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玉里客城 四季景觀─虹橋閃耀璞石閣

作者: taipei11827 (點點)   2015-04-24 23:02:41
圖文無音樂網誌版
http://taipei11827.pixnet.net/blog/post/42232504
花蓮縣玉里鎮南方的兩座紅色拱橋,矗立在綠意盎然的阡陌農田間,成為最醒目的新地標
。純樸的小鎮可謂花蓮南端的第一大鎮。虹橋神采奕奕,從普通車的消逝到普悠瑪號的來
臨,經歷四季更迭,大地色彩不斷變換,這片風景卻依舊美麗。
春‧耕
天氣不穩定的季節,玉里的天空時晴時陰,應證了「春天後母面」難以捉摸的天氣,有時
早上天氣晴朗,中午炙熱難耐,午後卻突然烏雲湧布,忽感涼意;來自東北方的冷高壓常
常帶來些許霾害,抬起頭看看縱谷的天空,總覺得好像被什麼遮蔽一樣,不怎麼湛藍。當
黃澄澄的油菜花季結束後,農民忙著翻土、放水,新的一季農作就此展開。一株株矮小的
秧苗星羅棋布,迎接春天的來臨。
客城橋位在源城里,源城里分為水源與客人城兩聚落。水源坐落在中央山脈山腳下,湧出
的山泉極為甘甜,是天然的飲水水源地;客城則是因為古時候客籍居民常與原住民爭執,
因此居民在家園四周砌石牆以防侵犯,像城堡一樣,故名客人城。既維護安全又可保護水
源。源城聚落不大,沒有高樓圍房,農田綿延不絕到海岸及中央山脈兩側;沿台30線公路
穿梭客城橋12公里處後,50公尺高的南安瀑布自一旁山壁直洩而下。再往前4公里,行走
瓦拉米古道上,沿途植被多為低海拔闊葉林,可一路走到山風吊橋、佳心、進入到玉山國
家公園的範圍裡。走在路上還可以看到樹上留有台灣黑熊的爪痕呢。
源城聚落與農田。卓溪山、新吞山、還有遠方深處似乎是玉里山….綿延不絕的中央山脈
下,阻絕了台灣西岸的城市喧囂,讓小鎮保有原來的純樸風貌。
午後的客城,在暖陽的照耀下略顯炎熱。五彩繽紛的彩繪列車在農田上形成倒影。
風雨欲來雲滿樓,遠看另一端海岸山脈雲瀑湧現,可見天氣又要有一番變化了。春天的天
氣真是變幻莫測阿。
普悠瑪號呼嘯而過。亮白的車身帶著鮮紅的曲線快速穿梭縱谷間,已經成為東部鐵道常見
的風景。
周末的下午四點左右,是玉里車站最繁忙的時刻,來往的人潮與班車,密集穿梭這片後花
園裡,好不熱鬧。
橘色系的PP自強號行經客城,12節車廂的長度十分壯觀。尤其在夕陽點綴下更顯昏黃。
莒光號緩緩駛離玉里站,穿梭客城橋,抵達台東時天已漆黑。
如彩虹般的鐵橋,在餘暉與水田的呼應下,與普悠瑪號融為一體。
太魯閣號在花東線上奔馳實在難得一見。只有重大節日的加班車上,才會在玉里看見太魯
閣號的蹤跡。
夏‧耘
晴明時節雨紛紛,梅雨季洗滌了春天霧濛濛的天空,轉而迎接的是夏季的酷熱。花東縱谷
的夏天有如烤爐般,走在農路上,沿路沒有遮蔽,不用幾分鐘便汗如雨下。夏天卻也是農
家最繁忙的季節,看著秧苗逐漸長高、結穗,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逐漸轉為金黃,結實的
稻穗越垂越低,是豐收的季節。隨著收割後枯黃的稻田,在夏天走入尾聲時,又放水、翻
土、插秧,準備展開第二獲的農事;夏天可以說是農田景觀變化最大的時候了,讓平凡的
農家景觀充滿了無限驚奇。
說到客城橋的歷史,要回溯到民國96年(2007年)。以前的鐵軌路線是沿著台九線玉里大橋
旁的秀姑巒溪大橋,橫跨秀姑巒溪至東岸、經過安通到東里舊站一路往南。秀姑巒溪大橋
建於1930年,因為橋面橫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長期的地殼擠壓運動造成其中
第17~19號橋墩下陷落差嚴重,影響行車安全;民國98年(1989年)台鐵開始規劃花東鐵路
改線,將玉里至東里段截彎取直,興建高架橋樑直接橫跨樂樂溪至東里站(新站),兩站路
程因而減少了3公里。民國96年(2007年)路線切換完畢,嶄新的「源城虹橋」便成為玉里
新地標。舊線鐵道則改建為自行車道,安通車站也面臨廢站命運。原先捷安特進駐在安通
站,改名為「安通鐵馬站」,後來也因不明原因車站關門大吉;最近東里舊站則改建成咖
啡廳經營;而原先的鐵馬道上的鐵軌,也因單車有行車安全之虞,鎮公所已重新鋪上柏油
路面。
夏天清晨,天還未光,轟隆隆的柴油自強號行駛而來。
早晨陽光柔和,空氣清新,山邊的雲霧尚未消散,一天的繁忙的農事即將展開。
端午前後,秧苗已經長得如此高壯,大約七月就能收成。
以前奔馳在花東線上的火車都是柴油車;鐵路電氣化後,就很少在花東聽到柴電機車頭的
嘶吼聲了。
清新的初夏早晨,仰望客城橋與玉里的天空;和綿延不絕的綠色畫布。
早晨的莒光號穿越客城鐵橋。兩座拱形地標是大地畫布中最顯眼的色彩。
去年夏天是花東縱谷景觀變化的季節。普悠瑪號開進台東,白鐵仔走入歷史,而稻穗也逐
漸成熟。
仲夏過後便是收成的季節,收割後放水的稻田,是旅人記錄這片土地美麗的畫面之一。
