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0509台灣COVID-19確定病例統計(N=440)

作者: starmiao5566 (魔神阿)   2020-05-11 21:02:17
0509台灣COVID-19 確定病例統計 (N = 440)
https://i.imgur.com/Lj4vX1Y.jpg
(中央通訊社,CECC提供)
因為疫情漸漸趨緩,逐週變化不多,
所以把報告分析改成兩個禮拜一次,比較能夠看到有意義的一些變化。
一、國內新型冠狀病毒監測通報趨勢 (N = 66460,109/1/15-109/5/7)
0502→https://i.imgur.com/zYhrFBu.png
   (CECC記者會截圖)
0509→https://i.imgur.com/kCZCuim.png
最近一週,
符合法定傳染病通報的個案,大概在50-80左右而已,數字都是在低檔。
擴大篩檢的通報大概在500-800左右,也不是非常多。
到目前為止,各管道通報的有 66460 件,確診 440 人。
二、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確定病例通報趨勢
0502→https://i.imgur.com/ue0LuEV.png
0509→https://i.imgur.com/wIaRiqY.png
敦睦艦隊:4/19附近一波高峰,上週再多了 5 例。
其他是一些零星境外移入個案。
三、確定病例特徵 (N = 440)
0502→https://i.imgur.com/K2o5Mn1.png
0509→https://i.imgur.com/kyeR8Th.png
整個分布沒有太多改變,增加幾例境外移入和敦睦艦隊的確診個案。
本土個案:   55 人,  13%
境外移入:  349 人(+6),79%(-1)
敦睦遠訓支隊: 36 人(+5), 8%(+1)
55 本土 + 349 境外 + 36 敦睦 = 440 確診(+11) (括號內為和上週相比)
四、確定病例發病年齡層分布 (N = 440)
0502→https://i.imgur.com/wVHBBzo.png
0509→https://i.imgur.com/fmnNwNu.png
還是一樣,20-40歲之間最多。
五、確定病例發病年齡層分布百分比 (N = 440)
0502→https://i.imgur.com/Hma7K0W.png
0509→https://i.imgur.com/ehsdiwv.png
20-40歲之間所占的比例大概六成。
六、確定病例嚴重度與預後分析 (N = 440,資料統計至5/9)
0502→https://i.imgur.com/g3ZHRUC.png
0509→https://i.imgur.com/sk9gfI5.jpg
   (ETtoday,CECC提供)
WHO 嚴重度分類
無併發症之輕症 + 無症狀感染者 = 308 人(+9),70.0%(+0.3)
輕度到中度肺炎         96 人(+1),21.8%(-0.3)
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36 人(+1), 8.2%
侵入性治療
曾使用呼吸器 = 24 人,5.5%(-0.1),6 死,現仍有 3 例(-3)使用中。
曾使用ECMO = 7 人,1.6%   ,2 死,現仍有 2 例  使用中。
  現在應該只剩下 1 例使用中,但尚未統計。
重症個案漸漸恢復,剩下極少數個案還在加護照護當中。
3 使用 + 15 脫離 + 6 死 = 24 人呼吸器
2 使用 + 3 脫離 + 2 死 = 7 人ECMO
預後
已解除隔離 361 人(+37),82.0%(+6.5)
已出院   352 人(+41),80.0%(+7.5)
住院中   82 人(-30),18.6%(-7.5)
死亡     6 人,   1.4% (致死率)
352 出院 + 82 住院 + 6 死 = 440 確診(+11)
