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徐冰:回顧展 @ 臺北市立美術館

作者: lslhsu (les)   2014-02-04 19:32:20
==============================================================================
【展覽名稱】 徐冰:回顧展
【展覽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 2014/01/25 – 2014/04/20
【票價】 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週五免費,週六憑學生證免費。
==============================================================================
正文圖文好讀版(強力推薦):http://goo.gl/Wx1SGi
徐冰:回顧展
25. January 2014 – 20. April 2014
臺北市立美術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庶務極多,終於逮著機會,按自己的腳步看了徐冰的展。展場中還巧遇藝術家,只是
他看起來非常忙碌,直和館方討論各項事宜;不好意思也膽小,沒打擾,否則真想問他「
徐」字怎麼寫才好看。不過後來看了他的〈新英文書法入門〉,想著反正兩岸的「徐」就
如他〈轉話〉作品當中多次的轉譯,一個Xu一個Hsu,再回歸徐冰自己的符號語彙,也早
已是兩樣了。
徐冰 (Xu Bing, 1955-) 生於重慶,出生的那天罕見地下了雪,於是取名為「冰」。在北
京長大,文革時期被派駐深山僻壤,大量地接觸了農村的傳統文化,以及深入民間寫生。
在中央美術學院時期主修版畫,除了版畫的複數性、媒材的多元性深深地吸引他,從前古
樸的農村元素,也被帶進了他的畢業製作《五個複數系列》(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s
1986-87) 裡。
_
〈五個複數系列 ── 田〉(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s: Field, 1987) 事實上共有13
幅畫面。以邊刻木板邊印刷的方式,將一塊木板的旅程印製排列,再裱在同一張長形的紙
上。由最初無顆痕的全黑,隨著刀痕越刻越多,油墨越沾越少,變成全白。由始至終,由
有至無。原先版畫那種把不同顏色、板模直接堆疊壓縮的特性,被線性地分解,有了時光
的流動性。稻穀、蝌蚪一刀一刀地成形,成群地被複製,再成群地淡遠;配合農耕一季當
中有與無的轉換,成了一首繚繞耳邊的交響詩,終究乘風而去。
_
像《五個複數系列》這般頗有時間性的版畫作品還有〈My Book〉(My Book, 1992),這件
的最終狀態不是大量的空白,而是一般木刻版畫「完成」的狀態,一旁擺著原來的版;算
是徐冰對於「文字」或是「符號」主題的早期作品之一。
宛若字典中的一頁,每個英文字母都以中文字來標音,A是哀,J為介一,T為剃,U為幽。
像是初學會字母的中小學生,在字行間細碎地寫下注音符號,甚至聽到的「聲調」也自以
為地成了標記的一部分。然而在許多日子以後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錄音帶裡老師的ABCD有
些唸一聲、有些唸二聲、Z都唸四聲:啊!原來英文沒有幾聲幾聲,Z只是因為唸完了音才
會掉下來啊。
先來講講簡易的符號學,會一點看徐冰的作品時會更流轉。依照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的說法,符號,特別語言符號由兩個部分組成:
Signifié和Signifiant。前者是指對這個符號的概念或是想像,比方說「書」的概念、
「版畫」的概念、「看」的概念。而後者是這個符號的語音呈現,也就是在表明「書」、
「版畫」、「看」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有書的概念、加上對於「書」所發出的聲音,才
算是「書」完整的語言符號。
可是語言和文字是兩回事,詞和部首/字母是也是兩回事。想想字母A:字母A本身的概念,
也就是Signifié的部分,其實相當薄弱;Signifiant的部分則是字母A的聲音[?eI]。故這
種符號只有表音層面,並不屬於語言符號,只能稱為字位。 (但當"a"的Signifié代表「
一個、一件、一隻……」,Signifiant為聲音[@]時就為語言符號了,同時也是一個詞)。
徐冰以「哀」這個字似是而非地對應字母A,一方面為缺乏的Signifié的字母A填充了新的
概念,比方悲傷及憐憫;另一方面也改變了Signifiant的部分,由[?eI]變成了[?aI]。
耐人尋味的是,徐冰選擇的中文字都是帶有稍微負面意思的詞彙,例如「哀」、「癌斯」
、「屁」、「危」、「賊」等。除了給無意義的字母本身安了一個荒謬怪誕的意思,也呈
現了徐冰開始留美時,對於街道等處來來去去的文字與聲音,那疏離、陌生又尷尬的情感
