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羅賓漢的迷思

作者: chiayimayor (夢已經振動奮鬥毋通放)   2015-06-09 12:47:21
陳冲專欄-羅賓漢的迷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9000109-260202
媒體報導施明德宣布參選2016,矢言要做羅賓漢總統。施不愧闖蕩政治圈多年,擅用簡單
語言,表達複雜的理念。
羅賓漢雖是傳說中的人物,但與台灣的廖添丁、美國的Jesse James相同,都是劫富濟貧
的代表,也多少滿足了想分享富人資財而又憚於自取的微妙心理,從而在世界各地造就不
少實際或虛構英雄式的outlaw(在此可暫譯為俠盜)。
在現代政府制度中,請有能力負擔者多協助財務能力較弱者,稱為財政移轉收支,之所以
被一些人簡化為劫富濟貧,因為劫富濟貧在語意中,已暗示富之不義、貧之可憫,易於取
得多數人的認同;而且這種簡易式的財富重分配,在貧富不均言論充斥的時代,也最受歡
迎,對選票爭取也較有利。因為The best-off are small in number(有錢人是少數),
所以在討論某些議題時,例如:房屋稅或房地合一稅,主事者常說明只有少數的2%受影
響云云,也是在爭取一種另類的部落認同感。
二十世紀初一位重要的經濟學家Arthur Pigou(庇固)曾為羅賓漢行事風格提出經濟學理
基礎:「相對富有者」移轉資源予「相對貧窮者」可促進經濟發展。因為錢留在富人手中
只會儲蓄(或投資),但到窮人手中會馬上消費,從而促使經濟成長,至於富人雖然因此
多繳稅費,但會自行調整,尚不致於就此減少消費。
庇固在其1920年「福利經濟學」一書所提出的理論,植根於所謂貨幣邊際效用,1百元對
富人言並不起眼,但對窮人言,邊際效用極大,所以「移轉」(Transfer),只是犧牲相
對微弱的「富人」欲望,卻滿足相對強烈的「窮人」欲望,故能增加滿足(欲望)的總量
,提升經濟成長。
庇固的說法,經許多學者以大規模的調查與數據予以驗證,有的支持,也有不同的發現。
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學者也察覺貧富的區分或界定不是易事。
尤其Kaplan及Weider追蹤5000戶美國家庭在1999年至2011年,對突然增加收入(windfall
)的行為模式時,發現富有者(或應說流動資產較多者)只消費其中13%;至於那些「勉
強糊口者」(hand-to-mouth)家庭,則平均消費25%,但令人驚訝的是所謂富有卻現金
不足的家庭─擁有非流動資產(例如:房屋、年金帳戶、養老保單),但欠缺現金流量─
反應最為強烈,消費超過3成。
這項發現,也印證在英國由Cloyne及Surico的調查,對稅捐增減最敏感者,為擁有較多但
非流動資產(large but illiquid assets)者,簡單言之,就是有財產但缺現金的人。
對這些表面富人課稅移轉給其他人,反而會造成消費的衰退,不利經濟發展。
立法院甫於上周通過房地合一稅的修正案,買賣房地經合理估算,如確有資本利得,而所
得者也確有現金流入,對其課徵所得稅,自屬合理,修正案中也呼應本人建議依房地持有
期間長短,賦予不同稅率,理當予以支持。
不過5月開徵的新房屋稅(尤其在台北市),不僅不符國際人權公約(居住人權)、違反
母法(房屋稅條例扣除地價的原則),而且忽略近百年來的研究結果,對坐擁非流動資產
而cash inflow未必充分者課徵(輕重不論),將會影響消費乃至經濟發展。這也是本人
一再建議修改房屋稅條例,對僅有一戶的自住住宅或老人自住宅予以降稅或免稅的原因。
最後對那些只在意選票的人,美國耶魯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年逾65歲的
美國人對財富重分配的支持度降低,即便是當年年輕時曾大力鼓吹重分配的人亦同。我的
意思倒不是要取悅或避免激怒某些年齡層的人,而是一切應回歸學理法理,不要只會選舉
算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