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0605_臺北市防疫因應記者會

作者: prussian (prussian)   2021-06-05 20:20:30
政府單位:台北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直播連結:https://youtu.be/I0LX8UTAQJY
出席名單:
社會局長 周榆修
衛生局長 黃世傑
市長 柯文哲
副市長 黃珊珊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副指揮官 璩大成
1:05 正片開始
KP:
- 中央公布疫情
不要太驚慌,發病到死亡2禮拜以上。
這次病毒看起來病程比較快,大多是長者,平均八點多天。
死亡人數和感染有時間差,重點是看趨勢。
過去六禮拜行政區看起來 -> https://imgur.com/ZxLLroK
本來萬華區比較嚴重,12 行政區愈來愈平均
萬華區快篩數 -> https://imgur.com/NeBEEl7
昨天下雨人比較少。
陽性率 -> https://imgur.com/o7hSk6W
陽性數 -> https://imgur.com/eqQGk5c
疫情一種程度被壓制,但沒有被消滅,
相信台北市到處都有,但是是被控制住
現在要思考如何讓 Rt < 1
感染人數小於1 慢慢就可以控制下來
過去五天新增的感染案例 ->
萬華還是有熱區,其他地方有些小群聚
在三級管制下,好像是有被壓制下來,
過去幾天救護車的運送都沒有問題,表示醫院量能夠,
現在防疫旅館大概住了一半的人,還有剩餘能量支援新北市
目前是疫情有被控制住但沒被撲滅,
但是因為過去半個月醫院和旅館床數擴增相當多,
病人相對沒有增加那麼多,所以這疾病在台北是可以控制下來,
大家心裡面比較安。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把它撲滅掉
現在策略是這樣,圖上到處都有,
每一點去消滅掉大概是我們未來兩三個禮拜的重點。
台灣是一日生活圈,這圖像相信在全台各地都一樣,
潛伏在台灣島上每一個角落,一放鬆可能會發作。
現在策略應當是如何以最低成本維持三級管制,
撐到疫苗可以來。
疫苗吵吵鬧鬧到現在,可以早點打是最好,
不過既然散開了,要想用疫苗作為防疫的手段圍堵恐怕不切實際,
到時候疫苗進來,還是應該看人流最密切這些人要打。
還是按照中央公布順序,醫護第一防疫人員第二,
大概還是按照那順序,因為病毒已經散開了。
結論是 在疫苗還沒全面抵達之前,
還是要以最低成本維持三級管制,撐到疫苗來。
https://imgur.com/XbahinA
到這當中要作一些動作防止擴散,還是有兩個策略,
像是萬華比較嚴重叫作熱區,應當到那地方作普篩快篩。
但是這幾次經驗發現,
不是開部快篩車到那邊敲鑼打鼓請大家來篩檢,
常常是不需要來的來一大堆,該來的沒有來。
還是要結合民政社政系統,一個地區該來的還是要來篩檢。
這大概要透過造冊手段,確保該來篩檢的要來篩檢。
至於其他地區所謂非熱區的這種點狀的,
再想辦法一個個撲滅。
大概以確診者為中心,設計一套方法來撲滅。
未來這幾個禮拜台北市
1.最低成本維持三級防護
2.針對感染的case, 熱區有熱區的消滅方法,
點狀的有點狀的消滅方法
https://imgur.com/TIAc0Pb
最近長照機構有發現群聚感染,
為了保護工作人員、住在裡面的弱勢者,
坦白講他住在裡面不應該被感染,是被工作人員感染,
大概到明天這兩三天,工作人員1400名,社區居服2050名,
居服員會到不同人家裡去,接觸很多人,
這些人為什麼要打疫苗,是防止他去傳染給別人
還有送餐人員也一樣 45個,
身障資源中心 20個,
兒少、弱勢婦女安置機構 280個,
這到明天會造冊,不敢說百分之百,明天之前疫苗打完畢。
https://imgur.com/rGOaXKS
中央發下來的疫苗,這幾天從昨天今天,
大概一天可以打到一萬上下,
大概到五號六號,今明天疫苗就可以打完。
所以打疫苗的策略是這樣,
只要中央很明確地跟我們說疫苗什麼時候可以發下來,發多少,
我們就按照生產線,成本效應,最短時間穩紮穩打把它打完。
醫院是第一線,健服中心還有大型場館,
如果醫院可以解決就解決,
真的一下子發下來太多,就啟用大型場館。
這些大型場館要打疫苗有一些選擇,
如果像選擇小巨蛋,花博爭艷館,主要是看中它交通便利,
例如圓山捷運站、小巨蛋捷運站。
結論
台北市疫情看起來有控制,沒有被撲滅,
未來兩三個禮拜,還是要維持目前三級管制,
但是考慮行政成本,不希望對經濟造成太大傷害。
針對熱點或熱區,不同情形有不同消滅方式,一個個解決掉
準備好打疫苗計劃,看中央疫苗何時發下來,把它處理完。
對疫苗
美國到現在已經打了三億劑,美國每個月產量約七萬劑(???)
