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減法」過生活、穿搭舊衣也開心!張曼娟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12-12 15:27:08
「減法」過生活、穿搭舊衣也開心!張曼娟:「現在不做自己,難道要等80歲?」
2020-12-11 00:46今周刊幸福熟齡 撰文/林芷揚
五年級的張曼娟,是知名作家、教師、父母照顧者,也是一位進入人生下半場的熟齡人士
。五十多歲的她,不再四處旅遊冒險、出國不再買紀念品,生活從加法變成減法,手作料
理、領養的貓咪、重複穿搭的舊衣就能讓她幸福無比。正處熟齡的張曼娟,也開始預習老
後人生。
年輕時候的張曼娟,每次出國旅行,都拖著大大的行李箱,塞滿各種用得到、用不到的東
西。五十歲後,行李箱變得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且盡量「零購物」。邁入中年,
張曼娟漸漸丟掉不必要的人生包袱、重新詮釋幸福,並在近期出版的新書《我輩中人》當
中,娓娓道來她對中年階段的探索,以及幸福的定義。
瑣碎日常,也可以是幸福來源
「我覺得到了中年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我越來越能清楚分辨『想要的』跟你真正『需
要的』。」走過人生大半、懂得生命無常,更珍惜平凡日常,「幸福」已經不是物質豐盈
、功成名就。
只要能夠好好活著,親手烹調港式煲湯、油豆腐燒雞、雞肉肉骨茶,或是與心愛的家人、
寵物之間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甚至只是在烈日下快走之後,將一杯涼開水一飲而盡
,都是張曼娟的小確幸。「中年以後,對幸福的定義會是越來越簡單的。」
「當早晨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時候,我可能看到有陽光灑進來,透過窗簾照射到我的被
子上的那一刻,我就感覺到很幸福,因為我擁有新的一天。」這就是熟齡的張曼娟。
現在的她,一天大概是這樣過的:早上5點50分起床,6點替父母上網掛號,7點吃早餐,
然後拉著菜籃車上市場。返家後,先整理食材,接著帶爸媽就醫。看診結束,她親自張羅
午餐。
午後,是張曼娟的工作時間,一直持續到4、5點。如果一時興起,就和夥伴開車上陽明山
泡湯、吃晚餐,「因為我是一個很希望能夠抓住瞬間快樂的人。」
夜晚,則是陪父母話家常、逗弄兩隻貓咪,或是安靜閱讀的美好時光。
中年過後,不再被牽著鼻子走
日子平淡卻幸福,關鍵就在「做自己」。張曼娟肯定地說:「如果你做自己了,你就不用
追求太多的東西。你已經擁有你自己了,你就會很快樂。」
怎樣算是做自己?所謂「四十而不惑」,張曼娟認為,不是真的對人生沒有疑惑,而是「
對於自己所想要的、所追求的東西不會再問了。」「你不會再被別人的公眾價值牽著鼻子
走。」
至於「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中年人應該知道「你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張曼娟以自己為例,「我是一個有說故事能力的人、我是一個喜歡小孩子的人,所以我應
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講故事給小孩子聽。」
當對自己越來越了解,張曼娟笑說:「這時候還不做自己,什麼時候才要做自己?難道要
到八十歲嗎?」深諳自我生命價值,中年便不再困惑。
拿回生命主導權:為自己而活
事實上,張曼娟認為,35歲到70歲都算是中年時期,這不只是條漫漫長路,更是重新創造
人生、發生蛻變的好時機。告別不喜歡的生活、放下不愉快的事物,認真規劃人生的下半
場,拿回生命的主導權,不為別的,只為自己而活。
中年,也是預習老後的絕佳時刻。張曼娟觀察,她的父母輩往往是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
下,突然就這麼老了,這是很令人徬徨的。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照顧年老的父母,所
以就好像預習了我們老後的樣子。」
張曼娟建議,中年人可以善用這段時間觀察老人的生活,接著就會發現,年輕時我們常為
了得不到的東西而搶奪、而憤怒,「可是等你老的時候,你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台輪椅跟一
片安眠藥而已。」
既然如此,「我怎麼能不在中年的時候,就開始放自己自由?」張曼娟笑說,與她同輩的
人們,是很奇妙的一代,對長輩和晚輩都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總是替別人著想,卻忘了
為自己做些什麼。
當老人獨立之後─設計自己的老年
學習經營熟齡生活,也是在練習美好老年。張曼娟回憶,幾年前在加拿大旅行,見識到當
地的老年人常結伴出遊,每個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上山下海、拜訪米其林餐廳、品
味葡萄酒,令人大開眼界。
張曼娟認為,西方人的觀念是,孩子滿18歲後就要自立,父母不會替孩子設想要買房子,
也不會期望孩子幫他們推輪椅。如此一來,老人反而獨立了起來,開始會思考如何安排生
活、如何學會快樂的本領。
有能力規劃自己的老後人生,也才能夠擁有幸福的能力;而這一切,都得從覺知那刻開始

https://tinyurl.com/y48wupf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