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4 台北雙年展

作者: olaiy (olaiy)   2014-11-25 20:36:15
==============================================================================
【展覽名稱】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
【展覽地點】北美館
【展期】2014/09/13 - 2015/01/04
【票價】全票30元
==============================================================================
遲了快兩個月才去看雙年展,今年參展藝術家陣容很華麗啊!下面就說說心得這樣,
也請大家多指教了(鞠躬)!
文圖完整版:http://karenlin7912.pixnet.net/blog/post/59350996
===========================================
今年北美館雙年展的主題是「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策展人尼可拉
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 挪用地質學之專有名詞「人類世 (anthropocene)」,以重
新思考近二百年在人類生存下之地球歷史,藉由當代藝術作品探索人類與動植物、機械、
物件間之連結、移植及交互作用。
下面就所謂「人類世」做比較多的說明,私以為這樣比較好進入本次雙年展主軸及選入之
作品。
「人類世」一詞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 克魯岑所發明。他認為人
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
如同史前生物生活於地球,白堊紀的恐龍與植物化石、更新世冰河時期之動物骨骸或岩層
中之碳含量。人類之生活證據或多或少會留在岩層中,幾萬年後,人類文明幾乎不可能完
整留存,金字塔與大樓會化為塵土,但人類開發核能、製造化學物質等所造成之地貌改變
,確實比數百萬年前之生物更加劇烈,甚至是他們不能及的。一直到現在,人類繼續改變
地質,燃燒煤炭汽油之殘餘物、製造電子產品所剩餘之金屬化合物、核爆在短期內所產生
的放射性落塵等都是分界出人類世之重要岩層證據。
恩....對應這次雙年展,雖是引用地質界的名詞,但研究地質學到這裡就夠了(不然會模
糊主題)。簡單來說,「劇烈加速度」便是以,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連結「物」
為主體中心思考人類與物之間之交互作用與關係,而非以一般往常之角度從人類為圓心去
思考身邊之物產、不動產或現象。
===========================================
【物權宣言 Thing's Right(s) Declaration】 吳山專 &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物權宣言】挪用聯合國人權宣言內容,將所有關於人權條文的主體轉變成「物」,以「
抵制對物權的『侮辱和輕視』」。乍看之下,可能會認為是件容易的任務,把「每個人」
改成「每件物」不就好了...實際上,藝術家在製作這件作品時,甚至做了一本專業術語字
典,研究對應「人為主體用的詞」與「物為主體用的詞」,加上,英文文法中主被態的轉
換更是一項大工程。當人以自己的語言來說明自己的事,相當容易;但以自己的語言,代
替物發言卻是意外的有挑戰:如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便須轉為 All of it "is being entitled to";
"sex"(the state of being male or female) 轉為 "gender"(the fact of being male
or female);
"language" 轉為 "vibration" (震動:近乎平衡的週期性運動或擺動);
"religion" 轉為 "specific gravity" (比重);
"liberty" 轉為 "state of at large"。
總之呢,在這可謂建國大業的工程中,人類只是替物發言罷了,不要忘了,物比人類更早
更早存在於世界上。這件作品是個很哲學的思考坑洞阿(遠望)。
======================================
【水窪 Paddle】 Marlie Mul
這次主角是「髒髒的水漥」,Marlie Mul 是一位專注於做出日常生活中髒髒的東西的雕
塑家 ex:菸屁股、水漥。北美館一樓展示空間內,散布了七個水漥,這些水漥是平常在街
上所能見之物,很平淡卻熟悉之物。當然觀者很清楚,美術館裡的水漥是假的,而藝術家
便運用這種「眼前的黑不是黑」的提示,請觀者思考:到底什麼是真相?人的社群中不乏
出現集體騷動,姑且不論引發之目的為何,但終局貌似只剩下為破壞而破壞,為對立而對
立之場景,旁觀者就這樣看著這些髒髒的水漥(紛亂),似乎沒能做到什麼......
