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2月12日週報 《學者十誡》

作者: fhk32 (.....)   2015-03-03 09:26:43
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104/1505/1505.pdf
學者十誡
朱敬一院士(本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
最近幾個月,幾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多次被媒體點名批判為「學閥」。媒體所列事蹟包括佔
位、掌權、要錢等等,尤其是在當事人依法屆齡退休之後。我在此不想對個案做評論,而
要對「學閥」的產生與防制性規範,做一些建設性的釐清。
記得十幾年前楊振寧先生八十大壽,中央研究院幫他擺一桌壽宴。我在席間問他:「楊先
生,八十歲做研究與廿歲做研究,感覺有什麼不同?」他回答:「我覺得自己八十歲時的
思考推理,還是像廿歲時一樣銳利」;然後他喝一口酒繼續說:「可是現在思考只能持續
半小時,廿歲時動輒一次持續十幾個小時不眠不休」。超級大師如此說歲月催人老,遑論
旁人。
楊振寧院士所述與一般人理解相當:每個人腦力體力隨年齡下滑是極其正常的。現實社會
中當然有人七老八十精力依然充沛,這種例外雖然有,但是機率都不高。我們固然不可能
找到一個年齡做精力、能力盛衰的絕對切分,說超過X歲就絕無能人;但是若說「七老八
十的人能力下滑者眾、生猛依舊者少」,這鐵定是正確的論述。因此,在公務預算彼此排
擠的前提之下,國家制定法定退休年齡,以便將更多資深人事支出用於資淺新血的培育進
用,是絕對合理的。明乎此,屆齡退休者就算自認為生猛依舊,也該尊重制度,收斂節制

有些人常以美國的情況來評論台灣,在此當然要做個對比。美國有禁止年齡歧視雇用的法
規,稱為ADEA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禁止雇主用年齡做強制退休
的規範。此外,在1993年,美國最高法院也裁定,ADEA也適用於擁有長聘(tenured)的大
學教授。故自1993年後,美國各大學沒有辦法用年齡強制老教授退休,只能用「排不重要
的課、提供優退條件、安排角落研究室」等其他撇步或奧步,誘退或勸退或逼退年事已高
的教授。
既然「年越老力益衰」是生理上、統計上的必然,以年齡切分退休就不是一個絕對對或絕
對錯的問題,而要視環境而定。以下我就要說明,在美國也許依年齡強制退休的規範被視
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台灣或華人社會,這樣的規範卻絕對有其必要。
大致而言,依人事管理理論,我們可以把職場上的權力與資源分配制度分為兩類:其一是
「功勛制」(merit system) ,表示組織裡誰的能力強、績效佳、發表文章好,他的權力
就比較大、所獲資源就比較多。其二是「資深制」(seniority system),表示組織裡誰
資深,他的權力就大、資源就多。美國當然是比較功利、比較不講「敬老尊賢」這一套的
社會;他們的組織中若是有年紀大但功勛不怎麼樣的老賊,組織文化也會比較尊重功勛卓
越的年輕人,不會放任老賊指頤氣使。
但是相反的,像台灣這樣的華人社會,我們太習慣於敬老尊賢,基因裡對於「老長官」、
「老師」、「老部長」、「老前輩」、「老主委」有莫名其妙的禮敬。於是,即使這些老
前輩能力、實力、體力都不怎麼樣,甚至有些令人討厭,台灣的組織文化還是容易縱容他
們。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老前輩稍微死皮賴臉一點,就會使組織走向沒有效率的資深制,
不利進步,更不利競爭。因此,即使在功利主義的美國沒有強制退休的必要,但是在台灣
卻是絕對需要。
我自己今年也近六十,也接近「老賊」之群,故前段對強制退休的論述,恐怕不久就要適
用到自己。像我這樣的「準老賊」,已經能充分體會年輕人對我的禮敬與退讓。假若我真
的要需索什麼好處、強佔什麼空間、主宰什麼人事,老實說年輕人不容易攔住。明乎此,
我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節制、收斂。六十歲的準老賊都有這樣的威力了,七老八十的
正港老賊,當然更該警惕。最近,台大某學院找我主持一個講座,我答應了,也都已經開
始準備了,後來因為八十幾歳的現任講座說「我還不累」,院長就只好要我停開,還頻頻
致歉。台灣社會對於已然退休、不知收斂的老人家,都如此包容。如果沒有強制退休,那
還得了?
