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楓火【十五】仁和寺—御殿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12-09 11:33:25
~※ 仁和寺—御殿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3597744
多數的日本寺院都隱有神社,「仁和寺」也不例外,當我從「經藏」隨意挑
著支路往南走,便望見一區被朱紅木籬圈住的小院,裡面有三座屋閣,中者較小
,兩側稍闊。趨前看了標牌,上面書著「九所明神」,中央本殿住的是主要的「
八幡三神」,左右各有四位神明居守,總數為九,是相當直觀的名稱。
由於牆門所阻,只能微微窺見簷下有著流雲彩繪,本殿檜皮葺頂加飾了交叉
千木,粗褐簷面與斑褪外籬反倒成其主要的視覺印象。它在這偏寂的寺院一角顯
得寧靜悠遠,不受人跡打擾,僅有位打掃大嬸賣力擦洗石燈,偶爾,才會晃來一
兩位像我這樣對各處充滿好奇的觀光客。
逛完了小神社,便算是將「仁和寺」主院走上一遭,剩下的,就是靠近入口
的「御殿」。然看了看手錶,由於方才走得過於悠閒,現在離天黑只剩兩小時,
我卻還有個「龍安寺」待訪,若要看「御殿」便得加緊腳步了。
從「五重塔」附近的樹林,我繞切回參道,然後穿出「中門」回到入口區段
。門票是進寺時就買好的,五百日圓對現在只能快速逛覽的我有點浪費,但也顧
不了那麼多。
寺裡有個「御殿」或許很多遊客會覺突兀,但若知道這間其實是座「門跡」
,也就是由皇族擔當住持的寺院,一切便理所當然了。它的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的「宇多天皇」,他繼承父親遺願將此寺完工,以年號「仁和」為名,退位後也
在這兒擔任住持,「仁和寺」因此成了門跡,直至明治維新才斷了這傳統。
不過很可惜地,大部分建物都在「應仁之亂」中毀於火劫,還好主院於「江
戶時代」得以再立,御殿區雖較晚,也有著百餘年歲。我順著外牆往南走,還未
走至「本坊表門」,便遇上讓人不禁停步細看的「敕使門」。它雖是道門,卻佈
滿窗花雕鏤,切分的細木框格間,團瓣被日光映透得繁麗。視線再往上,椼架間
的額板先以昂揚鳳翼領首,而後如浪翻捲的花藤往內堆疊,彰顯此門為敕使而設
的貴氣。
仔細端詳過後,我從火豔矮楓旁飾的「表門」穿了進去,來到有唐破風勾曲
的御殿入口,將鞋脫置在一旁櫃架,順著門廊先走至「白書院」。它的背側有個
被寺務房舍抱擁的小苔庭,散植著葉形各異的不同樹種,雖也有幾點楓紅,但枝
展疏落,只能算是旁襯的存在。「白書院」本身則清雅,多數居間的襖繪皆以蒼
松妝點,有的覆染冬雪,能見白羽翩舞應和,有的以勁偉主幹為視覺焦點,綴連
飛瀑巨岩便勾出嶔崎山色。
而當從廊下往外望,便是「敕使門」所通抵的「南庭」。其以枯山水佈局,
顯得廣遼淨寂,沙紋並未刷理出常見的波弧環圈,僅用疏密相間的長帶鋪展,彷
彿欲體現禪意中的空無與定靜。在這樣的反襯下,旁圍的林樹更為翠碧了,連幾
簇孤生的楓枝都燃成一片焰海,將開始飄落雨絲的灰空點抹得燦耀。
循廊朝北走,徑路往兩旁分生,一邊探向裡處的「黑書院」,一邊則是與「
白書院」包繞「南庭」的「宸殿」。「黑書院」同樣有個小苔庭,枝林旁圍,燦
楓與石燈的點綴讓它富有層次。明治二十年,「御殿」曾再次發生大火,眼前的