再兩個月就打完了,它終究還是要送到世界各地去,
最差狀況下,再撐兩個月還是有疫苗。
現在要思考是如何用最低成本撐過未來兩個月,
這大概是目前想得到的最佳戰略。
大數據科技防疫
璩:
我們利用科技儀表板,加上時間軸、分布數量,
可以作出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區域,經過分析後會發現有熱區,
- 熱區圍堵戰 -> https://imgur.com/pFRYstc
以我手上這萬華區地圖來看,
我們會逐漸讓它自動化、優化,
不過從圖上可以看出,在中正區邊境有一個帶狀的分布,
北萬華、南萬華分別有比較密集的分布,
我們分別針對這些比較密集的地方作機動的打擊,
另外把邊境,特別中正區、大同區部份,
把它間接開來,不讓他跨界。
另外在本來的熱區內,會派機動防疫隊,
定期定點,或是移動式的採檢。
最後本來設置的定點採檢,持續把疫情一個一個消滅,
這是我們對熱區作圍堵的策略
- 冷區殲滅戰 -> https://imgur.com/fmWmp5f
相對萬華區,有很多區域,也讓大家覺得有不同的思考模式,
可以在圖上看起來,它明顯有兩個區,
密度雖然沒有萬華那麼高,但顯然暗示著
這區域有一定的散布、傳染源,或是需要進一步處理的地方。
對於這樣子相對個案數不多的地方,
我們提出的方式是精準疫調,把這些個案、感染源,
以及可能接觸的人,從源頭去尋找,把他向下游傳染的機會逐一阻斷。
- 區域聯防 -> https://imgur.com/xzsj1BH
這靠的是第二點區域聯防,
要結合醫療、公衛、交通,快速地把這一群有意願,
高度可能疑似或危險的人,把它找出來作篩檢。
這部份我們施作覺得還算有些成果,
這背後當然有流行病學、感染控制,
以及資訊專業從業人員在作跨團隊整合,
希望對不同的區採取不同資源整合及運用,
把熱區變冷區,冷區變沒有個案的區域。
媒體提問
========
UDN 三立 寰宇 民視 自由 華視 蘋果:
市場人潮仍然炸鍋,如何改善?
KP:
本來在後疫情產業白皮書就想說要提倡電商和物流,
所以對於傳統市場,就長期發展來講,
電商、物流或批發業,更達到經濟規模,
從資本密集(勞力密集口誤?)走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
但這是長期的計劃,本來就有在作。
有發現三級之後一些物流業業績成長五倍,
目前大概還是時代潮流,
所以宅經濟,無現金交易,在疫情之後都會改變整個台灣。
可是人的習性也不是一下子改,
一開始我們鼓勵大家一個禮拜採買兩次,
後來發現跟你這樣講,你不能選擇那兩次一個禮拜六一個禮拜天,
這就是我們看到,不管濱江市場還是人很多。
所以當然我們監視器還是會架起來,
給大家出門前看一看,人少再去,
不過如果訴諸自動自發沒有效,
從明天開始我們就開始用警察管制市場人流,
怎麼作再想一下,明天就開始實施。
接續提問:
監視器畫面被雨棚或雨傘擋住,也沒有看到市府處理?
KP:
有抱怨就處理,今天市場處同仁就會去架好。
不可能一個市場裝很多監視器,它只是讓你知道大概人流狀況。
我們會調整比較好的視角,叫市場處盡快把它作好。
自由:
真正作好防疫的是市有公有市場,1/4自主休攤,
但有抱怨管不動的都是外攤,為何不直接取締?
KP:
台北市流動攤販有三萬攤,本來就是要解決的問題,
危機也是轉機,我們本來有流動攤販管理辦法,
一開始是訴諸道德,自我管理,管理不好當然公權力就介入。
我們明天起就會開始處理。
台視:
有確診者入住北市專責旅館逃跑,是電子圍籬無效嗎?
33:
這是上星期二反應的,中央說會開始處理,
今天為止再去確認,是疾管署今天五點會上線,
在此之前,確診者和快篩陽性都沒有電子圍籬管制,
才會有這種情況。
TVBS:
市長說死亡數也會校正回歸,怎麼看今日數據?
