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情]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19:09:44
談到刻板印象和歧視,我一直很想說:
重點是在要了解並尊重「個別差異」,而不是一直把人分類貼標籤。
刻板印象是一個很容易形成的心理現象,
據心理學理論的說法,是因為這種現象在大腦運作上很快速很有效率,
有助於快速判斷情境並做出趨吉避凶的決定。
但是在社會結構與文化交流、文明發展如此高度且複雜的現在,
簡略的刻板印象其實已經不大夠用,而且反而容易導致誤判和錯誤的處理方式。
再者,我們有很多刻板印象也不是在真正接觸他人的過程中形成,
反而是先從社會灌輸的觀念中習得,
例如媒體、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他人轉述。
教育與媒體固然是維繫社會體制規範、鞏固社會秩序的重要媒介,
降低純粹試誤學習(trial and error)的代價,
但也容易成為掌權者集體洗腦的優良工具。
(試誤學習 trial and error:
靠著實際犯錯回頭修正行為而學得正確方法的學習方式。
大多數身體技能需靠試誤來學習,例如學走路、騎車、開車、各類運動等等,
但有些行為錯誤的代價很大,例如開車。此外有些心智技能也是需要試誤學習的。
除了試誤之外,其實我們還會透過觀察與模仿來學得新事物。
例如,我們看到別人做了一件事受到稱讚,那我們就學會了這個連結、這個概念。
一般來說,學習過程多半是結合了觀察模仿與試誤學習而成,
比如說,我們還不會騎腳踏車時就已經知道騎腳踏車是什麼樣子、什麼姿勢了,
但要真的會騎,還是得親身練習才行。)
回到主題。所謂尊重個體差異,意思是說,
不要執著在什麼科學事實或統計數據。
就算全世界80%的女生語言能力都比男生好,
就算75%的女生空間感真的比較差,
就算65%的男生體力比女生強,
那又怎樣?
這只不過是一種常態分布而已,又不是絕對值,
也不能完全代表你面對的這個人。
在心智能力上,真正有科學研究證實的性別差異,只有語言能力和空間感,
另外,體能強度與攻擊性、較勁行為,是受雄性激素(睪固酮)的影響。
再說,現在文明這麼複雜多元的環境之下,
環境因素造成的差異遠遠大過了天生差異,
比如說城鄉差距,比如說,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跟生在非洲肯亞貧民區的差異。
比如說生在日本的女性與生在芬蘭的女性。
為什麼?因為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環境提供的安全性與資源豐富程度,
長期影響個體的成長方向。
再說,體能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增強的,
語言能力和空間感等種種心智能力也是可以學習的。
一個從來不運動的男性和一個長期持續運動健身還會防身術的女性相比,
誰的體能比較好?
所以,外表、性別、國籍種族等,是一些中立的、毫無價值意涵的差異,
不應該成為各種價值、道德、能力的判斷標準。
甚至有些很細微的事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刻板印象,阻礙了我們進一步的理解。
比如說:嚼檳榔、講台語或台灣國語、去夜店、動漫宅、CCR、人情味……等等。
另一個重點是:人是會學習、會思考的生物,請不要放棄這項能力好嗎?
套句鄉民用語:大腦是很棒的東西,希望每個人 (ry
請不要讓刻板印象綁架我們的大腦。
常見容易引起爭論的一些生活性別議題有:
約會AA制、婚前性行為或一夜情、家事分工、婚後婆家與娘家之爭、孩子跟誰姓等,
我覺得問題要分成兩個層面來談。
第一個層面是社會價值觀,也就是會涉及性別刻板印象或甚至是父權體制的層面。
第二個層面是個人層面,就是約會男女雙方、結婚男女雙方或兩個家庭之間的問題。
就第一個層面來說:
一味要男方出錢請客、婚前守貞、男主外女主內、婚後婆家就是我家、孩子跟父姓,
這的確是父權價值觀,為了維繫父權體制運作而定的規範或潛規則。
但就第二個層面來說,我覺得雙方談妥了就好!
