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留意到了嗎─談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作者: wei0721 (wei)   2015-10-01 11:16:37
圖文版:https://4fun.tw/331S
FB版: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swithoutparners/timeline
先謝謝版主同意分享文章
這是兩位在家事法庭工作的諮商心理師的工作筆記和反思
在工作的過程中,得以有機會和許多正在離婚訴訟的家庭接觸
有感於父母常常在這個過程中反覆思索對孩子最好的做法
這些文章可以讓需要的民眾可以參考,並且成為資訊交流的平台
並邀請更多心理工作者一起關心離異家庭與單親教養的主題
〈您留意到了嗎─談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文/ 謝未遲諮商心理師
用「父母離異會對子女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的說法,不免讓人有標籤化的疑慮,然而這篇
文章所要強調的,並不是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必定會影響其未來的健全發展,而是試著從
孩子的視野出發,呈現孩子在經歷父母分居或離異的過程中常見的心路歷程。
1. 害怕父母的婚姻破裂
在父母正式分居前,孩子經歷到的常常是父母長期爭吵或是冷戰,即使有些父母會盡量避
免在孩子面前惡言相向,孩子多半還是可以敏銳地覺察到父母關係的變化,有些孩子會選
擇主動向父母表達他們的害怕、希望父母不要分開;有些孩子會選擇把這些害怕都埋藏在
心裡,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淡漠;也有些孩子會轉而將重心放在同儕生活中,讓自己
可以在心裡暫時「逃離」害怕的感覺。
通常,此時父母正為了夫妻關係焦頭爛額,加上孩子的害怕也未必會表現出來,因此有些
時候,父母會忽略或低估了這段不確定時期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以為孩子「還不懂」。事
實上,在父母正式離婚之前的這段醞釀期,孩子就已經開始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了,他們
會對於未來的狀況感到不安、不確定、害怕,有些孩子甚至會用「我覺得我們家好像快要
裂成兩半了」來形容這種擔心家庭會從此破碎的心情。
2. 被迫提早成熟─親職化的兒童
有些孩子在經歷父母離異的過程中,會顯得特別懂事和乖巧,他們不但能顧好自己的課業
、生活起居,還能照顧好弟弟、妹妹,甚至在看見父母傷心難過時,反過來安慰父母,成
為父母的傾訴對象和心靈支柱,稱為「親職化的兒童」(Parentified Children)。
對於歷經離婚訴訟已經身心俱疲的父母來說,這些孩子懂事的表現無疑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然而,這些孩子過度早熟的反應,可能讓他們失去了原有的童年,他們與家中其他成員
一樣經歷了家庭的大變動,卻選擇壓抑住自己的悲傷、害怕、憤怒,搖身一變成為這個家
裡的小小支柱。
有些孩子的早熟表現只是一種暫時因應情境的反應,但也有些孩子在歷經父母離異後持續
扮演這樣的角色,一方面是離婚後父母可能有較大的經濟壓力和較少親子互動時間,父母
需要孩子擔任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是孩子知覺到這樣的行為表現可以得到大人的讚許,這
些孩子會以他們能照顧家人為傲,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個孩子,也有被照顧的需要。
3. 長期處於父母爭吵下的壓力反應
離婚代表婚姻關係的結束,然而父母的角色卻不會因為離婚而終止,歷經高衝突的家庭,
離婚前的戰火常會延燒到離婚後的親權和探視的紛爭上。當父母之間不信任對方身為父母
的能力、埋怨對方的過失造成離婚、或是在進行離婚官司的過程中感覺到被對方攻擊,常
常會有不情願孩子與另一方接觸的心情,也會放大對方的小過錯,來證明對方是不適任的
父母。
當這樣的情境下,即使父母已經離婚,孩子仍然在兩人的角力戰之間拉扯,父母之間的戰
火就會不偏不倚地打在孩子身上,即使這常常是父母最不願意見到的事。例如,有些父母
會探聽孩子在另一方家裡做些什麼,並且找到機會就挑另一方的毛病,孩子會將這解讀成
自己講了不該講的話,才引發父母爭吵;也有些父母不願意聽到對方的聲音,因此在必須
溝通的時候,讓孩子當兩人的傳聲筒,孩子不只是在傳遞父母之間的訊息,也要第一線面
對父母的情緒反應。
當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緊繃的互動關係之中,會出現一些壓力下的身心不適反應,像是緊張
、自我懷疑、焦躁不安、無法專注,表現在行為上可能會有拔頭髮、不時哭泣、尿床等行
為,當父母觀察到孩子已經有壓力反應時,不要急於追究、責怪另一方,因為那將會再度
