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WorkFace 不教創業,只做一件事:陪伴

作者: shortgreen (短)   2016-12-04 00:56:32
 WorkFace不教創業,只做一件事:陪伴
 「向所有人學習」串起全台最大創業社群
 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mag_page.aspx?id=63289&p=0
 (商業週刊,圖文網頁版)
   這是台北市三創生活園區,今年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場活動。十一月十九日,千人
 以上湧入,參加一個新形態的創業社群「WorkFace」的年會。
   年會的演講者,包括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台灣松下電器董事長洪裕鈞、公益
 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還有更多的中小型創業者,從年營收上百億元到數十萬
 元,二十多位跨規模、跨產業、跨世代,異質性的演講者,在兩層樓內採不間斷的馬
 拉松式演講,聽眾可隨時入席與離席。
   現場氣氛很奇特,有人專注聽講,有人逛著旁邊的攤位,有人盤腿席地而坐。會
 議紀錄也頗另類,是由三位視覺圖像紀錄師現場繪圖,將每場演講濃縮成一面大圖,
 貼在會場四周,供參與者拍照、記錄。
   這個貌似鬆散卻活力十足的場子,就如同WorkFace,不易歸類與定義。
 小檔案_WorkFace
 成立:2015年(中國區2012年)
 台灣區召集人:黃冠華
 地位:全台人數最多的創業社群
 精神:所有人服務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
 免資格審查,每週免費開講
   台灣的官方、大學、民間,不乏協助創業的單位,各式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
 器,多數都有明確的中介單位、領導人、創業導師、特定產業範疇,或清楚的投資人
 與創投資金。
   而它是一個透明的共享知識平台,去中心、跨產業、跨世代,沒有創業導師,沒
 有資格審查,所有活動一律免費,強調「所有人服務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
 所有人支持所有人」,自由分享、各取所需。
   它也不像傳統的人脈組織,例如EMBA、同學會、扶輪社、獅子會、商會、公會、
 協會等,沒有學歷、產業、地域的限制,無須繳學費、會費。
   去年一月在台成立短短不到兩年,吸引約六千人參與,其中約一千名創業者經常
 參與實體活動,兩百多人為核心志工。
   參與者互稱為「Facer」,取其真誠接觸的意涵。除了創業者,還包括想學習的上
 班族,想找合作、外包夥伴者,以及潛在的天使投資人。
   它沒會址,卻能每週辦活動,沒會員名錄,卻能聯繫參與者,靠的是一個虛擬與
 一個實體的平台做串聯。WorkFace大社群旗下分為十四個次社群,包括互聯網與行動
 通訊、資產管理、新科技新應用、新農業環境與永續、品牌經營管理等,每個社群有
 多位召集人,負責經營網路社群,與實體活動的運作。一般人只要有微信(WeChat),
 都可加入一個或多個社群,參與雲端與實體的討論。
   去年一月至今,每週四晚上,WorkFace固定在三創園區舉辦分享會,除了春節與
 中秋節,每週不間斷,至今舉辦近九十場,全都是講者無償,聽眾免費。包括普訊創
 投董事長柯文昌、卓毅資本執行長郭明鑑、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鄒開蓮,都曾擔任
 講者。
   以「簡單、重複」為原則,舉辦每週講座,培養信任感;以微信搭起的網路社群,
 則可跨越疆界,對接中國的資源。
 不打名師牌,人人是領導者
   WorkFace最早源自上海,創辦者為資深媒體人潘劍峰。四年前,他被朋友的一句
 話衝擊:「中國是一個所有人傷害所有人的社會。」當時他經歷數個互聯網企業創辦
 過程,認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是有可能的,於是創辦WorkFace,目前在中國二
 十八個城市設立,逾五萬人參與,被媒體稱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社群。
   二○一四年底,台灣知名紡織集團旭榮執行董事黃冠華,受邀赴上海WorFace演講,
 被現場熱情氣氛感染,讓他思考「可不可能我們不透過對價關係,來成就一些事情?」
 他與多位年輕朋友,決定將它引進台灣。
   隔年一月,台灣WorkFace開始運作,「第一次活動七十個人來參加,我們跟大家
 保證,至少會做到六月,」黃冠華說,他們設想大不了種子部隊每週輪流講,若做不
 下去,六月就收攤。沒想到講到三月,發現人氣滾動,於是開始分組。目前每週演講
 已排到明年二月。
   「很多過去很成功的創業導師,用他過去的經驗告訴你以後該怎麼做,這不是怪
 怪的嗎?因為其實創業沒辦法教,創業是很孤獨的,」他說,「所以WorkFace只做一
 件事:陪伴。」
   他形容,這社群不須理事長、執行長等「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職稱,
 人人都是志工,就像蜜蜂、鴿群的飛行,一大群往前飛,優美、有秩序,但看不出來
 誰是領導人,因為每個人都是。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觀察,WorkFace現階段是先把社群規模拉大,再形成
 大社群中的小社群,「當社群的差異化、專業化越高,就越容易產生他們想要共同做
 的事,形成它的商業模式,這裡面就有想像空間。」
   正如同嚴長壽在上述年會演講時所說:「這是一個大師消失的時代,在資訊這麼
 發達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自己探索的力量。」這個非傳統的創業平台能在台灣快
 速茁壯,或許正呼應了時代的需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