七、我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住出院統計
0502→https://i.imgur.com/o9g2Pl9.png
0509→https://i.imgur.com/yP47MNF.jpg
   (ETtoday,CECC提供)
4/20交叉後,出院案例愈來愈高。
曲線圖住院中是畫到昨天(5/8),所以跟上一張預後統計的數字略有一點差異。
八、解除隔離天數與住院天數分析 (資料統計至5/8)
0502→https://i.imgur.com/a6nUluA.png
0509→https://i.imgur.com/doDOi88.png
4/1 之後解除隔離個案 (N = 315)(+33)
  發病至解除隔離天數中位數 30 天(+1),範圍 10-83 天。
  住院至解除隔離天數中位數 24 天(+1),範圍 6-80 天。
  住院至出院天數  中位數 24 天,  範圍 7-80 天。
解隔離或住院天數基本上還是差不多,滿長的,因為三採陰才能出院。
九、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人員新型冠狀病毒擴大篩檢-依身分別 (109/3/30-109/5/7)
0502→https://i.imgur.com/9i0VlUG.png
0509→https://i.imgur.com/pWR3i3G.png
現在已經 3101 人(+224),還是沒有任何陽性的個案。
十、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人員新型冠狀病毒篩檢-依身分別 (109/1/15-109/5/7)
0502→https://i.imgur.com/q7kbfUs.png
0509→https://i.imgur.com/yME5B1V.png
從一月中到現在,不同管道監測加起來總共已經有 4722 位(+240)醫護同仁。
除了某醫院的幾個護理同仁跟清潔人員外,其他都還是沒有陽性個案。
十一、與OECD國家之確診率比較 (資料統計至2020/5/8)
   台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COVID-19確診率排行
https://i.imgur.com/cMPx7HG.jpg
(ETtoday,CECC提供)
https://i.imgur.com/pmZkiul.jpg
(ETtoday,CECC提供)
台灣大概就一直保持這樣的數字左右,也許還會有少數零星境外移入個案。
到今天(5/9)已經 27 天沒有本土個案。
平常一小群人,如果嚴密監視,看潛伏期14天,沒有發病大概就不太會發病。
如果對一個群體,沒有辦法個別認真監視,就會觀察兩個潛伏期28天的時間。
如果社區在兩個潛伏期都沒有看到任何個案,
以公衛立場來看,是相當安全的一個社區。
目前 440 例在 2300 萬人口中,每百萬人的確診或發生率只有百萬分之18.6。
比其他國家來看,非常的低。
最高的可以到百萬分之4000多這樣的歐美國家。
即使亞洲鄰近國家也比台灣高很多。
(圖片縱坐標寫錯,應該是確診率)
十二、與OECD國家之死亡率比較 (資料統計至2020/5/8)
   台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COVID-19死亡率排行
https://i.imgur.com/kfov53x.jpg
(自由時報,吳亮儀攝)
https://i.imgur.com/9k65jlD.jpg
(ETtoday,CECC提供)
https://i.imgur.com/bHaoueW.jpg
(自由時報)
以每百萬人口死亡率來看就更低,四捨五入是百萬分之0.3,相對非常低。
鄰近國家看起來也做得不錯,死亡不多,但以百萬人口來看,台灣低更多。
前幾天英國BBC廣播公司、新加坡的電視台來採訪時,都特別注意:
台灣為什麼可以維持這麼低的死亡率?
