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聞] 生活的線索:文本解讀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2017-06-15 13:50:50
※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PGXrFet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標題: [新聞] 生活的線索:文本解讀
時間: Thu Jun 15 13:38:18 2017
【2017作家巡迴校園講座】生活的線索:文本解讀
來源:讀.書.人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51/2514895
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台中女中
時間:4月14日
主講人:白靈、陳栢青、朱宥勳
春風煦暖,陽光燦亮,一群綠衣女孩相互圍坐,面對前方三位作家,交頭接耳難掩期待神
色。在觸角向外試探的青春時期,我們要如何透過詩、散文、小說為線索,解讀巨大紛繁
的生活文本?宇文正開場道,深刻的文本解讀,不僅帶領我們進入文學內核,更是提升自
己觀看世界的眼光。本場次由白靈揭開序幕,在朝氣蓬勃的春天校園,他恰好以花為喻:
「詩人就是說花一樣的話。」
詩是左右腦的合作
「花小而精巧,是詩的語言,小說則是一座森林的語言。」白靈想像,花朵的開啟彷彿對
著天空說話,詩是宇宙之花,我們是地球之子、宇宙之子,都可以說花一樣的話。對於詩
的看法,他引胡淑娟所寫:「為了修補/文字的千瘡百孔/勉強拉上的拉鍊」。詩正是以
邏輯和想像來縫合生活的破洞,這樣的特殊思路,白靈以科學說明詩和人體大腦結構的關
係。若概分來看,左腦負責文字、數字、語言等理性邏輯,右腦則擅長圖案、藝術、音樂
、情緒等感性思維。「詩」則游移在左右腦之間,是一塊極難翻譯的神祕領域。他以〈你
之於我〉為例:「我在你的實驗室小心焊接我們的神經/火花淚灑戴著防護鏡的我」,左
右腦合作、理性與感性交融也是一種詩的寫法。
對於許多人熟知的〈鐘擺〉一詩,白靈說自己曾轉過舊式老鐘,凝視著左右來回的鐘擺,
忽然體會到「現在」的可貴:「滴,精神才黎明,答,肉體已黃昏/滴是過去,答是未來
/滴答的隙縫無數個現在排隊正穿越」。而面對現實社會,白靈也曾寫出影射政治暴力的
〈銅像〉:「一尊銅像站起身 玩空所有的廣場/一旗主義揮揮手 就招齊了一整個年代的
魂/一句口號出口 轉彎還能射穿人心/而僅僅因一樁偶然 竟啃盡已然必然和未然」。被
立起的銅像,其實是政治家愚弄百姓的手段。透過主義或口號,眾人盲目崇拜、追隨呼喊
,在專制政權下,廣場無法容納異質聲音,只剩下空的死寂。個人意志被剝奪,歷史真相
遭竄改,銅像的偉大於是顯得荒謬且虛偽。
算命、石頭與白馬
2016年以《大人先生》入圍散文金鼎獎的陳栢青,分享和一位準新娘朋友找「小神仙」算
命的故事。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準新娘的阿姨過世了。有習俗說若逢親人過世,百日內
必須完婚,否則要再等一年。那位朋友陷入猶豫,兩人約定暗號:算命時若栢青的手被捏
一下,就代表準新娘決定百日內結婚。在昏暗窄仄、涼氣逼人的算命間,小神仙告誡:「
不能結婚。只要你再結,就有人死。」小神仙從一歲開始重述新娘生平,一一應驗,講到
未來的死者也可能是新郎的親人時,栢青的手被捏了一下。那是非常黑暗的時刻:因我結