「黑書院」是之後才從「安井門跡」的「寢殿」移築而來,房內同樣有著襖繪,
但若與「白書院」的相比,風格顯得虛無飄渺。根據說明文板,這是為了「宇多
天皇」及「空海」的千年御忌,由畫師「堂本印象」所繪,墨跡似帶點醉意的狂
草,在輕重轉換間揮掃出枝幹的軀影,接續或碎點、或撇挑,聚抹出葉針的細密
。初見時有點不明究理,以為是抽象式的潑染,細看後便能感受其間的山林寫意

往回走至「宸殿」,此處仿擬著御所的規制,在「南庭」的這個邊側分植了
「左近之櫻」與「右近之橘」,但宛若門衛的這兩株不像於「平安神宮」望過的
碩偉,不經意走過,可能會將橘樹當成一般植林,在春季也曾秀美的櫻枝,現刻
則是僅存凋垂紅葉的褐木了。
「南庭」的敞闊或許是為呈顯接迎的門面,但順著迴廊繞至「宸殿」背側,
望見的景緻又轉了風貌,「北庭」像後花園一般,展著清新的麗景。近處依舊有
白沙鋪染,然當與碧池相接,便似灘與浪的親擁,在勾迴間引入池後的林色。那
之中有松的蒼翠,當然也摻了點散揚秋意的楓紅,傾伸枝葉將水光映上斑斕的倒
影。而再往遠,密林一簇簇形成了築山之勢,並借進院外之景,令人難分界處。
隱隱地,還有「中門」朱牆曖昧露著臉,然後是「五重塔」的簷冠穿雲破空。
林間另有個茶室名為「飛濤亭」,茅葺屋頂讓它透著鄉野之趣,與這片園景
相當襯和,感覺若在屋內沏茶淺飲,藉其圓窗外望,應是件愜意之事。而這茶室
也是此院的重要文化財,撐過了三百年的風霜災劫,存留至今。我在廊下望著楓
葉的緋豔,看著石橋輕悄越池,化成步徑招人聽聆瀑聲低潺,許久才轉了頭,端
詳「宸殿」裡的雅緻格局。
它感覺像融合了傳統的兩種流派,主廳有「寢殿造」的空闊,以障壁拉門虛
切出區間,儀典時全面推敞,彰顯其氣派,平時則如我目前所見,將隔門閉合成
了一間間長室,展現廳內精妙的襖繪。那些圖繪裡山水淡抹,林樹微點,突顯了
其中遊走的細碎小人,他們冠服鮮艷,騎馬乘舟,或許是勾畫著哪位天皇事蹟吧
。邊間的風格則略有不同,能見「書院造」的元素加添,壁龕、棚架妝點著牆面
,門框有燦爍鑲片環飾,室頂則嵌裝了格狀的弧邊天花板,顯得較為精緻。連襖
繪都轉為櫻花繁點,如雪舞空般,華麗非凡。
順著廊道走,「北庭」邊處還有座小小的「靈明殿」,四方挑飛的葺頂上,
銅鑄寶珠綻著芒焰。有石階直下至庭緣的淨沙,但想當然爾已成為造景,無法隨
意踏越,只能沿旁側架高而起的敞廊繞去,隨遊人們往裡看。根據資料,殿中設
了敬奉「藥師如來」的壇陣,還有些歷代門主的靈位,但門縫透進的光源有限,
又無法以相機輔助記憶,真確形樣如何,已無法追跡了。
天際的微雨如絮輕落,廊簷雖擋去衣衫可能的溼漉,帶著水氣的沁冷卻已漸
包圍上來。我站在敞廊朝「北庭」望,從這方向能見「宸殿」褐簷折挑,淨白沙
地上楓紅灼豔。然當如此凝視,腦中也浮現一幅畫面,是個在殿裡踽踽獨行的老
者,儘管衣裝素簡,舉止卻透著貴氣。我不禁想著為何諸多天皇在退位後選擇遁
入空門,僅是依循傳統?還是真的想尋求佛理?畢竟我們尋常百姓到了終暮,希
冀的皆是與子孫、與摯愛之人,在個清雅居所讓溫情燃盡生命餘火。
還是身為皇族,在走過權位爭奪、幕府操控後真的厭了,盼的只是孤身的幽
境呢?或許那經語誦唸中求的很簡單,是塊無垢淨土,雖少了點物質逸樂,心靈
卻更顯自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