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原來我成長經驗很少被同理,所以不太會同

作者: meatkai (凱)   2014-05-30 09:31:40
或許我骨子底害怕衝突,因為被 害怕家暴和被打的經驗纏繞.所以若不得已要衝突時,我要
燃起憤恨情緒和兇狠眼神才能壓抑內心的恐懼.
原來我成長經驗很少被同理,所以不太會同理.從看書覺察到的.
摘錄雜誌優渥誌no.42
{ 叫人「不要難過」 只會讓人更難過 }
《一個人的療癒》這本書認為,試圖 把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甚至要求理智看
待傷痛,是沒有用、甚至有害的做法,只 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太習慣理性思考,
所以會說出:「你還有家人,要心存感 激」、「他已經脫離病痛的折磨了」、 「不要去
想,時間一久就會忘記」這些讓 人想翻白眼的口頭安慰。
作者之一的約翰.詹姆斯 ,在33歲那年迎接了早產的兒 子,雖然早在懷孕期間,
他們夫妻倆就已 經有預感,這孩子恐怕是保不住,但當兒子在出生的第3天,呼出一口氣
之後就沒 有再吸氣之際,孩子夭折的事實仍然徹底 擊垮了他。
當時有朋友對他說:「不要難過,你 們還可以再生。」這句話絕對是善意的安
慰,但太過理智的說詞,像是忽略了約翰 心碎痛苦的感受,不僅沒有撫慰的作用, 反
而讓他更難過。
另一位作者羅素.傅里曼,也在書中提到另一個例子:有個朋友在家裡開派對,10幾
歲的女兒邀請 了最好的朋友來參加,就在派對快開始的 時候,這個好朋友打電話來說
有事趕不 過來。女兒沮喪得哭了起來,媽媽安慰她:「不要難過,還有很多很棒的客人
會 來。」這句話並沒有讓女兒感覺比較好, 反倒是另一個親戚對她說:「妳一定很失
望。」然後抱了她一下,幫她擦乾淚水, 女兒就開懷的享受派對去了 。
羅素說,很顯然的,傷心的人只想要 自己的負面情緒被聽見、被接納,並不需
要旁人來修補,所以很多時候只要靜心聽 對方說出他的感受,不用多說什麼,就是
有效的療癒。
今天才了解有情緒就要釋放出來,不管是焦慮還是憂鬱
作者: koxinga ("肇事"孤兒)   2014-05-30 13:18:00
跟我一樣 我也是害怕衝突 所以就很忍氣吞聲
作者: littlewren (wren)   2014-05-30 14:10:00
+1
作者: hyochon (鳴人流-不死的蟑螂.拼了!)   2014-05-31 01:03:00
我也是 我很不喜歡周邊有會情緒失控的人
作者: yehz (葉子)   2014-06-01 13:53:00
有沒有發現把自己狀況描述出來後,輕鬆很多@@
作者: meatkai (凱)   2014-06-04 16:41:00
謝謝補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