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業力生死學(一) :佛教修行觀:業力與業障

作者: forelance (作夢都會笑)   2020-07-09 02:08:23
業力生死學(一) 修行觀與名詞釐清: 業力與業障
因網友詢問以及這個議題是許多人常提及,在此想釐清思維,建立脈絡化的邏輯。
我盡量結合實修經驗淺白論述,較難的經論註解只簡略帶過。
此系列文主要分為四篇:
˙佛教修行觀與名詞釐清: 業力與業障
˙附錄: 印度輪迴觀與佛教轉世因緣略述
˙魔障與真言之力
˙壽盡、橫死與抓交替&非人社會學
原本想放入道教天地人三才(絕地天通)、承負理論和墨家天志明鬼,礙於篇幅果斷放棄。
首先要釐清,原始佛教和早期的道家和方仙學說,逐漸民間信仰化後,往往會有名詞定義
混淆不清的狀況,例如因果、業障、冤親債主等名詞過度濫用,加上漢傳發展和民間祭祀
混雜,有如婆羅門祭祀化,耆那教一切業力論化的思想混雜其中。
例如將一切發生的事情歸類為業障病、因果病、前世論等等,而忽略了人有成長改變的
力量,以及自由意志的思想選擇權,在此撰文釐清正統的宗教哲學。
佛教用詞的釐清:
漢字文化圈中,包含日常用語其實大量來自佛學,據梁啟超研究超過三萬六千個用詞。
然而往往這些用詞長期民俗化和文學化,失去原始佛教中原本的用法。
以下使用原始佛教到部派時期系統的佛教定義,主要以佛教學術派說一切有部體系:
阿坤達磨大毘婆沙論系統為主。說一切有部的經典可以說是佛教最有系統的論書,
其思想甚至類似於希臘哲學派邏輯化的論述,在佛教系統中更是有助於釐清名詞定義。
註: 據梁啟超結合唐密入日研究,漢字系統至少超過三萬六千個佛教用詞
人生大部分遇到的事情,包含鬼道侵擾,其實和狹義的業障無關,而是後天福德包含
行為學造成的惡緣。而關於鬼道與人的互動部分,續篇會另外論述。
˙業力的原始觀以及佛教修行觀:
其實你所面對的生活品質和運勢,都和業障無關:
業力和業障是佛學專有名詞,而往往被其他思想過度濫用,所謂的業(karma),婆羅門時期
有前世行為所造,今生所受的意思,以及含有運氣的成分(福德),因此在參雜政治因素的
婆羅門主義,血統論 (種性) 和消業儀式(祭祀萬能)結合而成的學說。
到了對抗婆羅門的沙門主義時代,以佛教和六師外道(目前剩耆那教留存)的七支沙門,對於
業有了新的認知改革。而業力學,認為業如同福德銀行資產的財富,尤其是耆那教學說,
特別強調業力真實論,其修行核心就是把所有重心放在造善業為主的模式,非常類似台灣
諸多看似佛教的吃素團體(齋教),以及道教積善派。
佛陀雖然也承認業力,然而是用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業的,佛陀反對過度關注消業的法門,
而是關注重新認知苦從何來。要先正確透過認知觀念理解為何我們感受到苦,再學會如何
斬斷這一切要素的集合。苦因知,集因斷。
單純的造善消惡,不是根本的解脫方式,佛教真正對於業力的扭轉方式,是先從認知苦從
何而來,如何逃離苦樂兩邊不斷震盪的輪盤系統,佛陀解釋,造成苦難的結果並不是單純
來自業力,而是:
業力 (前世和今生行為學)、
煩惱 (情緒造成的主體思維)、
無明 (偏差認知造成的誤解)
三個組合造成苦的結果。
因此佛學並不是單純積善止惡(人天道)忽略了其他二者的智慧邏輯提升,而是強調心理學
上對於偏差認知和改正情緒思維。
原始佛教認為這三者對人的直接影響苦果的強弱是:
1 業力 (原生條件和行為學) 2 煩惱 (情緒思維) 3 無明(偏差的誤解)
而根本上要解決的順序是:
1 無明 (偏差的誤解) 2 煩惱 (情緒思維) 3 業力 (原生條件和行為學)
慣性思維和習性的根本問題是大於業力的。
佛教的轉世觀念,是臨終的情緒和念頭(我愛造成的我執,造成新取)將造成轉世的因素,
然而我們要理解,佛教心理學上,臨終念頭的平靜與安樂,是需要一輩子去修行培養的。
註:《大毘婆沙論》、《瑜珈師地論》:中陰不可逆 ;潤生心與習氣種子的投生理論參考
《成唯識論》。有關轉世時因緣的乘載主體(假我): 補特伽羅與阿賴耶的簡述會放到另一篇
附錄簡述。
因此掌握無明與煩惱的扭轉,才是防止惡業的根本之道:
以禪定和正念訓練替代煩惱 ,
以布施利他替代惡業行為,
以智慧消除無明(認知誤解)。
