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澄海波瀾: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

作者: lslhsu (les)   2014-02-25 19:42:20
==============================================================================
【展覽名稱】 澄海波瀾: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
【展覽地點】 新營文化中心、鄭成功文物館、臺南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文學館
【展期】 18. January 2014 – 30. March 2014
【票價】 免費
==============================================================================
圖文好讀版(強力推薦):http://goo.gl/pmAQGc
莫內畫得比較好?
在台南兩天,在兩個不同的館區,聽到兩位素昧平生的人異口同聲地說「莫內畫得比較好
」。跟幾個朋友分享這件趣聞時,眾人在昏黃的當下稍微驚嚇、覺得荒誕、匪夷所思,又
發感嘆;慎慎老師非常好心地幫他們倆下了個結論,他們大概只想告訴大家,他們去看了
莫內。
這種岳飛打張飛式的比較,其實似乎帶著很巨大的,美術史教育的匱乏。我無意批評或是
反覆地感到悲哀,只是既然都有人想這樣比,無妨,那麼就來好好說到底為什麼這兩位沒
什麼好比;或許,在並置他兩人的生命時,可以看出什麼意想不到的端倪。
_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 是巴黎人,陳澄波 (1895-1947) 是嘉義人;兩人前後
約莫差了半個世紀,東西差了七到九個時區。就出生年代而言,莫內大概是可以當陳澄波
阿公的年紀,也就是說,莫內被沒眼光的藝評家勒洪 (Louis Leroy, 1812-1885) 批成「
印象」的時候,陳澄波根本還沒出生。這群後來被稱為「印象派」的人,莫內、雷諾瓦、
畢沙羅,的確轟轟烈烈地在西洋美術史大放異彩,不過他們不是這個部落格的主角,「這
是一個沒有印象派的美術史部落格」,結案。
在印象派出現之前,沙龍展的大概都是一些理想化的神話或歷史人物,他們總有吹彈可破
的粉嫩蘋果肌,一頭亮麗的髮絲,夢幻的不得了。印象派這群人當時簡直是激進的怪咖,
他們挑戰美術學院派的遊戲規則,把畫畫場所搬到室外,直接在想要畫的標的物前面作畫
,觀察光影的變化,快速地描繪出眼前的城市景觀;而不是在陰暗的畫室裡想半天,光畫
虛構的光溜溜角色。
印象派這些斑斕的、有流動光影的、法國味的色彩又隨著明治維新來到了日本。明治維新
是個二十年之久的運動,當時的日本大力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也將一段西洋美術史以及畫
風、甚至媒材進口到日本來,同時也帶給日本藝術界不少的爭辯和討論。相較於浮世繪等
傳統藝術稱為「日本画」,這樣子從西方傳過來的油畫與水彩被稱為「洋画」;陳澄波在
東京美術學校的老師岡田三郎助 (おかだ さぶろうすけ, 1869-1939) 就是留法的「洋画
家」。
_
岡田留法期間以柯朗 (Raphaël Collin, 1850-1916) 為師。柯朗就剛剛好是莫內這群人
最想反抗的,超夢幻光溜溜的巴黎官方沙龍畫風。《睡》(Sleep, 1873.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ouen, Rouen) 這幅畫,相較於前一年莫內等人才被講成一文不值的「印
象」,大獲巴黎沙龍好評,得了一堆獎,並開啟了他平步青雲的國立巴黎高等美院教授人
生。晚一點的《花月》(Floréal, 1886, Anciennement au Musée du Luxembourg,
Paris),雖然場景移到印象派熟悉的室外,但整體的創作精神卻是非常學院的。
所以就「師承」這條路而言,陳澄波算是勉強和莫內扯上一點關係 ── 就是他的師公柯
朗,是莫內看最不順眼的那一型。
_
陳澄波的老師岡田也承襲了這樣子的題材,畫了《花野》(花野, 1917. 佐賀県立美術館
,佐賀) 這種皮膚粉嫩的躺草皮古典美女,但他也很早就開始將西方的油畫技巧與日本的
事物結合,畫出非常具有東方色彩的作品,如《鳶尾紋案的和服》(あやめの衣, 1927.
