一定很漂亮!
來到距步道入口約 1.5 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
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過去因有五間房舍,也稱為
「五間屋」。不知道是不是配合地名,之後就真的弄了一排五個屋頂小屋。
目前這裡是當作販賣部使用,可以在這邊稍作休息。
就在五間屋旁繼續往前走一小段,這裡的河道突然變寬,視野一片開闊,是一片平坦的
河階地形。左邊是寬廣的河道,右邊則有著一階階往上開墾過的河床,弄得像梯田一樣。
目前仍有一些太魯閣族人在此農耕,種植山蘇等作物。
這裡依著水源,又有一整片平坦的河階可以種植和蓋房子,於是便自然形成了一個
小型部落。
為了建立霧發電廠,政府在溪畔興建一座水壩,並開鑿出一條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
至立霧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直接跨越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綠色水管銜接溪谷兩端,
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在河中發現一顆中滿「褶皺」的巨大石頭,就這樣矗立在河道中。
其實不只這顆石頭,在太魯閣的山壁上也滿常看到這樣充滿「褶皺」的石塊或石壁,
看起來就像一塊千層糕般層層堆積分明。這些岩石遠在數十到數百萬年以前,都被深埋
在超過十公里以上的地底下,在地層深處的高溫與高壓作用之下,岩石是半流體的狀態,
且相同成分的礦物會聚合在一起,形成層層顏色分明的現象。之後受到板塊運動劇烈的
影響,地殼快速隆起,地底下的熔岩被推擠上來,快速冷卻,隆起的岩石再經溪水切割
,於是美麗的褶皺就這樣形成了!
這棵樹就這樣直挺挺地立在河道中,樹跟緊緊抓著四周圍的大岩石,筆直向上生長看
起來好像很容易搖晃的感覺,生命力真是堅強阿!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一行人就走到「攔沙壩」便原路回頭,沒有繼續走道步道的
終點「三間屋」,其實是有點可惜,畢竟只剩下短短的一公里路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