所以對台灣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可以維持低發生、死亡率這麼好的一個成果非常有興趣。
背後原因一方面整體防疫作為,整個團隊的努力,讓台灣的發生確實非常少,
再加上醫療照護的能力、品質本來就非常好,量能非常充裕去應對這400多個個案。
十三、回顧2009年豬流感H1N1疫情
1、與OECD國家之死亡率比較 (資料統計至2010/1/22)
  台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H1N1死亡率排行
https://i.imgur.com/D8hUDzS.png
2009年最初稱作豬流感,後來叫做H1N1的新型流感發生,台灣也曾經有很好的防疫成果。
(此次武漢肺炎防疫的成果不是偶然)
當年經過整個冬季的流行,到2010年一月下旬時,台灣只有 38 人死亡。
柱狀圖高度是每百萬人口死亡率,數字是顯示死亡個案數。
美國→死亡 2372 人,每百萬人口死亡率大概是 8 左右。
台灣→每百萬人口死亡率大概只有1.6、1.7左右。
   比其他OECD很多國家相對非常低,所以也是一個很好的防疫成果。
2、大事紀
https://i.imgur.com/xZk5pOs.png
簡單回顧:
當年四月開始在墨西哥出現所謂豬流感的新型流感流行。
四月下旬傳進美國。
台灣4/27定為法定傳染病。
4/28成立疫情指揮中心。
之後對所有入境旅客密切追蹤,5/20出現首例H1N1境外移入的個案。
那時正好當時衛生署葉署長、疾病管制局郭旭嵩局長等都在WHO開WHA的會議,
然後國內發生首例確診個案,所以一邊開會一邊聯絡國內的防疫所有相關事情,
等到大會的報告結束以後,就趕快回國處理相關疫情。
3、防治策略
https://i.imgur.com/X08Yglw.png
當時的疫情處理、預想要做的事情,跟現在武漢肺炎疫情也非常類似。
從開始的圍堵,到後來社區開始傳播時的減災。
圍堵:阻絕境外。
   邊境管制。
   個人與家庭的防護→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生病在家。
減災:社區防疫→停班停課、減少或停辦大型集會、等疫苗上市接種。
   醫療體系保全→感染控制、讓醫院可以持續營運、轉診調度。
4、防治目標:減災
https://i.imgur.com/5N2RO69.png
突然大規模流行,大量病患突然增加,高峰很快上來的話,
醫療體系就會比較無法負荷,無法好好照顧病人,所有社會活動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減災就是希望降低傳播,延緩高峰,讓高峰不會太高、傷亡減少,維持社會正常運作。
這一次武漢肺炎疫情雖然沒有到這麼嚴重的狀況,
可是一開始規劃的時候,圍堵如果萬一不成的話,後續就是要做減災的工作。
5、2009 H1N1流感大流行(大事紀)
https://i.imgur.com/2ry8TA9.png
7/2出現社區感染,7/17首例重症個案,7/30首例死亡個案。
8/15當時疾病管制局提供流感快篩檢測試劑和克流感的藥物治療。
11/1疫苗完整上市,依預先規劃、政府公布的接種順位開始讓全民免費施打。
因為無法一下就讓全民接種,所以容易傷亡、容易傳播給其他人的個案會優先接種。
特別是醫療跟防疫相關人員,一定排序在最前面。
當年因為八七水災的關係有很多災民,所以災民也放在比較前面的部位。
6、住院個案流行趨勢
https://i.imgur.com/Whwb8pO.png
當年流行的狀況,希望緩步上升,不過到某一個階段以後,還是非常困難。
輕症當時沒有住院,即使是住院個案也快速上升,到後來必須要有停班停課的作為。
當時設計所謂325停課模式:
三天裡面有兩個個案,那一班就要停課一個禮拜五天的正常上課日。
採取停課措施後,傳播開始變少,因為學童確實是流感容易傳播的一個媒體。
後來還是控制不了的時候,幸好疫苗出來。
11/16學童開始施打,打了以後大概兩個禮拜後可以產生抗體,所以狀況開始下降。
12/12全民開打,疫情持續緩和下來。
到一月下旬時,在這八百多個個案裡面,死亡只有 38 個個案。
7、各級學校停課情形
https://i.imgur.com/nTTiHC7.png
當年停班停課的狀況:停班班級數,在某一個階段就持續不斷上升。
11/16國小開始施打疫苗,11/23國中,11/30高中,每隔一個禮拜增加一級學校。
等到大家都施打後,特別是最容易傳播的國小群,學校需要再停班的也馬上就下降了。
8、媒體報導:病毒來勢猛 美9萬人恐亡
https://i.imgur.com/TamXPkV.png
當年八月其實很多人都已經在估算,這樣的一個新流感會造成多少人感染?