地方通報也有塞車?
蘋果:
中央每次都在週六大量校正回歸,是作業問題還是別有用心?
KP:
週末股票沒有開市,是不是和這有關係我也不清楚。
現階段校正回歸還是會有,
因為很多資料塞車,不管是死亡還是確診病例,
隨時間慢慢改進,校正數量也愈來愈少這大家都看得到。
不過台北市為了避免時間差的問題,
我們會用台北市每天快篩陽性的數字,作為疫情監測的工具,
這不是很準,看趨勢它是可以用,會比較快。
目前台北市政策判斷直接用各醫院快篩陽性數目作決定,
堅持要用 PCR 作確診的話,校正回歸短期內還是會有。
死亡案例牽涉到檢察官、法醫開死亡證明,
應該還是會有校正回歸的問題。
東森 TVBS:
沒有看到總統出來道歉? 如何看台北市民因疫身亡?
KP:
唉~ 這是疫情,在老年人死亡率還不低,特別是80歲以上蠻高。
我覺得是這樣,作事就好了啦,大家想辦法一起把問題解決掉,
太多的指責..
我每次說如果去抗議有效,我就去抗議了,
於大局無補就算了。把事情作好就好。
大愛 寰宇 TVBS 聯合:
萬華發現男子陳屍,北投一家三口陳屍,是否確診? 能否預防?
社:
萬華6/3相驗完成,沒有確診資料。
北投過世都是高齡,沒有福利身份,
也不是弱勢,經濟還有一定水平。
五月份萬華兒子回家照顧,和父母妹妹同住,
今天確定妹妹確診陽性,
哥哥父母相驗完畢,檢體採檢完畢等待最後結果。
KP:
最近請大家沒事不要出門,所以很多人躲在家裡。
不過叫你躲在家裡不是躲在山洞,
總是有親戚朋友,彼此一個電話問候,發LINE,
發 email, 甚至有視訊,還是必要的。
這案例就這樣,四個人住一起,
他就好幾天家人打電話都怎麼沒有人接,才找里長破門而入。
跟大家講少出門,不要人與人直接接觸,
不是叫你完全跟社會不來往。
雖然要保持隔離,但是彼此之間還是要多聯絡,
不管電話、視訊,還是多聯絡。
為什麼鼓勵視訊,看一看總是看到他怪怪的不對勁,
該就醫就趕快就醫。
等到家人打電話問,沒人接才找里長破門而入,
這就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這段時間在家裡,但是還是多多問候,
鼓勵大家用視訊來交談。
三立:
北市機動快篩隊?
33:
現在還是鎖定萬華區為主,
主要是會在台北市比較大的批發市場第一魚果,
零售的環南市場,這兩個大市場請他們造冊,
造冊好就會出動,原則上100人就會出動進到社區去,
目前很多里正在造冊,只要排好,有兩隊就會進駐,
一天希望一隊一百兩隊可以篩到兩百人。
下禮拜開始。這兩天都在場勘。
三立:
確診家屬表示沒有被匡也沒有收到隔離通知書,無法請領補助?
弟弟送進旅館情況惡化沒人管,四日去世,質疑疏失?
33:
媒體爆料,正在查證。
在台北市防疫旅館死亡目前有四位,但是都有掌握,
可能要查證後再說明。
寰宇:
新北侯說醫療量能四天後會非常緊繃,
台北市專責超過1300床,市長也說雙北一體,
是否有新北患者轉院台北,或有相關規劃?
KP:
今天轉到防疫旅館有80個,陽明山檢疫所有25個,
台北市專責1300床,昨天專責防疫旅館專收快篩陽性,
馬上可以用的還有1500多個床位,
原則上是這樣,台北有剩餘容量就開始收新北的,
開始幫忙收。
Q:
現在其他縣市都開始設立大型接種站,
台北市說要找地方,可能方向有哪裡?
KP:
昨天都講過,凡事就務實,
你弄那麼大場所打疫苗,也要有這麼多疫苗可以打,
沒有那麼多疫苗可以打,弄那麼大地方作什麼?
