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吃素的問題?

作者: forelance (作夢都會笑)   2019-12-26 00:14:01
大家好我是pl355
有鑑於全球宗教多樣性指數台灣位居第二,然而台灣許多的宗教行為卻混雜多教派的影子
如台灣茹素文化,許多的觀念卻是多宗教混雜,此篇以比較宗教學觀點來論述同樣是吃素
佛教和其他吃素主義、起心動念有甚麼差別 以及介紹耆那教、佛教的業力觀差異;
淨土法門和彌勒信仰對漢地齋教影響
首先,在原po文中其實很多對於業力和償債的思想比較接近
在學界號稱佛教姊妹的耆那教(Jainism),而不是佛教。
https://i.imgur.com/CGwiSPp.jpg
耆那教標誌Jainism
在婆羅門時代中的新興沙門時期(sramana)中最知名的沙門主義
就屬佛教和耆那教,沙門反對婆羅門種姓,以及認為人我皆可修行,
而被婆羅門視為異端。
印度強調吃素的道德至上的理論在兩教之前就有了,而後經脈絡演變
因祭祀主義將吃素看成一種高尚潔淨的行為,
如佛教五辛戒其實也是外道戒吸收來的
(婆羅門摩奴法論Manusmrti中就有禁食蔥蒜等食物)
即使在佛教教義中,也不在五戒內 早期多屬於密法禁戒
首先我們先來看原始印度的吃素概念:
一.婆羅門素食主義起源:
婆羅門和沙門最大差異在於其三大特性:
˙吠陀天啟(梵Brahman) ˙祭祀萬能(凡人宿命) ˙種性至上(天人種)
吃素在古吠陀時期 (西元前10世紀) 高種姓並沒有特別的食肉限制,
甚至食牛也可以,也就是說在政教合一的觀念中高種姓一直享有很多特權
遠古時代動物蛋白質是高等食物,崇尚祭祀萬能的婆羅門主義中肉食主要
用於獻祭和招待貴客,而我們所要理解的是,將儀式神聖化並結合種姓,
以及將飲食生活禮教化達到政治經濟的控制,自古以來是婆羅門的統治手段。
吠陀時期的不殺生(ahimsa) 概念,到晚期吠陀才具體成形。
其原意旨不對祭品與犧牲多做傷害
到了西元前5世紀前後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在殺生觀念的相互影響之下
動物祭祀也開始減少
在經過法典時期 (西元前2至西元2世紀) 中有了不可因食欲而殺生吃肉,
以及對吃非獻祭過的肉食是貪婪的行為等觀念
摩奴法典55條: 「我」在今生食其肉,「它」在來生吞噬「我」
然而法典時代並沒有禁止吃獻祭過的肉食,到西元五到八世紀後,
婆羅門吃素成為流行,到後來剎帝利(貴族與武士)和吠舍 (平民)
為了保持潔淨高貴,也開始跟進。
而這種源自婆羅門吃素高尚論的信仰,是來自梵體本一思維
尤其是阿迪·商羯羅建立起梵我不二論後
(上篇文章後半有細論商羯羅大梵小梵說)
https://i.imgur.com/LwXhk3N.jpg
吃素這種"潔淨種姓階級"概念成為顯學。即使到現代
印度素食與社會地位高低的關聯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
梵化(Sanskritisation)以及梵化社區的形成,下等種姓的生活型態
向高等種姓靠攏
印度文獻學大師季羨林在著作中也表示,印度人也承認素食習慣是佛陀涅槃後
興起,吠陀時期殺生祭祀食肉習以為常。
梵化素食的根本是為了追求高我境界為終極目標,將食肉視為墮界生命體的行為,
甚至對其他世俗行為道德評判的想法,例如將守戒變成一種恐懼造惡的觀點,
或將守戒變成自高意識,輕視外道那些不守戒的行為都不符合佛教哲學,
因為這樣的思想是升起根本我執的傲慢心。
二.原始佛教的戒律vs耆那教苦行不殺
同樣生為沙門主義的佛教和耆那教有很多相似性,
「佛陀」Budha 這個尊稱其實是耆那教比較早使用的,意指覺者
耆那教教主大雄尊稱為Mahavira,佛教的大雄寶殿Mahavira Hall
原意就是來自此。
https://i.imgur.com/eJcvbA4.jpg
耆那大雄Mahavira有偉大英雄之意
兩教的聖典都稱為「阿含」,也同樣使用如來、世尊和阿羅漢等詞彙
兩教在歷史因緣上 同為沙門相似又在教義相歧,
在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
耆那教和佛教對於業力果報的定義其實非常不同
耆那教非常厭惡生業,以及重視消業,沙門頭陀苦行比佛教還嚴苛
在教義上認為人在累世充滿了業,解脫靈魂,受苦是必要
根本上主張嚴守戒律不招新業,主動苦行消業。
並認為業是一種微細的物質障礙靈魂,可以通過提前受苦來消除業力,
