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 網友的來信(6)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20-04-24 13:34:49
1.關於誦經想請教您, 抄經和誦經的功德
有一樣嗎?
答:不用執著功德,個人看法是不管是誦經或
抄經,都可以「淨化」我們的心.
可以試著想像一下,抄經或讀經時,
自己內心是否也跟著沉澱下來,
很多事情慢慢就清楚明白?
當心沉靜時,自然能找到方向.
2.請問您要怎樣才能保持誦經時的高度專心
呢?
答:誦經會分心,很正常,但是熟能生巧,
每天不間斷地誦經,自然而然會變專注的
3.請問如何得知自己適合什麼法門呢?
答:
若以誦經持咒為例,我相信每個人一定有一位累世以來最相應的佛、菩薩、神明(某世跟
過祂修法)。
若真有心想修法(重點是正心正念),我認為自然會帶引自己去修習某個法門。
再來,自己可以多方面接觸經典、咒語,看看最相應、最有感覺的是什麼,就是適合自己
最好的法門。
若遇到不適合的經典、咒語,自己應該也唸不太下去、或者越修越煩躁、或者朋友介紹的
某個法門說很好,自己就是沒心力去做...等等。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經歷過,去到某間寺廟、拜某位神明,特別有感觸、想哭、靈感等等

以上是自己的想法,給大家參考.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4-24 13:40:00
誦經、持咒或唸聖號等等,都只是八萬四千種法門中的一種而已。理論上,修習跟自己目前最相應的法門是比較好的方式,也就是說法門無高低,修習較適合自己目前根器及程度的法門是比較事半功倍的方式。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20-04-24 13:42:00
是的,宜蘭大威武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4-24 13:43:00
例如:某個時期,我自己適合「耳根圓通法門」,練其他觀想、呼吸或其他法門等等,那個效果並沒有當時我修習「耳根圓通法門」進展的速度那麼快。但適合我的法門,未必是適合諸位的法門。或許有人適合眼根、甚至鼻根、舌根、身根或意根的相關法門,甚至是觀禪法門。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20-04-24 13:57:00
謝謝宜蘭大分享,阿彌陀佛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4-24 14:24:00
老實說,我認為一般人可能還是要試練一些法門,有點碰運氣成份,來尋找較適合自己目前的法門。只是一般人可以透過了解自己,來縮小試練法門的範圍。我個人練過觀想(什麼白骨觀、大日觀),我都有試練過,但發現這種利用意根觀想的法門,我練的效果是很差的,講白一點,白骨觀,我連腳的小趾頭都觀不起來。
作者: geordie (Geordie)   2020-04-24 14:26:00
有時抄經也會抄到思緒飛到天外去,不一定每次都會靜心,有時洗澡洗到一半會莫名其妙默唸所抄的經文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4-24 14:28:00
後來是覺得自己聆聽身體裡發出的耳鳴聲,不但不會造成煩躁,而且愈是聆聽,愈能讓心靜,才把市面上一堆耳根圓通法門的資料儘量蒐集(甚至連青海無○師的東西,我也再重看一次,但她的觀音法門並不是佛教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很快地基於過去的身心基礎(練氣及練心),我在幾個月內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就有重大突破。入不了佛教講的色界初禪,主要還是我個人修習的道家無為法門就理論而言,是屬於不止不觀的法門,跟佛教講的止禪或觀禪還是都有點不太一樣。但我過去修的道家有為或無為法門,還是能讓我修習佛教的耳根圓通法門,具備良好的基礎(指氣脈、脈輪還有讓念頭在靜坐時快速減少的基礎),因此才能在幾個月內快速入定。基礎早有,耳根圓通法門對我而言,是開啟入定的最後之鑰罷了。對我來說,撰寫或闡釋《楞嚴經》的善知識們,通通都是我的老師,沒有他們寫的東西,我學不到這個法門,可能還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入定。 有一個法門說的很好,一個人能在一生中找到最相應的法門及經典就已經很好了。有一個法師
作者: dreamriver (XD)   2020-04-24 16:06:00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作者: pttsea (心-永遠跟隨光)   2020-04-24 17:36:00
推推
作者: cbugs (liyu)   2020-04-24 17:47:00
作者: swort (瘸~宅~)   2020-04-24 18:07:00
請問宜蘭大氣與心性關係,個人覺得有變化但不知其邏輯 謝謝
作者: sugar327 (理想人生)   2020-04-24 19:07:00
那誦經前沒唸如:開經偈之類,及唸經後沒迴向,這樣會有差嗎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0-04-24 21:40:00
不同的法門,氣感不同;同一人用同一法門,程度不同時,氣感也不同。
作者: swort (瘸~宅~)   2020-04-25 03:15:00
感謝回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