======================================
【盲人帶領盲人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Peter Buggenhout
這三件巨大的系列作品主角是「灰塵」。主題【盲人引領盲人】來自於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畫【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其典故來自聖經馬太福音15:14耶穌
所言:「如果盲人引領另外一個盲人,那麼他們都會掉到坑裡。」姑且不論耶穌到底想表
達什麼,回到灰塵與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畫來說,這幅作品的重點是在一串動
作流暢的盲人抑或他們掉進坑?重點是在灰塵抑或被灰塵蓋住的東西是什麼? 我想答案
應為前者啊。
這三件作品算是這次雙年展最有存在感的作品啊,不管是體積抑或年久的粉塵與黏劑的混
合味(這味道已經不是國小放桌椅的地下室可比擬,而且灰塵應該是用手拿起來會順道帶
起一大片......)而這就是Peter Buggenhout 作品的特色:乍看不知道是什麼,又當我們
知道它是什麼,則造成了反感與恐懼。
Peter Buggenhout 創作的材料都是些噁心的廢棄物,像是吸塵器吸到的垃圾粉塵、動物
內臟、工業廢料。而「灰塵」便是優秀的材料,畢竟就是個中性普通,來自於人體、器物
、地方等碎屑之綜合體。在藝術品的表面下,灰塵提供了原物(廢棄物、內臟等)一種神秘
的偽裝,將物件的象徵性徹底清除,讓我們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生想像。從而,形式只
是藝術家陳述觀念的手段,材料的特性與更進一步的思考方為其目的。
================================
【Assault】 Matheus Rocha Pitta
粗糙水泥板上與其上之新聞剪報,像墓碑一樣一塊一塊倚靠在展示間的牆邊,暫時放在那
兒等一下要用一樣。依Matheus Rocha Pitta 所述,水泥澆鑄現成物的方式,其實是巴西
當地(藝術家是巴西人)廉價的蓋墳墓技術(水泥板棺),在製做過程中為了不讓水泥黏住木
板模,所以鋪上舊報紙,所以拆掉時,水泥板上多多少少會留下報紙殘片。
然而Matheus Rocha Pitta 卻刻意地在水泥板上留下報紙上之手勢與政治宣傳廣告等訊息
,引起觀者注意。手勢一直以來就是個容易做到而無聲傳遞訊息之方式,在集體活動中亦
扮演重要宣傳角色,或許藝術家有意以廉價的水泥棺板的來對當局之意識形態表示抗議,
「一『腳』已踏進棺材裡」的諷刺。
==========================================
【尼安德塔人容器 Neanderthal Container】 Nathaniel Mellors
Nathaniel Mellors 關注的議題為大眾媒體的運用虛假的資訊控制大眾與大眾的被控制化
。影片中的安德塔人穿越到當代,穿現代衣服、融入現代社會,不斷嘗試自由落體運動(
是真的掉到地上...);鏡頭再切到很老派令人窒息的片廠人造洞穴房間內,對著人形娃娃
自言自語失控及崩潰;再切到星際大戰般的外星人自述時間。
這錄像便不斷交錯在神經病安德塔人的戶外高空彈跳加上閒聊與在令人窒息的洞穴裡崩潰
。在真實與虛假的界線中來回擺盪,進而提出人與媒體、資訊中真實性的探討。
=========================================
【黃金幽靈 Golden Ghost(Reality Called, So I Woke Up)】 Surasi Kusolwong
引用Surasi Kusolwong 所述:
「這件作品讓藝術作品的『遺失』或『消失』這個詞有了新的概念和意涵。正是因為金項
鍊在觀眾『手上』所造成的『缺席』,整件作品才完整。」
同展間內的一個櫃子上的藍色軟墊,放著一顆從金瓜石拿來的石頭,將該石頭的「分身」
(藝術家以青銅混金1:1 之「石頭」) 放回原取得之處,並說明如果找到那顆分身石頭的
人,就可以得到它。從這件作品的副標題
作者: windkidll (漂泊信天翁)   2014-11-28 04:31:00
認真 推
作者: lslhsu (les)   2014-12-01 12:35:00
還抽不出時間去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