這種類似以報還報,可以主動償還的果報固態記業思想,
其實漢地許多民俗信仰有這樣的影子存在。
佛陀反對將因果變成記數的固態物質思想並批判宿命論
反對耆那教將殺害生命無限上綱的極端想法
佛教的許多思想包含因果業力、生死都是流轉非固態的,多數的定業指異熟果
(異熟果不可逆,過去世造成今世的原生條件如體質血統原生家庭),人生大部分
結果都是行為學造成的,而非過去業力,多數當世的業力輕種在於動機和起心動念
懺悔意識到有漏(自我的不足),放下是為了新取(有捨才有取)
以造善取代其他惡業的存在原位,而非苦行消業,並以發願取代煩惱
http://bit.ly/34Uqad9
屈大成學者所著:佛教對初期耆那教業論的批判
耆那教吃素至上主義:
其實耆那教對於印度教的影響大過佛教,尤其是耆那教對於"不殺生"的定義。
影響印度教的吃素至上就是這個早於佛教便存在的耆那教。
尤其素食和針對植物殺生的定義,私有財產的教條規定更為嚴苛。
反對任何形式的殺生,嚴格禁止祭祀肉食和嚴格食素 (不殺害植物) 的強烈觀念
非暴力以及嚴格素食是其基本教義 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也是受此影響
根據 PK Jain 教授的研究,耆那教徒的素食主義是無條件對所有生命的熱愛和尊重。
僅食用他們認為只有一種感官體 (觸覺) 的生命體 (及植物),
而為了盡量不殺生 (包含植物) 也有許多戒律,如禁止食用在地底下生長的
根莖蔬菜和水果,(根部拔起直皆毀壞生命體以及土壤中的生物)
果實只有自然成熟並準備落地時才能採摘等
任何吃肉的行為都會產生業力,這是耆那教的教義
也就是說,完全不吃肉 (嚴格定義的奶素),不為屠夫,不事農業(甚至不伐木)
的狀況下斷離所有世間束縛解脫,是耆那教的教義,有不衣(天衣派)而被佛教稱為
裸型外道。
佛教批判觀點:
最早抨擊教條主義素食者,便是釋迦摩尼佛,
佛陀認為戒律變成教條主義是戒禁取戒
(因不正確的知識及心態誤認必須依循某種特定外在戒律、儀式或苦行,才能解脫)
而第一個分裂佛教僧團並欲將類似耆那素食教條主義加入佛教的,
便是提婆達多。
首先我們要理解到原始教期,雖然佛陀有讚嘆素食,
然而並沒有禁止肉食而設立成戒。
提婆達多當年為了奪取教權分裂僧團,曾想確立徹底的不食魚肉
等五條教條式頭陀行(昆尼母經卷四),提婆達多指出釋迦如來的
法教有不食魚肉,但沒有設為戒律,而只是法教之一,何不列為戒律,
然而堅持中道的佛陀反對任何基本教條主義凌駕於八正道上,
在毘尼母經中佛陀的回應並非指這五條戒律字面上有錯誤,
而是起心動念的問題,大毘婆沙論指出,提婆達多動機錯誤,
其一以立新戒試探僧團支不支持;第二提婆達多認為修行八正道太艱難,
因此嘗試用這五條戒條取代八正道,因此被佛陀喝斥這是斷四聖種,
影響僧人正常生活運作。
(中道為佛教核心教義,避免偏執一邊的錯誤見解,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賴非獨立存在)
四聖種:
佛陀認為要成聖者,一定要種下四聖種的因,四聖種本質為無貪、少欲且喜足
前三唯喜足者,一、衣服喜足聖種,二、飲食喜足聖種,三、臥具喜足聖種,
四、樂斷樂修聖種,謂樂斷煩惱,樂修聖道也。
衣服只要能夠禦寒,能修行;能把肚子吃飽,能夠有精神修行;
臥具也是隨得喜足;煩惱要斷,善法要修。且歡喜斷,歡喜修。
在某些客觀條件不足下激進堅持斷肉而導致生理機能出問題,
這反而障礙了建立八正道而斷了種下四聖種子的好因緣。
(四聖種解析摘自:智敏法師《俱舍論頌疏》聖賢品講記)
八正道:
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
濃縮為戒定慧三無漏學。囊括在此三學之內為佛教出世間法 (解脫法門)
阿含經表示:外道戒律和佛戒律本質在於佛教是解脫出世間法,
非建立於外在儀式,而是其行為有無超越世間 (三無漏)。
佛教認為輪迴的本質是因觸受愛取,因六道意識的求生慾望產生慣性,
產生錯誤的認知而障礙解脫道路,基於對於有漏皆苦的認知
(心理學高原理論,叔本華認為人生是在痛苦和滿足後的空虛中擺盪),
斷掉苦的集合(苦因知,集因斷),然而並沒有主張極端教條主義,
慾的本質是對自我的根本愛護,但因缺乏對本質上的正確認知
而產生我執(優越感)和無明煩惱,假如吃素造成優越感,
或是過度的在戒律上鑽牛角尖自我苛責都非佛陀本意。
戒的梵文是Sila意指清涼,所謂的成就清涼是指以理性得到自控力,
以及培養同理心的自通之法。是無上菩提覺悟的根本,他並不是束縛,