收割後的稻田不在綠油油,頓時悵然若失;水田裡的倒影卻也充滿趣味。
夏天的農田景觀變化很快;而鐵路電氣化也為花東帶來的巨大的改變。
捕捉普悠瑪號與客城鐵橋的畫面,充滿了新鮮感與期待;而大家印象中的縱谷樣降卻也漸
漸改變了。
秋‧收
花東縱谷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純淨的水源,產出的稻米十分香甜。秋天是收成的季節,楓
紅色的台灣欒樹與結穗成片的金黃色稻浪,為平凡的紅色鋼橋畫龍點睛。秋天早晨時常雲
霧飄渺,隨著太陽升起,便逐漸消散,帶有一點浪漫感傷;金黃稻浪隨著東北風搖擺,迎
接又一年的收穫到來。
這兩座紅色鐵橋分別名為「客城一號橋」與「客城二號橋」,乍看之下就像英文字母M一
樣,坐落在兩側山脈中間,又被美其名為「源城虹橋」。虹橋,是中國獨有的造橋技術,
外型就像彩虹一般而得名。虹橋的特色在於不用橋柱與釘子,而是用樑木縱橫交錯交叉製
成卡榫,運用結構設計將載重平均向下及向外負擔,宋朝《清明上河圖》中畫的橋梁就是
虹橋。描寫北宋徽宗時開封城景色與風氣的《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
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描寫河道與
橋樑的設計即是虹橋。運用卡榫設計而無橋柱,外觀紅色宛如彩虹般美麗,正是中國獨特
的設計工法。
秋天季節多了分蕭瑟之感。豐收的季節,黃綠色的稻浪訴說著一年即將進入尾聲。
普悠瑪號穿越客城橋,大地色彩黃綠相間,形成不再單調的自然景觀。
彩繪普悠瑪號讓客城的色彩更加五彩繽紛。
彩繪普悠瑪號的車身融繪了許多台東意象,包含熱氣球、迎曙光、部落美景、椰林景色等
等。
清澈湛藍的天空,白雲有如撕過的棉花糖般緩緩飄盪。
稻穗變得更加金黃,早晨的色溫更令人心醉佇留這片淨土。
秋天的清晨,山氳尚未散去,客城橋顯得帶有一絲空靈與清境。
太陽逐漸升起,照亮了虹橋,遠方雲霧依舊徘徊,久久不願散去。
天氣不太穩定,雲的走向變化萬千,我站在田裡等待列車的到來。
普悠瑪號與縱谷的天空。稻穗已經結實纍纍低下頭了。
鮮紅的車身,在縱谷風景裡穿梭,就是很顯眼。
往來通勤的區間車,車身也被金光照得發亮。
冬‧藏
當大地畫布又成為一片澄黃,宣告了油菜花季正式展開,亮麗澄黃的小花飛舞在花東縱谷
間,為凜冽寒冬添增一股生氣與活力。一二月是農夫休耕期間,農民在冬季會將稻田改種
波斯菊或油菜花田以培養地力。開始播種油菜後,45天後就會開花,70天左右盛開,90天
左右就會凋謝。不過通常到二月下旬,農民就會開始翻土準備耕種。油菜花的花語是「加
油」,彷彿也在提醒我們,要努力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冬天的縱谷天氣總是浮雲蔽日、烏雲壟罩;寒風冷冽,見到這片黃色花毯身體卻溫暖了起
來;偶爾出現的藍天白雲,往往是「招蜂引蝶」,提醒即將要春暖花開,迎接新的開始。
雖然天氣寒冷,大地畫布可是最五彩繽紛的呢。
黃澄澄的黃色小花綻放平原,為冷冽的天氣帶來一點生機。
短小的貨物列車是出門拍照的小驚喜。
普悠瑪號與客城雙橋,黃色花毯迎接大家的到來。
冬天裡難得出現的好天氣,也漸漸預告冬夜已漸暖。
陸陸續續翻土的農田,象徵春天的來臨。
冬天暖陽,蜜蜂與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油菜花毯襯托出普悠瑪號的鮮紅分明。
農民忙著翻土,新的一年農事即將展開。
蜜蜂在花毯中遊走,有如一隻隻小巧的花精靈。
沾上花粉的蜜蜂,正在辛勤工作著。
遠望中央山脈,綿延不絕花海的景象一直應在我腦海裡。
細長的火車、鮮紅拱橋與油菜花。油菜花開,離春天也不遠了。
在花團錦簇中迎接普悠瑪號的到來。
美麗的油菜花佇立在客城農田一隅,綻放屬於它的美麗。如同玉里的風景一般,是平凡而
可人的。這座小鎮雖不及許多觀光景點般熱鬧,也一步步走出屬於它自己的風景。花蓮本
身並不需要更強大的觀光機能注入,缺少的只是發現美麗的心與眼。一位作家的短篇文章
讓玉里人更加團結,這更是凝聚玉里人共同意識的契機,希望政府不要再開發這片山林了
,請透過妥善的規劃和保護,讓玉里的美景繼續流傳下去。
作者: chiehboy (C'est La Vie)   2015-04-25 00:42:00
每一季的玉里 各有各的特色 讚!!!感謝分享~
作者: sunkim (陽光灑落)   2015-06-07 16:29:00
那也是要往瓦拉米步道的必經過程...很漂亮的地方
作者: reko524 (清水聖人)   2015-06-13 23:29:00
去瓦拉米也不一定要走那條路還有兩條可選擇,並不是必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