註: 佛學的布施是指貢獻自身能力造福社會,不是單指捐獻,古印度對於財的定義包含
社會力的資本。
出家眾為主的三無漏學修行:
戒律(修身護心)、
禪定(靜慮培養內心穩定的力量)、
慧通(禪定培養出的智慧,提升邏輯和觀點思維)
在家為主的三福智學修行:
戒律(同上)、
布施(利他的社會貢獻)、
懺悔(意識到自我認知錯誤,培養換位思考)
其實以上的修行是不分在家出家眾的,因才施教。
有漏皆苦(○) 有業皆苦(x)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認為,大福大德之人產生的階級意識和自我意識的高漲,也是阻礙走向
解脫,在根本上這也是苦。
註: 心理學中的高原理論和平原理論
佛陀時期主要的法教是針對出家人為主而非在家居士,也並沒要求所有人都要出家走向
涅槃,對一般人更是推廣持戒、布施、懺悔為主。
回到佛教業力觀:
佛教承認業力,然而原始佛教認為,業力真正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其實只有原生狀態,這裡
指的就是先天出生帶給你的生理狀態,遺傳基因。 佛教稱為異熟果。也就是前世業力帶來
的結果。
業唯成熟五蘊之上,白話意思是指業力對我們的主要影響,是原生條件造成的身體感知,
主要是肉體而非經歷。
(我認為包含原生家庭的先天條件,但經論指的是過去世業力帶給你今生五蘊,也就是身體
的影響為主。)
其他後天行為造成的主要是無記業,白話就是非善非惡的行為學,多數的結果只是事件,
感受的主觀心態會影響判定而做出選擇。包含異熟果造成我們的肉體本身,也是非善非惡
,善惡的評價來自主觀意識認知 (因有善惡,果為無記)。
其他你所認為歸咎於業力的善惡判斷都是不經過邏輯思維,經驗主義感知接收後,果斷定論
的偏差結論。
舉例來說:
※宿命論觀點:
業沒有先天後天的根本差異,身高體能不夠,絕對無法以職籃為業。
因此你不能以職籃為業,是業造成的。
《大毘婆沙論一九八卷》: 有些人認為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皆是受過去宿業影響,此為
戒禁取見。戒進取見是指對修行的誤解、過度解釋和誤解因果。(非因計因,戒禁取見)
註: ˙沒有說成有(不是此因說此因): 戒禁取見
˙有的說成沒有(謗無因果): 邪見
※佛教理論觀點:
只有先天條件受業根本決定,後天可以靠知識和學習改變,改變偏差認知和情緒思維,
後天努力彌補達標。事物的結果是你的行為主導,而非業力。
NBA史上最矮的前三位:
Anthony Jerome Webb,169公分、
Earl Antoine Boykins,165公分、
Tyrone Bogues,160公分。
西方心理學類似的理論,包含聚光燈效應、倖存者偏差,踢貓效應、達克效應
阿德勒心理學: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不只你看到到的世界跟我看到的不一樣,沒人能跟別人擁有同樣的世界。(我執)
佛陀教導我們,使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產生改變,而不是儀式主義。
我執,以及不同的集體意識所建構而成的社會成見,不同的成見造成紛爭和戰爭。
˙業障:
業障一詞的濫用: 魔障、業障混為一談
佛教所謂的障,《大毘婆沙論》指的是阻礙追求解脫的障礙(能障聖道),藏語有覆蓋之意,
意指覆蓋智慧。
原始佛教對於障礙的定義是障修行的業道,不是你生活的品質和運勢增減,而是指阻礙開悟
之路。沒有任何東西是業障,除非他阻礙我們走向解脫,單純的運低祈福後得平順,這和
提升智慧開悟沒有直接關係。因此以部派觀點來說,魔障視為業障狹義來說是對因果的過度
解讀。
如果你因為運勢不順而去求神拜佛,這和消業障無關。
法句經: 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白話意思是,單純祭神求福,機率不到25%,不如禮遇賢者追求智慧。
早期主要的障分為三障:
業障:
偏差行為造成的影響
煩惱障:
情緒控管和執著
異熟障:
前世煩惱業之自然果報而對佛法之障礙所造成影響今世投生的原生條件自然果報
註:到了大乘解釋成五障,在此不多探討。早期和南傳的定義,業障主要來自五無間罪,