重要的是雙方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自己選擇這麼做是出於什麼合理的理由,
彼此透過良好的溝通達成協議,這樣不就好了嗎!
比如說:要是女方跟原生家庭本來就處不好,早就離家獨立生活了,
幹嘛婚後還要逼她跟娘家密切來往?
如果女生很會賺錢,男生是soho族收入不穩定或待業中,女方出錢也有問題嗎?
有必要被說成養小白臉,倒貼嗎?
假如男生的專長是符合社會期待的好工作鐵飯碗,薪水條件很好;
但女生的興趣或專長是較不符合社會期待、冷門、薪水較差的工作,
難道為了要在經濟上"平等",女生就也該去找高薪工作而放棄興趣嗎?
不是說只要父權體制的規範都要反,為反而反,都不准做,
而是要想清楚這些既定文化規範背後的邏輯是不是符合真實,
拋開那些不符真實的部分,雙方重新建構出最符合兩人需求的做法,
無論這個做法表面上是不是遵循父權規範都無所謂,
最重要的是符合雙方的個別需求就好了。
職場上也是。
同工同酬訴求的就是不要再依性別或種族這種無關實際能力的特質給予酬勞,
而是要依實際工作能力效果來定。
只是,在要求這點的同時其實還要審慎評估會不會造成齊頭式的假平等,
也就是說,一味求工作績效,
而忽略了工作職場環境、規定與體制等所造成的隱藏式的起點不平等。
比如說女性品管員只要坐辦公室打電腦,男性品管員要跑現場爬上爬下,
到底是該位女性品管真的體能不足,但相對而言資訊管理能力很強,
比起該位男性品管員更適合用電腦工作,所以採取如此分工?
還是由於主管的刻板印象造成?這是可以深入去理解探討的。
同理,男倉管薪資比女倉管多2000元,究竟是性別刻板印象造成,
還是女倉管的工作量真的有比較輕?而這個較輕的工作量是公司規定還是個人因素?
倉管員是否可以依據自己的工作表現爭取合理的調薪,而不是被性別條件約束?
平等的社會,或者說,沒有歧視的社會,或許是個不可能存在的烏托邦,
慶幸的是,有學者專家指出了刻板印象這個問題的存在,
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思考盲點,而有機會跳脫現狀來思考。
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的研究有個很有趣的地方,
就是研究對象(人類社會)會受到研究知識的影響而改變,進而造成理論不再適用。
例如,當米爾格蘭的電擊實驗和金巴多的監獄實驗發現人服從權威的程度有多強,
當費斯汀格發現了認知失調現象(人原有的理念會因為做出矛盾的行為而改變立場),
當現代許多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容易被說服的環境條件之後,
然後人們學習到了這些知識,了解自己的心智運作模式,
就有可能透過反思而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決策。
當這些知識夠普及之後,大多數人就較少做出這樣的行為,
這些理論也就不再具有預測的效果,換言之,也就變得不準了。
 不過米爾格蘭、金巴多和認知失調理論所提出的心智運作模式還是很強的,
 刻板印象也是,這些理論也還不夠普及,
 所以現階段來說還沒有到改變社會現況的程度。以上只是舉例說明而已。
 課本上好像有些比較好的實例但是我懶得翻課本所以請將就一下了。
 啊我想到了,有一個現象是「團體迷思」(groupthink),
 就是說,一個由菁英組成的內團體,反而有很大的機率做出錯誤的決策。
 具體事例有:美國入侵豬玀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水門事件等等,
 都是美國政府由政治菁英組成的特殊決策小組因判斷錯誤而造成的問題。
 團體迷思形成的原因大致有:
 1. 成員有高度凝聚力、2. 團體隔絕了外界資訊、3. 命令式領導、
 4. 團體成員背景與價值觀過於接近、5. 承受壓力很大時、6. 領袖影響力強大等等。
 心理學家對團體迷思的研究,提供了解決方法,降低了決策錯誤的機率。
所以,不管是父權思想還是平權思想,
沒有經過思考就相信、就遵循,都是盲從,都是不理性的。
存在父權刻板印象,也存在女權刻板印象。
我真的覺得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要加入哲學思辯訓練,
不是那種叫學生死記各種哲學理論學派哲學家的課程,
而是真正讓學生學習理性思考與理性判斷。
心理學也是很重要的知識,它讓我們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
用來了解我們自己,包括理性與情感的層面,也是一套有系統的工具。
總之,關鍵詞是個別差異!個別差異!個別差異!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20:58:00
東亞文化強調的是個人的社會角色義務而不是個人特質與權益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0:05:00
很多人的思維 就跟填充式教育有很直接的關係直覺性的認為「人應該符合XX及格分數(社會標準)」而不是 「每個人具有怎樣的特色」
作者: mibwithray (東別沒有派對)   2016-04-16 19:49:00
讚讚讚
作者: hoij79627 (誠徵回收業者)   2016-04-16 19:25:00
優文王
作者: Vivian5566 (5566)   2016-04-16 19:22:00
您社會學系?
