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事件簿-名片、小本和ZINE

作者: kace ( )   2014-11-01 14:56:31
文化事件簿-名片、小本和ZINE
中國時報【⊙吳興文】
對獨立藝術家、設計工作者來說,「ZINE」是以最簡單、最拮据的方式做成書的成疊紙張

立夏之際回到台北,最愛逛的是,溫羅汀的獨立書店群,不管是新書,還是二手書店。從
唐山書店穿過溫州街,左轉到羅斯福路三段283巷公園附近的永樂座。在老式雙拼公寓一
層,從門前庭院進入客廳,牆壁周圍擺滿書架,吧台旁邊有一架「BBS版詩作聯展」,將
詩作印成名片形式插在架上,自由取閱。其中有一首aiya〈池上便當的聯想〉,似乎透露
我們曾經有過激動的日子:
吃便當的時候,我想著╱總想著,池上遼一╱畫聖堂教父那一個 這是聖堂的便當╱兩個
男人,光和影╱排骨和芹菜╱猜拳╱可以決定╱先吃哪一樣菜,不管╱走哪一條路,不管
╱扮演╱哪一個人生╱發亮的這一顆米,方是╱菁華所在
以名片成為紙本媒介,雖然簡單直接,但保存不易。倒是店主人剛出版的詩、散文合集《
有邪》,做成連封面只有28頁的「小本」,比較有意思。
在BBS走向日暮之年,我們已藉著Facebook、Line傳遞個人想法,或藉某條新聞、某篇文
章傳遞群體認同等媒介,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ZINE這種實體出版形式?它常見以十本為單
位,最多可以達到一千本。就像我收藏的藏書票書籍,曾經有一部限定13本票主個人使用
的藏書票集,大部份個人作品集多以百本為單位,除非是洛克威爾.肯特可以超過一千冊

發表個人作品
「ZINE」是無法再縮短的詞彙,很適合用來形容以最簡單、最拮据的方式做成書的成疊紙
張,接下來該如何發展,則端看個人。它比小本這種形式,更加能夠表達我們這個沉悶的
時代。
ZINE起源於193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書迷自製的FANZINE,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全錄(
Xerox)影印機開始普及,人們使用它拿製作傳單或少量的ZINE。隨著網絡開始真正普及
,網絡上的網頁、博客等,讓個人更方便發表展現自己的作品。現在的ZINE有點類似網絡
平台,可讓大家看到各種類型、型態的內容,包括私人的、或一般雜誌不會刊登的內容。
跨越領域之廣,令人好奇,可以說進入個人手作ZINE樂趣再發現的時期。
其中以藝術家作品集形式的ZINE廣泛受到矚目,搜羅插畫、照片、線畫、拼貼等藝術作品
,為了配合作品呈現形式而改變的用紙、裝訂方式、印刷技巧,例如:收集中文和英文顏
色字彙,並將它印刷在該顏色的紙張,透過活字印刷的手感,與線裝書裝訂方式,使用質
感粗糙手工風格書封,襯托出亮面書腰的鮮豔,就是一本利用視覺詞彙印象的成人繪本。
親手做的樂趣
時下低頭族使用iPhone、iPad、平板電腦來搜集資訊,但有些人也對直接觸摸,直接有手
感的東西懷抱情感,ZINE正是其中包含人性與有機實驗結果的潮流之一。對獨立藝術家、
自費出版者,或是從事文字、設計工作者來說,真正想要出書而無法出版,能夠直言「我
喜歡這個,我討厭這個」,就是ZINE與個人出版的有趣處。比起人人都能瀏覽的網站,更
能夠傳遞這些人的心聲。
另外身為ZINE的製作者,是可以用輕盈筆觸表達個人想法的媒介。剛開始用什麼什麼形式
都無所謂,關鍵是送到別人手上讓受眾者看到,得到回應時,就能夠明白製作的樂趣。就
像博客一樣,重點在於忠實呈現個人風格與內涵,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在於人人能夠動手
做(Do It Yourself)。
Facebook、Line只是一次次短暫的邂逅,不像ZINE是一個過程,一個值得動手做的想法,
完成的一件實體作品。我們有了汽車,會取代自行車嗎?有了電扶梯,會取代樓梯嗎?不
同的工具或媒介,適合不同情境的需要。人類的知識結構,隨著媒介表達方式的多元化,
愈來愈可以透過新起的媒介,提供更多發表和交流的機會,愈來愈多的媒介更可以促進人
類知識的開發,以及更多的表達方式。在人與人關係都能夠數字化的時代,透過每雙手把
自己的創意傳遞出去,既不算新穎,也還不夠陳腐,便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媒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17000621-26011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