並障礙你的禪定,和你的生活品質無關。
其他關於魔障的補述在後篇會談到。
作者: geordie (Geordie)   2020-07-09 05:41:00
哇!等到專業文了
作者: RE10205283 (曌天)   2020-07-09 07:19:00
作者: highjack (我要消除十行方塊)   2020-07-09 07:30:00
必推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0-07-09 07:39:00
厲害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20-07-09 08:09:00
作者: xoox123 (fly)   2020-07-09 09:04:00
作者: Crazyfire (南傳版寂天)   2020-07-09 10:30:00
其實阿毗達摩大毘婆沙論也應有間接受到希臘學派影響
作者: hideo (fio)   2020-07-09 10:30:00
作者: Crazyfire (南傳版寂天)   2020-07-09 10:31:00
大毘婆沙論的學術大本營是在今日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不論在地緣經貿文化交流上 都跟阿富汗、巴基斯坦相當密切
作者: kung (死魚眼)   2020-07-09 10:33:00
好文推!
作者: Crazyfire (南傳版寂天)   2020-07-09 10:33:00
亞歷山大東征後 曾在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留下了一系列希臘化政權 對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影響力曾達三百年之久至於西北印度希臘化政權跟佛教互動史 跟北傳部派佛教在地緣上相距也遠的南傳上座部佛教 也有彌蘭王問經這一類巴利藏外文獻 記載(實際上應該是傳說)希臘裔國王彌蘭王向那先比丘長老問法的對話錄米南德一世(彌蘭王)是155B.C到130B.C統治今巴基斯坦的局部地區(主要應該是旁遮普)統治者 年代是亞歷山大東征到西北印度約一百七十年之後當然米南德一世也可能真的跟我佛比丘有過交流互動 但那不代表他就一定也歸依只轉信佛教 比較可能情況是 因為古希臘也是多神教 所以米蘭德一世還是當然傳統古希臘的多神教信仰 但畢竟統治境內平民還是古印度人為多 其中古印度平民佛教徒社群 是他這位統治者也需要安撫拉攏以利統治穩定 畢竟希臘裔後代人口一定相對有限古印度佛教徒社群 相對古婆羅門教也還是相對人口少數所以這會成為希臘化外來政權的重點拉攏對象之一 就類似近代英國殖民統治時 拉攏扶植錫克教徒那般英國殖民統治印度https://reurl.cc/62zbZM (彌蘭王問經的簡介和目錄)進階補充古文中的迦濕彌羅 即今日的喀什米爾目錄中的(梵天界與迦濕彌羅之問)
作者: popoallan   2020-07-09 22:10:00
推! F大重出江湖!!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7-09 22:35:00
作者: redbalon (紅色男爵)   2020-07-10 03:18:00
大大寫的很棒,用現代用語解釋經典很棒。
作者: jingze (jing)   2020-07-10 06:52:00
推一個
作者: ridle (飛天義大利麵神)   2020-07-11 03:24:00
讚~推推!^^
作者: kazzup (kaz)   2020-07-11 13:26:00
推 內容很棒 從中學習不少 感謝大德
作者: l6333133 (l6333133)   2020-07-12 16:5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lostwind (crazy)   2020-09-26 14:09:00
受益良多.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