很多專家由過去經驗,用很多模式去推算,
估計會有三分之一或三成的人會得到感染,死亡率大概千分之一。
因為這是從豬的流感、人的流感加禽鳥類的流感等基因混合在一起的一個全新流感病毒,
所以媒體八月下旬報導來勢洶洶,美國恐怕會有九萬人死亡。
9、媒體報導:新流感估700萬人染病
https://i.imgur.com/1uRthVN.png
頭版頭條:國內專家推估台灣當年大概會有七百萬人發生感染。
(都過11年了,媒體報導疫情還是那麼聳動XD)
10、媒體報導:新流感我估3成感染 7000死
https://i.imgur.com/BtFeQ3S.png
七百萬人大概差不多三成的感染機率,推估會有七千人死亡。
頭版頭條:
因為都是群體生活在一起,除了學校外,軍隊其實也是很容易發生疾病傳染的地方。
所以國軍在幫忙救災當中,也有發生新流感感染的一些狀況。
新的一個病毒來的時候,會有很多模式或公衛的預警,根據過去經驗推估,
但不見得完全可以精準預估。
這次武漢肺炎疫情,
外國專家也認為台灣可能會是受中國影響全球第二嚴重的國家。
可是實際上,台灣大家一起的努力和作為,是可以改變推估出來的結果。
11、H1N1住院病例監視 (共930例,資料統計至2010/6/21)
https://i.imgur.com/Gbiw7t1.png
一直到六月,後面的疫情控制非常平穩。
12、與OECD國家之死亡率比較 (資料統計至2010/5/10)
   台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H1N1死亡率排行
https://i.imgur.com/hpB5E0F.png
最後到五、六月的時候,死亡只到 42 例,比起其他國家好的非常多。
13、H1N1新型流感之防治:策略思維──台灣經驗
https://i.imgur.com/1xVStmC.png
H1N1防治的成功經驗,當時的指揮中心也有很多機會報告,除了經驗分享外,
當時衛生署和相關部門,特別是疾病管制局,內部也持續做了很多檢討。
裡面到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這些當然都是後來整個防疫團隊到今天,2009年到現在,不斷吸取、學習的經驗。
11年前其實就已經做得不錯了,那今天武漢肺炎疫情可以做得更好。
14、WHA會議
https://i.imgur.com/LIztmNE.png
當時參加WHA會議,除了大會的會議外,也有分組專家的會議,專業的討論。
這是其中一個專業討論的會場,角落後面一排就是觀察員的位置,台灣代表就在附近。
https://i.imgur.com/nBoau62.jpg
(ETtoday,CECC提供)
放大來看就是台灣的代表,可以看到石崇良司長、當時張峰義局長、淳淳。
一方面讓大家知道台灣努力的狀況,
另外讓大家看到,這裡面有多少人習慣把手放到自己的臉部。
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非常習慣,很容易就把手放到口鼻部位。
這也是對接觸或呼吸道傳播疾病的一個風險行為。
https://i.imgur.com/NqE86Ji.jpg
(ETtoday,CECC提供)
https://i.imgur.com/LFLdifF.jpg
(ETtoday,CECC提供)
在大會場的狀況。
一樣可以看到,有多少人的手放在嘴巴部位。
https://i.imgur.com/ml3yBNS.png
上次跟大家報告說,戴口罩除了避免直接的飛沫噴濺,避免直接吸入以外,
戴口罩也不容易摸自己的口鼻部位。
所以對傳染病的防治、對這一次的疫情,
除了勤洗手外,如果有需要戴口罩的場合裡面就盡量戴口罩。
確實也是讓這一次疫情可以控制得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也再次謝謝媒體正確報導,讓民眾可以知道怎麼樣防範疾病的傳播。
(Really?正確報導?)
阿中結語:相信整個傳染病的防治,都是累積多年的經驗,
     一代傳一代,希望能夠越做越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