ポーラ美術館,箱根)。這樣子的結合既有第一手的「摩登東方味」 (因為浮世繪傳至日
本帶給歐洲畫家無限的靈感啟發,日本風在西方超受歡迎),又有對自身文化特別的省思
;不是只有複製西方繪畫,而是利用所學思考,與自身、民族、國家連結的可能。晚年的
風景畫《河口湖(富士)》(河口湖(富士), 1938. ポーラ美術館,箱根) 更是以清亮的油
畫色彩描繪帶著大和精神的富士山。
_
故此,不難發現陳澄波的畫作思維受到岡田先生的影響,專注於思戀家鄉與土地的情懷。
他這麼說:
我們作為東洋人,畫也應該充分發揮東洋氣氛 [...] 我的畫風就是
本著這個理念。
於是他將這樣子的理念,用從日本學來的西洋技法實現了台灣、上海等地的風光。多方面
不懈的努力學習,從明信片、印刷文刊上學到了印象派明亮的光線、出外寫生的行動、描
繪在地「當代」的概念。如1934年的《展望諸羅城》,和印象派一樣眺望著遠方的城市風
光,並描繪現代化的空氣汙染。前方如泉向上噴擠的樹既生動,直擺在畫面前方製造景深
,後方的天際線則是拓展畫面的寬度。除此之外,後方的田野與房屋變成最基本的方形、
三角形,並摒棄細節,充滿幾何風景的味道;樹木、田間電線、房屋、煙囪、雲朵都是用
不同的基點來描繪,不用精準科學的單點透視,視覺上卻不會突兀 ── 這是塞尚啊。
和岡田先生雖然都畫東方味的「洋画」,師徒卻用了很不一樣的技法,岡田明亮雅致,陳
澄波激情動人。不難看出強烈吸引他的,是梵谷的極具生命力的筆觸和顏料揮灑的自由度
,如1930年的《自畫像》。生命的熱忱,南方的扶桑與陽光,共構了對於身為台灣藝術家
的認同與對未來的期待。他不畫優雅迷濛、著民族服裝的美人,而是身邊的親人、在地的
風光,並且加上了自身強烈的情感。
將實物理智性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的作品沒有什麼趣味。即使畫得
很好地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力作畫
的結果更好。
偶爾可看到他使用傳統水墨技巧來處理油彩,更是讓他的油畫充滿了有別於日本、歐洲繪
畫的特別風情,如1937年的《嘉義公園(二)》。青綠的葉子靈轉搖曳,張牙舞爪的鳳凰木
與下方清閒的丹頂鶴成了動靜的對比。畫面的空間構成就在葉子和土地間有了上下之別,
又在丹頂鶴與鳳凰木間有了遠近之距,多項透視令人摸不清繪者到底在何處作畫,圖卻充
滿著風的流動和水在蔭下的冰澈;此外,鳳凰花的紅和丹頂鶴都透露出著吉祥的寓意。
_
時而櫻艷,時而江閑,時而炙陽,時而水清;東京,上海,嘉義,淡水。在那樣紛亂的時
代,出了這樣一個有抱負,學習能力驚人(試想他只看過這些歐洲畫家的彩色小張明信片
,而且不是像我們google兩秒就可以一覽無遺) 又有才能的台灣畫家。或許放眼全世界美
術史,這樣子的創新和前衛性不夠轟烈;陳澄波卻在那樣的時代快速內化印象派、塞尚、
梵谷,甚至野獸派,試圖帶領台灣的美術教育更往前一步。西方或是日本或許是所謂進步
的指標之一,但怎麼樣認識自己、時代、身邊人事物的樣貌,從中開發自己的可能,是陳
澄波的畫繼續提醒台灣人的精神。
認識自己和時代的人,畫得比較好。
_
作者: qunni (Flâneur)   2014-02-26 23:53:00
作者: qunni (Flâneur)   2014-02-26 23:53:00
作者: romai (米麥)   2014-02-27 12:44:00
作者: romai (米麥)   2014-02-27 12:44:00
作者: AllenSue (也許頹廢也是另一種美。)   2014-02-28 02:12:00
大推!!
作者: AllenSue (也許頹廢也是另一種美。)   2014-02-28 02:12:00
大推!!
作者: crywolfer (reflowyrc)   2014-03-01 20:32:00
作者: crywolfer (reflowyrc)   2014-03-01 20:32:00
作者: Tzuhaolin (蛙海雞猴)   2014-03-06 12:30:00
http://ppt.cc/08UN 免費的語音導覽APP,很讚!!
作者: Tzuhaolin (蛙海雞猴)   2014-03-06 12:30:00
http://ppt.cc/08UN 免費的語音導覽APP,很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