使孩子暴露於父母下一波爭吵之中,父母雙方或一方可以尋求專業諮詢,共同找出協助孩
子的方法。
4. 失落與悲傷
有一個孩子在談論父母離婚時,畫了一張圖來說明他的心情,圖片中有一道深不見底的峽
谷,一端的山頭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另一端的山頭是一個大人孤伶伶地站著。
這個孩子指著那個孤伶伶的大人說「他就從我的生活裡消失了…」
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是原先最穩固的堡壘從此一分為二,許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
告訴過他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們不知道未來可以怎麼跟「住在山頭那方的父母」保持
聯繫、不知道父母這次是不是只是短暫的吵架。因此許多孩子在父母離異後仍一直對父母
復合抱持著盼望,當他們從期望、等待、失望到放棄的過程中,多半經歷了難以承受的失
落和悲傷。
除此之外,有些孩子也因為父母離異而面臨搬家或轉學,他們必須與原來的鄰居和朋友道
別,令人難過的是,這些孩子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常常將同儕視為重要的支持對象,因
此他們所面臨的失落不只是對於家庭內的成員,也包含了家庭外的支持系統。
5. 往返兩個家庭,適應兩套標準
若孩子能與父母雙方皆維持穩定的聯繫,即使與父母一方相處的時間和品質皆大
不如前,想念和失落的感覺還是會比較能夠忍受。若是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能在探視方
式上達成協議,並且互相體諒和合作,孩子通常能慢慢地習慣在兩個家庭間往返的頻率,
年紀稍長的兒童或是青少年很輕易就可以算出下次探視的日期,他們會漸漸在變動中找到
規律,並且讓生活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在適應上遇到一些困難,父母可能過去在教養觀念上的意
見就是分歧的,並且離婚之後仍相信自己的教養方式優於另一方,因此孩子會發現爸爸和
媽媽對於門禁時間、睡覺時間、可以上網時間、零用錢多少、能不能參加才藝班都有不同
的標準,年齡愈小的孩子愈難適應不同的標準,他們也會跟父母爭吵「我在爸爸(或媽媽
)家都可以!在這裡為什麼不行!」這種教養上的困境,常會增加父母之間的不滿,而引
發更多爭吵。
另一個探視會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可能會因此失去他們對周末時間的自主權,他們的周末
時間被分成「爸爸的時間」和「媽媽的時間」,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於同儕關係更
加重視,僵硬的探視安排有時會讓孩子感到失去自由,若能夠在探視上依孩子的需要,父
母雙方給予彼此多一些彈性調整的空間,都會讓孩子更能對探視的安排感到快樂。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父母分居或是離異對於孩子而言,是否真的會有長期且不良的
影響呢?」本文中談到了許多孩子的心聲,他們在適應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當然並不輕鬆,
然而,這並不代表父母是造成孩子傷害的主因,沒有一對父母在離婚的過程想要傷害孩子
;相反的,許多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即使自己已經精疲力盡、遍體鱗傷,最在乎的還是
孩子的最佳福祉(well-being)。
多數研究認為,離婚是否會對孩子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與孩子的復原力(resilience)有
關。當這樣的結果無可避免地來到時,不妨把這個過程當作父母和孩子一起經歷的一場考
驗,重要的是協助孩子有能力面對這場考驗。也就是說,父母若能在這個過程中降低衝突
、增加孩子對於未來的穩定感,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復原力、減輕家庭變異帶來的傷痛,這
部分將會在後續的文章詳談。
p.s. 謝謝您看完,之前只知道Divorce版,昨天才看到本版,
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一起討論,也希望您喜歡 :)
若對您有幫助,或是有興趣了解更多,往後再分享更多文章!
作者: jamselee (jamselee)   2014-01-19 12:49:00
推,很棒的文章
作者: hiuwai   2015-10-01 22:21:00
謝謝分享!很貼切的分析
作者: iamxio (螞蟻10號)   2015-10-09 08:14:00
大同意:2
作者: legen1014   2015-10-30 19:46:00
然而不离婚对我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