除了年齡與體力腦力的負相關之外,年齡也常與創新的膽識負相關,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
不會、不敢有突破性的點子。一個學研機構如果有非常明顯的、賴著不肯實質退休的大老
,通常年輕人都會受他們的影響、看他們的臉色、迎合他們的批評。台灣的學研體制如果
要創新突破,就一定要從「大老永不退休」的舊環境中掙脫出來。
以上講完了制度理論,接下來再做一些對自己將來退休之後的警惕。這些警惕能不能算是
給那些被批為學閥者的建議,那就強求不得了。
一、在心態上,要了解:任何形式的延長聘任都是特權(privilege),而不是權利
(right)。特權是別人的恩給,一旦開口明示或暗示,就是羞恥。
二、70歲以上,不再擔任任何資源分配的委員會或審議會的委員。年輕人能人輩出,不要
用「幫年輕人忙」做藉口。他們不見得喜歡我們幫忙,而且多數情況是討厭我們干擾。
三、做為公立學研機構的教研人員,到了70歲法定屆齢上限,就應該退休,不要再用任何
理由、以任何白手套經費、用任何特聘、約聘、特約碗糕的名義在公立單位繼續受聘。白
手套自己以為看起來一切合法,但是別人都知道是國王新衣,欲蓋彌彰。
四、屆齡退休之後,不再擔任任何大學校長的教育部派遴選委員。如果某大學真的覺得你
是社會公正人士,他們自然會來敦請。
五、屆齡退休之後,不再過問任何人事,尤其是自己的學生、部屬、合作者、故舊、門派
,一律皆應迴避。
六、屆齡退休之後,退出所有的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評鑑委員會等「太上」組織,
給現在的晚輩領導人更大的空間。
七、如果有些職位沒有年齡限制,但是只要它與體制內的權力運作相關,就要避免。權力
就是權力,繞一圈體制外看似合法,但是外人都心知肚明,甚至有更為不堪的批評。
八、不用任何理由佔用任何體制內的資源,包括辦公室、宿舍、研究室、實驗室、停車位
、研究計畫共同主持、櫥櫃、電腦、圖書、手機等。所有體制內資源都是體制內的人才能
用,付不付費皆然。
九、屆齡退休後有極重大特殊性者(例如諾貝爾獎得主或其他等同榮譽)可以續聘,那是
極度例外,必須要在有正式法制規範的前提下始得為之。不符這些規範,就不應該覬覦。
十、屆齡退休後既然連搶資源都不應該,當然就更不應該推薦班底去爭取政府或學校掌握
資源分配的位子,暗地揮舞自己的影響。一樣,這都是國王新衣。
以上這十點,我認為都該是知識份子的自我要求。不論是西方或華人社會,知識研究者的
社會聲譽都很高。我們珍惜這樣的社會期待,就該有更多的自律與自省。我希望學術界的
事,最好不要靠輿論壓力或立法院附帶決議來解決。走到那步田地,知識份子就失去格調
了。太陽花學運時有些教授在問「我們有沒有把學生教好」,而現在,有不少學生都在看
「教授們有沒有把自己教好」。教育就是「求其放心」;當然要先尋己心,才能幫助學生
尋其放心。
作者: translating (翻譯中)   2015-03-03 11:25:00
談何容易
作者: cassisrose (玫瑰綻放)   2015-03-03 14:16:00
我們也有老師超過65了延長服務@@ 退下舞台不容易啊~
作者: translating (翻譯中)   2015-03-03 15:09:00
問題是貢獻吧...台灣因為文化因素...有的到底貢獻了什麼....嘿嘿
作者: d00c50 (路人乙)   2015-03-16 21:27:00
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擁有權力,其他領域也有其最高的權力擁有者,其實沒有人離的開人與人之間政治或學術環境,擁有最高權力者最後會在檯面上彼此互相制約,下層被掌管者一直存在於卑微屈就的心態從來沒有放開心胸展開自己長才,只想得到更高權力,失去了自己生命應當表現的角色,當然了,激發不出自己的智慧下根本沒有多少人得到真的偉大的成就,現實就是每個人都在上班下班,放開握有權力,放開想要得到權力,人與人不要互相制約,用自己生命的智慧順順利利寫出突破論文,讓自己更有成就。廣文筆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