婚而死的人或許與我無關。當下兩人對於命運的想像被開啟了,那一瞬掐按的力道穿透生
死,穿透默契與人性。陳栢青說,文本解讀不一定是面對書籍,正是這樣的生活文本,更
能讓我們深刻地反芻。
陳栢青解析年輕作家張台澤的得獎小說〈人們說石頭早上就在那裡〉,一塊飄浮空中的石
頭引起讀者好奇,作者以寫實手法烘托懸疑性。但往下讀,卻發現這是個沒有故事的故事
,打破了讀者原先的期待。陳栢青說,作者用一顆石頭,鋪展了人們的詭奇反應,隱隱道
出生活的困頓、限制與異常被扭曲的人心。小說中埋藏許多刺點,直到最後一句:「偶然
的一次起身,他才注意到,原來石頭沒有影子。」陳栢青認為,全文看似清淡結束,但小
說的裝置到最後才被悄然啟動,一切隱喻正從這句話開始。
關於青春記事,陳栢青分享了言叔夏的散文〈白馬走過天亮〉。他著迷於作者密教般的優
美文字,「像一位女巫在耳旁吹仙氣。」陳栢青說言叔夏是一位纖秀、細膩的女孩,彷彿
天生具有靈媒特質,能用文字勾人魂魄。作者描寫青春期被眾人觀看的困窘:「我下意識
地抓緊了制服裙子的皺褶,不知道該將自己的手腳擺放在哪裡。下了台以後我發現那裙子
變得更皺了,而且沾滿了白色的粉筆灰。」又如寫深夜公車像一座水族箱:「車廂上方懸
掛的吊環無聲地擺盪著,像一個隧道般的夢境。窗外大片大片瀑布般的黑色裡連一盞路燈
也沒有,只有窗玻璃上倒映出的暗褐色的自己,車子一撞上了窟窿就五官迸散,支離震顫
。」模糊的臉疊映著窗外夜色,飄魂一般,文中的每個意象彷彿都隔著這片車窗,呼應那
孤絕的自己,沉默而憂傷。
性別、族群的斷裂與跨越
朱宥勳接棒,他以林佑軒的小說〈女兒命〉談青春與性別。在此之前,朱宥勳先簡單和台
下同學介紹生理/社會性別、性別認同與情慾取向等概念。他認為過往的性別教育太過強
調分類與定義,許多模糊地帶都因教學的方便而簡化了。〈女兒命〉寫一位青春男孩想成
為女孩的心願,他買了女中制服,把名字繡上去,開始一段誠實卻崎嶇疼痛的成長之路。
此文觸及性別認同與跨性別議題,對於「沒辦法跨過來」的父親,主角留下了祕密的溫柔
:「爸,你沒搞錯,你的就是我的,我喜歡你的煙燻妝,小祕密會遺傳。」作者將主角被
霸凌的場景與初夜連結,殘虐而血腥,青春期男孩為了鞏固彼此陽剛的性別認同,在眾人
的慫恿鼓譟下,以暴力排除了不同性別氣質的人。施暴者看似冷酷無情,其實反映了青春
期深沉的徬徨與焦慮。
朱宥勳另外選了湯舒雯早期的散文〈藍駱馬〉,文章娓娓道來一段與台菲混血小女孩相處
的家教經驗。湯舒雯寫這位孩子愛說話:「有時候說很容易被拆穿的假話,有時候說顛三
倒四的真話。」作者以細節鋪寫她編造謊言的過程,隱隱呈現了外籍配偶家庭的困境。文
中寫到:「她只記得爸爸這麼叫媽媽,ㄌㄢˊ─ㄌㄨㄛˋ─ㄇㄚˇ。她不知道國字是怎麼
樣的,我當然也不知道。她不敢問爸爸。我也最好不要問。」小女孩只會用「注音」拼出
媽媽的名字,作者卻聽到轉換成國字的「藍駱馬」。文章就此開展出綿密動人的親情向度
:駱馬是駱駝和馬生下來的孩子,無法再生產,彷彿一條斷了的親情線。只是在結束家教
許久之後,湯舒雯才恍然想起「駱馬就是駱馬的孩子啊」,雖然想再次鼓勵小女孩,但事
過境遷,一切只能在淡淡的遺憾中回味了。
同學提問:文本解讀是否要顧慮到作者的本意?宇文正總結,閱讀時可以擱下作者意圖,
就技巧或個人生命經驗來反思;也可在認識作者的背景後,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兩者並不
相牴觸。在經過三位作家文本解讀的示範後,她鼓勵在場同學捕捉生活的種種線索,沉澱
醞釀,編織出一篇篇光彩耀人的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