作者: e223445 (魔法師天然(ËŠË™_˙ˋ))   2016-04-16 19:12:00
幹...最後一句說到林北的心思了
作者: roger29 (想不到)   2016-04-16 21:31:00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03:00
我在看[4%]這本書的時候 作者很強調亞洲的社會傳統之優點..對我來說 這不是優點 而是掩飾個人特質劣處的弊病有人可能認為 人們對自己沒有的東西會美化它的形象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23:06:00
這個呢 我是在想 每個文化圈內的人多半是較會看到自身缺點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06:00
但我覺得 這是亞洲文化漠視個人特質所造成的猜心現象(虛偽)讓西方人看東方都會有模糊不明的「神秘」因為亞洲不像歐美相對之下比較誠實..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23:07:00
而放大異文化的優點的 像之前韓裔媽媽寫的成功教養書在美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08:00
亞洲可能會不習慣相信別人的誠實而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像西方人想暸解亞洲時 連切入點都不容易找到 那樣的艱困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23:09:00
國也是紅了一陣子 讓美國人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13:00
願意改變的文化思想都是好的 而且西方思想本身有這樣的特質個人特質本來就是特異性高 說是改變其實也不需要變...倒是當他們想用同樣的心思暸解亞洲時 很容易有各種誤解
作者: hoij79627 (誠徵回收業者)   2016-04-16 23:14:00
最近其實開始有西方的教育學者在思考以往的教育方針(完全尊重小孩自我發展以及盡量讚美)是否真的是正確的?主因就是近年那種4%的情況越來越常見,讓他們質疑是否是因為他們的教育太重視個體、個人了?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14:00
因為虛偽表現出來的 往往是多面向的
作者: flydl ( )   2016-04-16 23:18:00
謝謝這篇 @@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22:00
個體心理學本身沒有是非的價值代入時 人只是一個模具而人在各種影響下被放入的因素 經由這個模具 產生各種結果所以我在看阿德勒時有這感覺 不論是不是4% 他都想拆解並導正
作者: hoij79627 (誠徵回收業者)   2016-04-16 23:25:00
沒辦法,人們總是習慣在問題發生後才會回頭去找個可能的原因帶入
作者: wak (默艾)   2016-04-16 23:25:00
類似因材施教 讓他能自願產出有利於社會的結果 倒不強調善惡而4%這書的感覺倒是比較激烈的那種....
作者: flydl ( )   2016-04-16 23:28:00
我需要長一點時間消化這篇和推文 QQ
作者: hoij79627 (誠徵回收業者)   2016-04-16 23:29:00
今天看到邱顯智律師說德國現在實施讓某些犯人在監獄中養狗。因為他們認為有些犯罪人是因為心中缺乏與他人的愛才會導致犯罪行為(這方面我覺得有點類似把他們歸類為那4%)。所以給他們養狗,希望幫助他們培養與狗之間的情感鏈結,進而懂得愛
作者: zigzag (Ζ)   2016-04-16 23:51:00
飛大你慢慢看沒關係 wak大和火雞的推文我也覺得似乎要再回文才能比較深入討論 @@ 牽涉到不同文化價值觀對人的認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