當我們的慾望變成上癮進而干擾生活破壞理智,這才是束縛。
戒是一種透過戒斷法達到禪定 (心自控) 來理解煩惱障 (負面情緒和受慾望的困擾)
,來換取真正的內心自由
持戒發起定,定源自於信心,有了定的專注幫助禪修奪回心的自主權
進而培養智慧
(阿毘達摩系統對信的解釋為:對正法有踴躍的心態)
佛教的持戒是覺知的訓練護持和承諾的實踐,以穩定的禪定提升覺知,
而非產生破戒的恐懼,深覺會有報應而產生壓力
(此為婆羅門奧義書三道四生觀中加入的懲戒思想)
佛陀一開始並沒有速立戒律,是在成道後的多年中因"保護行者"的出發點,
並以出家人為主體而設立的。是保護修行者幫助認識煩惱和負面行為
對我們的影響,戒律是彈性的,例如五戒可以漸次守戒。
戒律不是佛教的解脫核心價值,也不是道德觀,更不是對錯。
吃素不是原始戒,重點也非是否為外道戒
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不是吃不吃素,而是八正道
任何欲將教條主義放在八正道上的宣揚皆是非佛邪見
如來藏吃素戒:
佛教吃素有分持戒和禁戒,主要來自大乘如來藏以及密法,
所謂的禁戒是為了成就某法的一系列規範 (尤其以密法為主,吃素斷五辛),
本為外道世間法後來被吸收入佛教
而佛教吃素的主要經論來自大乘如來藏學派 (約在西元2世紀至3世紀成型)
將吃素列入戒律,如:入楞伽經、大集經、央覺摩羅經、涅槃經、象脅經等等
入楞伽經:《象脅》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
這些經典明確提到斷肉。
梁武帝吃素的設立主要是引用涅槃經,其善心是來自如來藏對於眾生心生慈悲的觀念
(不是怕吃肉生業受眾生憎恨),因此如來藏追隨者在八正道核心上不斷四聖種
,將如來藏重要經典看為了意經典因慈悲心遵守吃素是很殊勝的。
所謂慈悲是培養感恩的慈心由己利他,非自恃無染或自貶其身。
三.彌勒淨土信仰以及對漢地齋教的影響
https://i.imgur.com/H85Mzvq.jpg
1-3世紀犍陀羅希臘化彌勒像
原始佛教如同原始基督教不立佛像,於貴霜時代才出現
早期淨土的定義是來自穢土的相對詞,公元前五到一世紀還沒有明確淨土的說法。
所謂的穢土是認知到南閻浮提佛陀已經離世,當我們的世界有太多世俗罣礙時
(五濁惡世如戰亂飢荒或充滿不利修行的條件),尤其解脫道是以出家人
投入大量時間培養三無漏學為主,對在家人來說斬斷生死流轉是非常困難的。
佛因此對在家修行者宣說轉變生死流轉法,可以依行清淨善因,轉生到其他佛
還在世的世界繼續修行是為淨土法門。因此淨土只是一個方便修行的中繼站,
不是涅槃也非單純天道,可以說比較像是升學補習班,他方世界的佛就是你
的皈依,這是初期淨土的意思。
阿彌陀經: 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關於轉生淨土的法門的共同要義為:
1.正確認識他方世界以及他方佛 (淨土不是讓你去享受,而是為了讓修行更順利。)
2.非貪欲享樂而去並對淨土生無染信心
3.此生主動精進修行發願轉生淨土,並於淨土繼續修行斬斷生死流轉
以念佛替換無明,發願替換愛(求身欲煩惱),修福替換業力轉生淨土
而這裡的念佛不是單純念誦,而是念佛功德:念佛修行、念佛發願、
念佛淨土、念佛眷屬、念佛法教。(念為不忘及想起)
每個淨土世界只有一位佛尊者,而每位佛都有其法教特色
如: 彌勒-慈悲不殺 不動如來-不怒 阿彌陀佛-願力
也就是說淨土法門有很多種(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還在的世界)
當在淨土修行時修行者的業力不是消失或凍結,
而是有漏善業會開始成熟,淨土內無惡業成熟之因緣而受屏蔽
淨土法門是可以帶業轉生,然而淨土還是有可能退轉六道,
不是轉生淨土就等於直接保送涅槃。
現今彌勒淨土法門描述此時彌勒在兜率天內院(彌勒上升淨土信仰)
而彌勒系列經典的共識還是五戒十善基礎上發願往生。
影響中土齋教(如羅教)最多的觀念是來自未來佛淨土信仰,
彌勒降世,食肉墮地獄的思想
https://i.imgur.com/eMIl3rL.jpg
羅教的「五部六冊」
尤其是以下經典
大乘經典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告舍利弗。時彼仙人投火坑已生於梵世。普為一切說大梵法。乃至成佛轉大梵輪。
所說經典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所制波羅提木叉。不行慈者名犯禁人。其食肉者犯