我們還是從醫院打第一線,第二線健服中心門診部,
第三線如果一下給我五十萬劑,叫我每天打十萬的話,
當然我就會啟動大的場館。
選場館原則上還是用交通方便,
因為還是要用大眾運輸過來,
像花博爭艷館、小巨蛋、和平籃球館,都有在規劃。
重點是交通要方便,當然還有必要的設施我們會開始規劃。
原則上還是第一線醫院,既有的基礎上作最方便。
昨天去台大癌症醫院看,那個動線就規劃得很好,
一天只要補足人力,可以打到一千多沒問題。
用醫院既有設施最方便,健服中心門診部,
最後才是啟動大型場館。
有疫苗就打多少,沒有那麼多疫苗,準備那麼多場館也沒有用。
計劃都寫好了,就看有多少疫苗。
昨天有特別交代過,預約的網站要先做。
還有一點是這樣,因為從現在開始,台北市打疫苗應該都免費了,
以前還有自費還要掛號,那個行政成本更高,
每個醫院掛號費又不一樣,製造困擾。
既然疫苗每個人都要打,為了讓速率更快,
省掉一些步驟,可以打更快,
掛號費我們就不處理了,台北市打新冠肺炎疫苗就是免費了。
我們會這樣來規劃。
中視:
日本124萬劑,是否建議中央讓疫情嚴重的雙北分配得多一些?
KP:
一開始如果萬華還沒有散出去,這個戰略是對的,
把萬華封起來全部打疫苗。
時間已經過了,現在已經到處都有了,所以策略要改變。
當然打疫苗還是一個手段,我也在想這個問題,
不過124萬還是不夠,中央有很多防疫專家,
疫苗怎麼打按照他們的意見,我們負責執行就可以了。
今日 中視:
民眾覺得北市記者會比中央來得好? 又有認為北市在搶話語權?
KP:
我們只是透過這個平台,把台北市的現況告訴大家,
也跟大家講我們的政策要怎麼作,
主要目的明白講,是安大家的心,
因為公開、透明,知道政府怎麼作。
我們也很誠實,到底遇到什麼問題,跟大家講。
公開透明資訊,讓大家知道怎麼作,
市民、社會運作會比較正常,這是我的態度。
當然另一方面我們是醫療專業,講得比較實在比較直接,
目的只是把現況跟我們要作的事告訴市民朋友。
還有一點是,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
我覺得台北的策略、方法,給其他縣市也是很有參考作用,
可以大家參考看看。
東森:
就算六月底有疫苗再來,數量不夠一般民眾打,
現在成立大型場館有必要嗎?
KP:
要準備,看疫苗來的速度,
萬一疫苗來的數量少少的,準備也沒有用,浪費錢而已。
華視:
捷運、公車減班造成人擠人,目前減班狀況?
未來一週上班日是否會改善?
33:
上禮拜的確有減班,經過檢討,
下禮拜開始尖峰不會減班,離峰會看人流狀況調整。
尖峰會恢復原來的班次。
市政議題
========
聯合:
昨天大雨,議員指是垃圾沖到排水口,排水口設計不佳,是人為疏失。
請問市府了解狀況?
KP:
台北市防洪設計 78MM/h, 超過還是會淹水。
我也蠻驚訝的,昨天大概是歷史上排行第五,
主要降雨區達到每小時 129 相當多。
有人問排水閾值要不要往上提,
台北市有訂2030 防洪計劃,從78 提到 88,
這個牽涉到很多排洪設計要改進,還是要花很多錢。
目前是這樣,台北市的設計,如果降雨量在 78mm/h 以下有淹水,
台北市政府負責,因為當時的設計就是 78。
超過還是要誠實跟市民講,有可能會淹水。
不昨天雖然有淹水,退得很快,
每小時 78,不要連續 78,第二個鐘頭就消掉。
這要很誠實講,目前台北市防洪標準就是這樣,
有要提高,不過那是長期計劃。
民視:
松仁路淹水,水退後路面坑巴,公家單位說週三才能修好?
KP:
強降雨、颱風後都會收集問題,分門別類提改進計劃,
隨時都有反省改進的計劃。
每一次天災,都會一步步去解決,
建構一個更安全的城市本來就是執行的目標。
放心好了,只要有問題,我們都會去反省改進。
華視 台視 蘋果:
議員指市長沒有檢討治水政策,怪給老天爺,
海綿城市預算用到哪了? 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KP:
剛才講過防洪設計就是78, 以下台北市政府的責任,
超過還是有可能淹水,誠實地講。
預算都是議會有審查,哪一筆不對你們就拿出來講。
台視:
議員質疑市長沒有說明財損該怎麼辦?
社:
昨天有發公告,依據經濟部水災災害救助標準,
淹水50CM未達100CM 發一萬元,
超過100CM 兩萬元,以門牌戶為標準。
實際申請可以等水退之後拍照,
向區公所申請會勘就可以來處理。
(完)
-
你多久沒關心問候你的家人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