。〈My Book〉也如《五個複數系列》,一幅幅帶時間性的連篇版畫,就如同私密的日記,
書寫著對於文字的咀嚼、吞嚥、理解與反芻的繁複過程。
_
把玩文字、符號、詞彙,〈My Book〉自然不是徐冰第一件相關的作品。《天書》(Book
from the Sky, 1987-1991) (原名〈析世鑒 ── 世紀末卷〉) 中,徐冰創造了一本本印
滿文字,卻無人能懂的線裝「有字天書」。
書上所印的是由活字版印刷而成「假字」,這些假字由中文裡不同的部首偏旁、按照造字
的布局組成;它們有漢字的方塊性規格,卻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也就是說這些書雖然經過
嚴密精準的裝訂、排版、印刷成書,卻完全沒有書本傳遞訊息或是知識的功能,一般人對
於書本 (相較於紙張) 的敬重也因此變得尷尬。旁邊牆上以及懸吊在上空的卷軸也被這些
假字佈滿,呈現了文字的書香氣息,卻完全沒有內涵。
這些既沒有Signifié也沒有Signifiant的「假字」,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知所云
的文化討論。那些被捲入莫名討論的文字像是被剝了一層皮,失去了文字的尊嚴;徐冰用
這樣作品來反映這些不合適的感覺,並認為這樣意與聲的抽空是保有文字尊嚴的方式,帶
給當時中國藝術界更深刻的文化警覺與反思。
_
在表演藝術作品〈一個轉換案例的研究〉(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 1993-1994)
中,徐冰在當時的展區設置了一個小型的豬圈,豬圈中散落著一地的書本。然後在一公一
母的豬隻上,以活字章印的方式印上假英文和假漢字,任憑牠們倆在書堆上追逐、發情與
交媾。
文字是文明表徵的一部分,是屬於人類發展的獨特痕跡。當文字被印在豬隻上面時,豬彷
彿成了文明象徵的延伸;同時,這些豬隻也尖銳地刺問著,我們人類究竟和牠們有什麼不
一樣,不就是自視甚高地帶著所謂文明,再用野性的本能「交流」著嗎。這樣充滿諷刺、
幾近暴力的手法,讓觀者看得無一不震驚,是非常令人自省的作品。
_
另一件與文字有關的是〈新英文書法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New English
Calligraphy, 1995-1998. Collection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是徐冰用漢字
造字的邏輯,提供英文字母形成「方塊字」的方案。一旁有教科書詳細說明怎麼拿毛筆、
筆畫順序,以及英文字造型方面轉成漢字寫法的索引。旁邊還裝置了一個小型的教室,備
好筆墨紙硯和字帖,讓從各地來訪者可練習新英文書法,或是留下自己想要轉寫的新字詞
這些看似如〈天書〉中不可明瞭的方塊字,事實上是有邏輯的。也就是說,這本教科書是
真的可以閱讀的英文詞彙,與〈天書〉是完全不一樣的理念。下方的方塊字看起來雖是個
極富漢字性質的符號,其實為英文的but;Signifié與Signifiant二者皆存在,所以可以
稱得上是「語言符號」,只是書寫的模式不一樣罷了。徐冰再以這些文字為本,書寫了愛
爾蘭詩人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的四首詩,創作以信仰為主題的地
毯,甚至他個人的簽名都是再轉譯漢語拼音Xu Bing所形成的方塊字。
_
徐冰這次的展覽相當完整豐富,從版畫藝術開始,創作媒材的多樣性實在驚人:從一般的
木刻版畫、巨大的輪胎、菸葉、香菸、桑葉蠶絲到萬里長城,連911爆炸事件的煙灰都可
當作原料。符號與文字的相關主題更是變化萬千,從活字印刷刻的假字、新英文書法、用
漢文字的象形特性寫生、到網路符號的開放創作,都可以看出徐冰對符號濃厚的興趣和對
漢字文化的熱愛。
對於生活在漢字文化圈的台灣人如我來說,這個展除了帶來對於文化的省思和漢字的認同
,似乎對於「文字本身的力量」,有另外一個層面的瞭解。排除知識、傳達訊息,文字可
以做的事原來有這麼多,不禁讚嘆,會中文字實在是太好了。
註:由於大部分IPA音標無法顯示於BBS系統,此文以SAMPA標音。
作者: lslhsu (les)   2014-02-04 20:52:00
還有請想去的人早一點到,因為精美導覽手冊(50頁!)有限量語音導覽押身分證就可以免費換來用,介紹得還不錯可以借
作者: lslhsu (les)   2014-02-04 20:52:00
還有請想去的人早一點到,因為精美導覽手冊(50頁!)有限量語音導覽押身分證就可以免費換來用,介紹得還不錯可以借
作者: fishchan (罵人直爽)   2014-02-14 23:41:00
今天去的時候 精美導覽手冊已經沒惹 限量是殘酷的好在北美館的網頁有電子版的可以下載來看
作者: fishchan (罵人直爽)   2014-02-14 23:41:00
今天去的時候 精美導覽手冊已經沒惹 限量是殘酷的好在北美館的網頁有電子版的可以下載來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