於重禁。後身生處常飲熱銅。至彼仙人得作佛時。如彌勒菩薩下生經說。
在不同的佛期教期中,對於因果的取捨都有各自的標準,取決於那個時代的狀況,
不食肉經是佛陀所宣說未來佛的斷食肉戒律,然而現今世界依然是釋迦如來教期
因當以釋迦如來為根本。
彌勒記載被淨土吸收後,觀點有分為:
彌勒上升(轉生兜率天) 彌勒下生(未來彌勒降世人間淨土)
無論上下生信仰皆於公元三世紀傳入漢土,自隋朝(516)開始
許多地方信仰就以彌勒下生救世為依據起義。我們在台灣其他民間信仰
常聽到龍華三會
其依據來自彌勒下生經中彌勒降世到人界於龍華樹三次說法的預言
而彌勒下生的信仰甚至對於佛教以外的諸多吃素信仰產生融合,
以彌勒下生經為本,認為因為釋迦如來已經滅度為過去佛,指稱
彌勒的教法取代了釋迦佛的教法,所以,未來的彌勒成為現在佛。
(王雪梅教授彌勒信仰的形成)
以這樣的邏輯不食肉經中食肉墮地獄的思想就變成現世法教,
有些更演變出因眾生皆有佛性,殺生如同出佛身血等妄見
參考吃素與下生救世概念最具體的為3世紀在巴比倫發展的摩尼教,
融合了彌賽亞的基督信仰以及基督隱知諾斯底的善惡對立,
再加上瑣羅亞斯德(拜火);
https://i.imgur.com/emU4Z37.jpg
元朝絹畫《冥王聖幀》摩尼救贖論
與中亞時期流行的彌勒救世食素主義相參照,發展出二宗三祭,
光明使救世以及三祭呼應三世佛的概念
和朝廷不睦後,漢土摩尼教一直依附在漢土佛教底下成為吃齋救世的信仰宗旨
無論是白蓮教或是羅教(龍華教),等民間齋教
都使用吃素清淨的戒律來凝聚信仰並建立各教的救世神明體系,
而在根本上皆屬於民間信仰
最後有關於濟公
濟公為宋僧人靈隱慧遠之徒,其瘋癲不守清規的形象在漢地廣為流傳
印光大師也論過道濟和尚的不守清規,認為道濟為密行教化,
令一般人了解佛法的不可思議
其最重要的宣化其實為後兩句話:
"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尤其針對世間法修行者引為戒見
以上拙知拙見僅供參考,佛教戒律學以及淨土通識的部分整理自阿闍黎羅卓仁謙
祝大家平安喜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作者: kung (死魚眼)   2019-12-27 20:29:00
好文只能推
作者: swanper (我還死不了)   2019-12-26 00:29:00
作者: kenoboy (keno)   2019-12-26 01:27:00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19-12-26 01:28:00
好文,隨喜讚嘆
作者: highjack (我要消除十行方塊)   2019-12-26 01:36:00
作者: mike913 (明心見性)   2019-12-26 02:22:00
作者: cbugs (liyu)   2019-12-26 04:57:00
推 pl大威武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19-12-26 05:14:00
作者: ga037588 (丹楓)   2019-12-26 08:24:00
作者: dreeqwens (死四子)   2019-12-26 09:31:00
推,好文收藏
作者: mydeargf (用Moptt上線,有事可來信)   2019-12-26 09:55:00
專業推
作者: frela (一日三省吾身)   2019-12-26 10:29:00
推用心作文。
作者: wotupset (wotupset)   2019-12-26 11:24:00
我也不喜歡業力宿命論
作者: wugilin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滿願)   2019-12-26 18:58:00
作者: greenseason (綠海兒)   2019-12-26 19:09:00
作者: ronshiju   2019-12-26 20:31:00
作者: popoallan   2019-12-29 17:56:00
推! f大好久不見
作者: freshguy (懷念不如相見)   2018-01-02 06:31:00
精彩!感謝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